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网上学习已经成为青少年熟悉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一部分平台忽视社会责任,发布过多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危害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许多读者认为,除了严格监管,优化技术手段排查过滤不良信息,还应当着力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增强信息检索、信息甄别等能力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6月1日起正式施行。
■增强网络素养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生产有益内容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创作与传播,鼓励和支持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点的网络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加强监督检查
网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惩处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制止网络欺凌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孩子在读初中,上网已经非常熟练。他在网上听课、查资料,对学习有所帮助。不过,现在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他没事就拿着平板电脑,我很担心会受影响。”上海读者宋冉在来信中述说了自己的担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深受互联网影响,网络对于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有46%的未成年网民曾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炫富、色情、血腥暴力等类型的不良信息。
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互联网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
部分在线教育平台存在违规信息,使青少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在一些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开设的在线学习频道中,存在不少娱乐综艺、恋爱技巧、网络游戏等方面的内容。
一些网站推送信息时没有区分用户,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安徽绩溪县读者张成龙曾在手机浏览器推荐的“趣味视频”中,看到过一段近距离射杀动物的短视频,“这对孩子来说,太血腥、太残忍。网站设计者和运营方在设计网页板块和投放内容时,应考虑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不宜青少年浏览的信息不应在显著位置呈现,点击时也应当有所提示”。
既要大力治理有害信息,也要着力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打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不只是为了帮助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危害,更是要帮助他们掌握好互联网工具,不断认识世界、提升自我。辽宁锦州市读者朱启航来信表示,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具备技术优势,应当鼓励他们研发适合青少年使用的网络产品,使用信息技术过滤不良信息。有些网络浏览器推出青少年模式,没有搜索栏和搜索引擎,只能浏览默认的特定网站。朱启航认为,这种模式固然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但这也让青少年失去了接触海量有益信息的机会,使他们失去上网学习的乐趣。
在持续优化技术,利用人工智能等手段精准排查过滤不良信息的同时,还应当着力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增强信息检索、信息甄别等能力。河南开封市读者胡思强建议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家长及其他监护人也要提升网络素养,让自身能够肩负起引导青少年正确用网的责任”。(记者沈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