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标》第四期:影坛大亨向华胜内地再续港片传奇
出品:新浪娱乐
制作:娱乐策划部
监制:萧牧
主编:魏君子
本期责编:竹聿名
香港影人北望神州多年,但蜂拥而至的代价是港味渐失。
时隔多年,向华胜也选择了进军内地。他看好这个市场,但不认同迎合内地口味是唯一出路。《唐伯虎点秋香2》是他的一个尝试,“这次还有蟑螂小强,但制造的笑料效果绝对三倍以上”——原味港片猛加剂量,内地观众能否买账?向华胜信心十足,“5510大电影计划”也已正式启动,业内外则拭目以待,且看这位港片辉煌时代的最后霸主如何重出江湖?
“永盛”电影当年卖座无敌,向华胜有何制片秘诀?《唐伯虎点秋香2》蓄势待发,内地能否再续传奇?本期《新航标》独家对话向华胜,解读一代影坛大亨的业界风云……
文:魏君子
本期目录:
永盛风云:辉煌时代最后霸主
对话:魏君子
撰稿:阿蒙
向华胜:九十年代“永盛”在年度卖座影片中占了四分之一,一年10亿票房有2.5亿是我的,台湾的是三分之一,差不多一年最高的电影票房第一、二名都是我的。
1978:出师不利
向氏家族在港财大气粗势力非常。向华胜父亲向前是原国民党少将,育有十三位儿子,家族与演艺圈交道不浅,向华波、向华强都是娱乐圈中名人,但最先创立电影公司撑起大旗的却是最小的儿子向华胜。
向华胜自幼即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当年“华南影帝”吴楚帆和“妈打”邓碧云,都曾是向家的常客,耳濡目染,让向华胜渐渐熟悉了这门神奇的艺术,也成为他日后进入影圈奋斗的基石。“为什么要选择电影这一行?就像选择当厨师可能是因为喜欢吃东西。别的不懂,但是电影我是懂的,我4岁就开始看电影了,那些外国电影我常看,记忆力也不差,所以观众喜欢看什么题材我都有印象。另外,我常常和电影圈的人来往,跟他们是很熟的,他们以前是前辈嘛,我们现在也长大了,将来也一样,再过20年可能有更优秀的人才代替我们,这是一个过程。”
成年后,向华胜开始做不同类型的生意,“做生意是一个生存必须的过程,开始是卖珠宝,卖过钻石,一百万甚至一千万。”但兜兜转转,他却终于踏入了电影这一行业,追根溯源,这实质上是为了实现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多拍一些好的电影给观众欣赏,然后看到观众在戏院里笑着鼓掌或者是紧张地鼓掌,我就觉得很满意,这些都是用金钱买不回来的一种感觉,我做了很多生意,但还是比较喜欢电影。”此时,兄长向华强已是武打小生,向华胜灵机一动:不如组一个“兄弟班”伙同拍片!
