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紧急联系人”的投诉也多达1.3万余条,几乎都是投诉贷款平台“不讲武德”成天骚扰紧急联系人,甚至有借款人本人现身要求平台停止这种操作。
现象
不知情情况下成为紧急联系人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很多人都是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某人在网贷平台的“紧急联系人”。有些人表示认识借款人,但对方从来没告诉自己这事;还有人称,根本想不起借款人是谁。
发现
不填紧急联系人无法申请贷款
据了解,借款人在申请网络贷款时,平台要求填写紧急联系人的姓名和手机号码。如果不填写,贷款申请都提交不了或者会大大降低贷款额度。
比如,某消费金融公司旗下一款下载量近百万的借款App的《隐私政策》明文规定:“为向您提供消费贷款服务及完成授信额度使用申请审批,我们需要对您的用款需求及风险资质进行充分评估,故您还需要填写贷款期数及用途信息(如需)、两位紧急联系人信息(姓名、手机号),如您不提供该等必要信息,您将无法成功提交贷款申请及额度使用申请。”
另一款借款App则规定:“为了让您能够更加快捷地通过授信机构的借款资金额度的审批,基于授信机构的具体需求及委托,经您单独同意后,您可能需要向我们提供您的学历水平、手机号、性别、行业与职业信息,以及根据验证流程可能会采集的身份证正反面照片、紧急联系人信息、人脸信息、收入信息、负债信息以及居住地址(居住省份/城市/区),如您拒绝向我们提供前述信息,我们无法向您提供更高的授信机构额度,但不影响您获得较低的授信机构额度。”
问题
借款平台不与紧急联系人核实
某借贷平台App的隐私权政策条款规定,平台为与借贷者取得联系以便对还款逾期进行提醒,需要借贷者提供两名紧急联系人及手机号码。与此同时,平台无需联系紧急联系人进行核实,由借贷人本身承担不实信息带来的法律风险。
说法
填紧急联系人时要慎重并提前告知
不过,这并非意味着平台和借款人可以对紧急联系人“为所欲为”。北京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桂林律师指出,借款人填写紧急联系人需要慎重,并且应当向紧急联系人如实告知情况。因为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允诺,他人无权透露。特别是在填写的紧急联系人被恶意骚扰等情况下,若借款人未提前告知,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许桂林建议,借款人应当将亲友或者信任的人列为紧急联系人,并确保在必要时,可以通过这位紧急联系人联系上自己。一些借款人乱填紧急联系人或编个假号码,其实是在借款时就想着逃避债务,方便自己借款后“玩失踪”。这种做法并不能减轻债务,反而对借款人自己很不利。因为就算被告下落不明不出庭,法院也可以直接缺席判决,放贷方也可申请强制执行。到时,借款人会面临罚款、拘留、被追究拒执罪等一系列不利法律后果。
紧急联系人无须承担保证责任
紧急联系人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对这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浙江龙游法院法官助理陈越表示,紧急联系人无须承担保证责任,也不会影响个人征信。
陈越指出,《担保法》第六条与第十三条规定,“本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人与债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由此可见,要成为保证人,需要本人与债权人签订书面的保证合同。所以,不用担心被网贷借款人列为紧急联系人要承担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