冒充公检法为何总能骗人?如果对方要你配合调查,或帮你追赃,你会怎么办呢?
1.冒充辖区民警
要你配合调查
陈老听完心里很慌,因为他的银行卡并未乱用,出现这种情况就想尽快处理,于是按照对方要求下载软件,并共享屏幕。
骗子还让陈老找一个密闭、安静的地方通话,告知资金转入“安全账户”后,会先进行清查。
随后,对方远程控制陈老的手机,以帮查赃款名义将资金转出,陈老这才发现被骗。
2.冒充警务中心
谎称帮你追赃
在另一起仿冒公检法案件中,举报者自述道:“被骗后着急找回资金,我就在网上搜索办法,看到一个警务处中心的帐号联系我,说可以帮我追赃,我以为他们是公安局的,还有报警回执,他们让我转一笔钱到安全账户核查,转账后我就才发现他们是假的”。
骗子冒充公检法等公职人员,通过伪造的“办公环境、工作证、报警回执”等获取信任。
无论语音还是网上联系,大家都要谨慎转账,一般情况下,骗子会通过语音索要银行卡、身份证等个人信息。
除了追赃的套路,骗子还会以“恶意透支、账户异常”等名义,要求受害人将个人资金转出到安全账户核查,以此行骗。
3.识别仿冒套路
提高防范意识
仿冒套路千变万化,稍不注意核实,便易落入骗子设好的圈套,我们先来看看仿冒的常见手法。
1、
获取信息
骗子在简历网站付费下载、在网上购买隐私信息,搜集身份证、手机号等精准信息。
2、
包装身份
3、
实施欺诈
获取信任后,骗子利用逮捕令、起诉书等伪造截图,编造各种理由,引导转账。
冒充公检法诈骗,受害者往往出于信任,没经过核实便进行转账,这种轻信心理很容易导致被骗,我们该如何防范呢?
认真核实
凡有陌生人来电、添加好友,要仔细核查,系统提示帐号异常、来电异常的,要仔细甄别。
谨慎转账
不点击陌生链接,不泄露验证码、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尤其涉及转账汇款时,更要谨慎。
增强意识
即使对方报出自己的信息,也不要轻信,所谓清查资金、转账到安全账户,都是骗局。
无论对方伪造什么图,请多少人配合,核实身份都很重要,也请大家睁大眼睛,看清骗子的真面目。
证件图片可能是虚构,头像昵称也可能是假象,除了仿冒公检法,骗子还会仿冒老师、仿冒领导、仿冒亲友、仿冒军警等,务必提高警惕。
今天
二、要求你必须开通网银或者重新办一张银行卡的
同样,没有人会强制性要求你去办某一张银行卡,遇到此类情况,请千万不要去所谓的网站上透露自己的银行卡信息。
三、要求你绝对不能和别人(尤其是警察)透露通话内容的
警察蜀黍是最能帮你的人,如果连警察蜀黍都不能知道的事,那这件事肯定是坏事,就是骗子正在对你做的这件坏事!
四、要求你先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和他继续通话的
PS是一大神器,PS是一大神器,PS是一大神器,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六、要求你接收一下你的法律文书或者点击陌生链接、扫取陌生二维码的
法律文书是不可能通过网络发给你的,如果你没犯法,那更不可能会有所谓的文书,请千万不要点击陌生链接。
七、信誓旦旦的说要你去114查询号码,但又不让你主动拨打该号码的
八、要求你立即把卡里的钱转入“安全账户”,不然就会被冻结的
警察蜀黍是不会无缘无故来查你的钱的!即使查,也不可能通过所谓的“安全账户”来查!这个“安全账户”是完全不存在的!
五大对策,教你如何反诈防骗!
结合审判实践,我们总结出电信诈骗犯罪案件高发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1大量个人信息遭泄露、甚至被买卖,成为犯罪分子筛选潜在行骗对象的重要手段;
2部分地方的工商登记机关、银行机构对申请注册公司、开立银行账户行为把关不严;
3行政监管、行政处罚缺位,导致部分一般违法行为发展为犯罪;
4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同时导致网络电信诈骗行为查处、打击困难;
5犯罪分子依靠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
6被害人因自身贪念、心理承受能力差、识别能力差等弱点,易陷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好的圈套。
结合以上犯罪特点、原因和审判经验,广州法院的法官们总结出以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及建议,一起来看看这份“反诈宝典”吧!
01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贩卖等现象突出已成为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方式都以获取被害人隐私信息为先决条件和必经步骤,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把好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杜绝隐私外泄对于避免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应对方法
①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务等重要信息。不将身份证照片或号码保存在手机中。
02
绝不出租出售“两卡”
千万不要认为没有直接参与诈骗行为就不算犯罪。在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诈骗行为的情况下,仍出售银行卡、手机卡,为他人提供便利,就涉嫌构成违法犯罪,情节严重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03
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反映出部分群众银行账户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因此,提高银行账户安全性,给自己的账户上好“锁”,是风险防范的关键一环。
①为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密码;
②不在其他任何网站上设置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
③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及其他形式的动态密码。
此外,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近期印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开立多个Ⅰ类户的,需进行清理;暂停涉案账户开户人名下所有账户的业务,经公安机关认定的用于开展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涉案账户,要中止业务往来等。
04
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被害人金融知识不足或风险意识薄弱是多数电信网络诈骗最终得逞的直接原因,因此,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是群众防骗避损的核心应对之策。
特别是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被害人群更加广泛,逐渐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向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人士蔓延,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已成为每一位群众的必修课。
②对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推送的安全提示信息,以及公安机关通过网站、公众号不定期发布的风险防范要点,应认真研读并牢记。
05
培养良好支付习惯
电信网络诈骗尽管无孔不入且真假难辨,但只要群众时刻保持警惕,养成良好支付习惯,把控住对外转账汇款的最后一道关口,仍可有效避免资金损失。
②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熟人”要求汇款时,须保持谨慎多方求证,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银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咨询;
③如确需向对方转账,应尽量选择次日到账方式并于事后再次核实,如有异常及时申请撤销;
④具有移动支付习惯的消费者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支付产品,并下载安装正版应用软件;
⑤避免在与移动支付软件绑定的银行卡中存放过多资金以便分散和锁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