1978年,向氏兄弟决定投资拍电影,随即创立了一家“永胜影业公司”,当时两人年纪尚轻、资历尚浅,对其作品寄托了“永远胜利”的野心,故在向华胜名中取一为“胜”,由此成为永盛电影公司的前身,正式拉开其电影生涯的帷幕。
“永胜”诞生时正值功夫喜剧大行其道,向氏兄弟遂先后制作了《扎马》及《梁山怪招》跟风,有趣的是,两部电影的主角皆由向华强亲自出马!对于“力捧兄长”之说,向华胜解释:“当时投资拍电影,找自己人是希望便宜一点,后来向华强不做,我才干脆去找又大又好的。”但遗憾的是“永胜”甫开业便出师不利,由于当时功夫喜剧早已泛滥成灾,向华强又非什么当红打星,观众对独立制片公司制作的跟风片更是望而生厌,《扎马》与《梁山怪招》票房都惨败收场,很快便不为人知,“永胜”无以为继,向氏兄弟遂暂停电影制作改行做其它生意,只有向华强偶尔在部分影片中客串一角……
1984--1988:重返战圈
上世纪80年代,香港影坛人杰地灵、空前蓬勃,嘉禾与新艺城已跻身市场翘楚,德宝等新晋公司又加入战圈,整个行业运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此时淡出影坛数年的向氏兄弟看准市道,索性重挂招牌再战江湖,但唯一不同的是,昔日的“永胜”已易名“永盛”,“那个时候刚创业是年轻,就希望永远胜利,到27、28岁的时候就知道人不可能永远胜利,就改成茂盛的盛,希望‘永远茂盛’就好了。”
事实证明向华胜的策略是成功的,《英雄好汉》挟《英雄本色》之热卖座鼎盛,其后仅以二十余日赶工完成的前传《江湖情》同样赚钱,片中两位主角——周润发与刘德华的票房号召力更让向华胜欲罢不能,遂为两人各开一部喜剧片,即后来的《精装追女仔》与《最佳损友》。让巨星演喜剧题材,向华胜其实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如果叫他俩拼命搞笑那很容易就变成小丑了,所以要找别人去‘保护’他们的英俊小生形象,结果我就在他们旁边塞一大堆像冯淬帆、曾志伟这些人物,让他们尽情搞笑去,当然主角也要搞笑,不过不用那么多,一两个点到为止就够了。”
《精装追女仔》与《最佳损友》上映后票房都超过2000万,其后又分别拍摄了几部续集,成为80年代后期最受欢迎的喜剧系列之一,永盛主攻喜剧的类型创作终令其人气急升,在市场上已凌驾德宝,开始与嘉禾、新艺城等分庭抗礼。向华胜为永盛指出的这一条卖座之路,其实必须归结于他对类型题材的热爱,“不管怎样,毕竟我还是喜欢喜剧,因为喜剧电影可以在一个半小时给大家带来很多开心,因为生活本身有压力,就像拍拖一样,表面看起来很开心,但是两个人也会吵架,所以观众对喜剧会比较捧场。”
1989--1990:开创潮流
《至尊无上》上映后成功杀入2000万票房大关,更由此开创了港产赌片的类型风潮,甚至顺利卖入外埠——
三年前,《魔翡翠》东渡失败,三年后,《至尊无上》竟然闯出了另一个亚洲市场!提及往事,向华胜仍是记忆犹新,“《至尊无上》作为第一部赌片卖得非常好,那阵子刘德华打开了韩国市场,最初韩国片商给我开价2万美金,我觉得不值钱,不肯卖,然后就送了两张票给片商让他们到戏院里面看,看完了以后我就到台湾去安排台湾的事。结果第二天他们马上飞过来给我开20万美金,整整涨了10倍,过了半年以后,刘德华再卖韩国,就100万美金了。”
《至尊无上》除赢得商业认可,同年王晶再为永盛编导以本片剧情为蓝本的《赌神》更受欢迎,以近3700万港元的收入高踞全年冠军,令永盛成为继邵氏、嘉禾、新艺城后第四家折桂票房榜首的电影公司!1990年,永盛又趁热打铁地制作了《赌侠》及《至尊计状元才》,其中《赌侠》非但动用向氏兄弟名下的“东方公主”号赌轮拍摄,更与跟风《赌神》的《赌圣》一同刷新全港票房纪录,甚至成就赌片包揽全年票房冠亚军的影坛奇观,六年摸索探寻,永盛终于旗开得胜,一执香港影坛牛耳!
虽然推动了赌片传奇的诞生,但向华胜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他看来,赌片并非以“赌”为中心:“观众虽然喜欢看赌片,但是不等于他们喜欢赌钱,单纯拍赌钱的话票房没有那么高,好看的是人性,就算你从香港飞过来北京就为拍一个扑克牌也没用,这只是一点点特技,但是赌桌上有人性。人生如赌博,赢了是大亨,输了上吊死的也不少,所以这个总是带了一点寓意,我本人是不喜欢赌钱的,但是通过赌片可以带出很多人性。”
1991--1992:一统天下
1、横扫千军
谈及如此骄人的成就,向华胜始终将之归因于事在人为,“当年永盛在年度卖座影片中占了四分之一,一年10亿票房有2.5亿是我的,台湾的是三分之一,差不多一年最高的电影票房第一、二名都是我的,以前我们国片都输给外国电影,没赢过一次,我说过两年后你看看,结果把他们打到第三、第五名!”
