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人反馈在国际站和客户聊天的时候被系统警告,原因是业务员给客户发了联系方式。
还有一些公司已经收到罚单,被扣了分。
违规类型:反欺诈,违规站外引导警告。
据一些企业提供的信息,我找到了阿里国际站在2020年12月3日发布的一则公告,公告申明了两点:
虽然规则上写的是买家投诉才做处罚,但大家又不是傻子,稍微做下换位思考就明白了,假如你去买东西,卖家给了你公司的联系方式,你会去投诉卖家欺诈吗?你这是脑子有病吗?
再说了,投诉不投诉的,也只是一言堂,他说投诉了,那就是投诉了。他说没投诉,那就是没投诉。你让他提供投诉信息,他们马上可以以保护买家为由,理直气壮地拒绝你。
阿里的意图非常明显,要切断买卖双方除了阿里国际站以外的任何沟通途径。
买卖双方的一举一动必须牢牢被阿里掌握,包括什么时候开始联系上的,说了那些话,客户的采购意向,最终是否成交,甚至用了多少标点符号,也要在国际站的掌控之中。
说白了,就是让买家和卖家在国际站里裸奔,让阿里掌握站内所有买家和卖家的商业机密。
为了达到目的,国际站不但把禁止买卖双方私下联系写进了针对站内企业会员的规章制度里,并制定了违反该规定的惩罚措施。
最严重的惩罚是“采取店铺屏蔽,搜索降权直至关闭账号”
明白人看到这里肯定明白了,想在国际站玩,要么遵守人家的规则,忍;要么另立炉灶,滚。
02
当我了解完这个规则后,有种很奇怪的感觉。
那感觉就像我在一个婚恋网站上注册了个人信息,并给平台支付了费用,等有人看中了我,并找到了我,想跟我单独聊聊的时候,平台忽然站出来,义正辞严地对我说:
为了保护你和他人的安全和权益,你们不允许单独聊天。你俩的一切聊天都要在平台的监管之下进行。
然后,平台又跑到看中我的那人身边,假惺惺地说,
为了保证您的安全和权益,不要和别人私聊。
如果国内的相亲网站敢出这样的规定,估计早就做不下去了。
我付费在你的网站上买服务,你还要限制我享受服务的地点和场合,美国总统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豪横吧。
但为什么阿里国际站就敢这么豪横呢?
大概是垄断给他们的胆量,谁让中国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一路把他们抬到了世界最大B2B平台的位置上了呢?
既然人家是世界第一了,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然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看不惯阿里,就离开,要不然就忍着。
03
发泄完情绪,让我们想想如何解决问题,即:如何做到既在阿里国际站混,又能钻规则的空子。
要想钻规则的空子,首先需要研究规则。
上述的公告列举了一些违规例子:
1.常见的引导线下沟通的常见形式举例:
1)商家无视买家沟通,直接要求在whatsapp沟通
买家:Canordertobahrain
商家:Hello,pleaseaddmywechat/skype/whatsapp:+86-186-****-****formoredetails
2)商家自动回复设置联系方式---[旺旺]
买家:howmuchistheshippingfee
商家:[自动回复]Iamcurrentlynotavailablenow.Pleasecontactmywechat/whatsapp****immedietly
3)商家试图通过线下传送文件
买家:Hi
商家:Hello,friend,pleaseaddmywhatsapp********togetmorerealphotosandvideos.Thankyou
4)商家想要快速联系买家
买家:Iwanttobuyone
商家:DoyouhavewhatsappnumberItiseasyforustocontactyounow
从以上四个场景中不难看出,wechat,whatsapp,中国手机号都是敏感词。
既然如此,不要出现这些词就行了。
3.常见的非阿里巴巴国际站沟通软件和应用举例?
比如,在跟客户聊天的时候,可以先问客户的公司名和网站,(问客户的公司名应该是不违规的吧?)
对话场景如下:
业务员:可以知道贵司的名字和网址吗?
客户:**********
客户一定会很惊讶,问业务员是怎么知道这么多信息的。
业务员:一两句话说不清,我发邮件给您演示如何找到的。
接下来,就可以发邮件给客户,发送成功后,提醒他看。
写到这里,感觉好心累。为了做个生意,硬生生被平台逼成了地下工作者。
04
暂时“解决了”问题之后,我们思考两个问题:阿里巴巴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敢这么做?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流量的闭环”。
在互联网商业领域,什么东西最贵?
答案是:“流量”。
那还有什么东西比流量更贵呢?
答案是:“精准的流量”。
在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不管是平台、网红还是凡人,首先要争取的就是流量。不管你有什么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如果没有流量加持,也是无人知悉;
反过来,哪怕你什么都没有,但是拥有了流量,立马就会有海量的资源想和你合作,还有一大群人给你出谋划策,如何让这些流量怎么变现。
目前的情况是,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B2B平台,拥有海量的流量。
一个企业在阿里国际站上展示自己,就是希望通过平台的流量来获取商机,进而成交订单、获取利润。
但久而久之,企业会发现,即便成交了,客户记住的首先是平台,其次才是自己。
毕竟,时至今日,基本上没有什么商品和服务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一个企业,当它某一天上了某一个平台,只是为这个平台的某一个类目增加了一个选择。当他某一天从某一个平台退出,仍不妨碍有大量同质竞争者继续存在于这个类目中。
久而久之,作为买家的客户,更容易记得并依赖平台这样一个资源池,而不是这个资源池中的某一个标签,除非这个标签非常有特点。
我这种普通人都能看明白,阿里巴巴那么多聪明人,更能看明白这一点。
所以,它不断的修改规则,改变路径,尽最大的可能去抹去属于每一个企业的“个性标签”,也尽最大可能去给这些企业贴上“平台标签”。
这样,客户记住的将不再是“红旗合作社”、“胜利化工厂”、“前进电器公司”,而是“阿里供应商A”、“阿里金品诚企B”、“阿里自营C”。
当然,不少外贸企业早已不再是把全部赌注压在某一个BtoB平台上,他们还有领英、Facebook,还有谷歌、自营独立站。站在企业的角度,流量从哪里来都可以,多多益善,核心是让客户记住自己的品牌。
所以,在让客户记住谁这个核心问题上,阿里巴巴和平台上的企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发生矛盾的时候,自然是谁强势谁能在在矛盾中占上风。
阿里立刻对国际站会员的降维打击,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强制企业不能和买家私下联系,直接把企业逼到了在平台上tobeornottobe的境地。
不听话,直接滚蛋。
05
流量是一块大蛋糕,精准流量是这块大蛋糕上最香的奶油。
组织做蛋糕的第三方,希望所有人都把自己的面粉和牛奶毫无保留的贡献出来,把蛋糕做得更大,更香,更漂亮,吸引更多的人掏钱买。
于是,第三方一边开始想办法控制面粉和牛奶的渠道,试图从源头掌握资源(信保、虚拟子账户、阿里物流等);
另一边开始对面粉和牛奶的交易信息予以“监管”,要求所有涉及面粉和牛奶的交易商不能挂自己的品牌、不能私下联系(禁止买卖双方私下联系)。
如此一来,从品牌展示到信息沟通,从支付款项到运输货物,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平台牢牢把握住,所有的信息都经由平台流转。
平台就像一个流量貔貅,流量不管好坏,只进不出,形成闭环,岂不快哉!
不过,话说回来,阿里的流量又是从哪里来呢?
买家又为什么认可阿里这个平台呢?
难道不是千千万万个平台的付费商家辛辛苦苦的建设起来的吗?
总结:
国际站的算盘打得真好,企业入驻平台要先交一大笔费用给平台。
企业想增加曝光率,还要额外付费。
好吧,好不容易让买家找到了,平台还禁止买家和企业直接联系。为的就是掌握买卖双方的所有成交数据。
最后,再用平台规则倒逼更多的买家和卖家用平台首付款,自己从中再赚点手续费。
到客户付款了,由于是通过平台成交的,再给他一笔服务费。
在整个过程中,还必须附赠所有的客户信息、订单信息等商业机密。
从头到尾,为了赚钱,铁石心肠,置企业的死活于不顾,毫无底线地搜刮企业。现在,连企业的最后一条底裤也要脱掉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