2、《五亿探长雷洛传》
“《雷洛传》其实比较特别,我们绝对不是劝人家学里面的内容去贪污,而是讲‘雷洛’本来不想的,他很纯洁的一个青年,问他为什么考警察,他说为了吃饭,结果考取了。但是到后面因为一块钱,他就变成另外一个人,最后还做了最成功最有权力的警察,我就想借此表达一种无奈,一个时代的无奈。”
不过“雷洛”的原型吕乐可并不乐意被搬上银幕,《雷洛传》的开拍顿时一波三折起来,为说服“五亿探长”,向华胜花费了不少心思。“起初我因为要拍这部片而被吕乐本人写信过来骂,所以我在拍之前就飞过去请他吃顿饭,席间他对我说:‘现在我还没被正式判决为罪犯,你在电影里怎么就把我写成罪犯啦?’我就说:‘这个是电影,放开一点,起码我会把你拍得很好,如果拍得不好你再骂我,而且刘德华把你演得有情有义,你在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的。’”好说歹说,老人家终于点头答应。
《雷洛传》的拍摄周期是叹为观止的,在《跛豪》下片三个月后即告公映,何况全片长达七、八小时!《雷洛传》上集《雷老虎》公映后第二天,下集《父子情仇》便冲进戏院,“双剑合璧”后票房累计高达5300万,在芸芸跟风片中可谓尝到最大甜头!但话说回来,《雷洛传》的一分为二,却并非向华胜本意,“《雷洛传》其实本来是一起的,但是刘国昌导演越拍越兴奋,结果拍了七个多小时还没完,有的人就跑来给我告密,我就去看,然后问他:还没有完啊?什么时候完?他说:不知道。我就说服刘导演:电影院不可能上八个小时的电影,只有把它分开制作才行的。”
分开当然要补钱,而且要另行剪片,但刘国昌向来有导演脾气,个人作品不得随便删改。于是——“现在说起来真是笑话,拍完以后他不肯剪片,结果是我自己跑去剪的,不过他没话讲,要是别的导演和编剧去剪,他会翻脸的。”
1993:挥师北上
其后,向华胜更将永盛的国内业务拓展到其它领域,如在深圳建立了电影制片厂,又与王晶、萧若元等人投资上亿资金成立了向内地市场发行录影带的“永盛音像公司”,甚至以两亿港元与大连国际商务学院合办“永盛艺术学院”,并自任校董,以培养电影新人。1993年市场“成绩表”出炉时,永盛制作的六部影片又赢得1亿3900万港元的总票房,平均收入亦有2300万港元,非但成就“三连冠”,更成为港片“极盛”年代的最后赢家!
1994后:暂离江湖
94年是那个时代永盛的最后辉煌,周润发的《赌神2》、周星驰的《国产零零漆》、《九品芝麻官》叫好叫座,三部电影加起来票房过亿,让其他电影公司望而兴叹,也成为日后影迷百看不厌论之不尽的佳片,其中《赌神2》更是有史以来首部票房超过5000万的港产片,永盛从而三度刷新历史!
但此时香港电影已开始陷入衰落的尴尬境地当中,而永盛去年成绩尚属骄人,但面对如此不济的形势,亦渐渐无心恋战。1994年,向华强夫妇另成立“永盛娱乐”,向华胜则留守“永盛电影”,但也担任了“永盛娱乐”的股东。
不过,“正牌”永盛出产的电影已越来越少,区区几部《95追女仔之绮梦》或《赌神3少年赌神》票房反应也大不如前,令人不解:莫非向华胜已收山引退?对此向华胜不无感叹地说:“后来我不是退出,而是根本就没有拍,因为我病了两年,躺在床上。”个人原因自然阻滞了永盛的前进,但待身体痊愈后,向华胜却不得不面临更大的打击——“刚好97股灾,又有盗版出来,三节棍我是三节全中!”眼见满街盗版,市道不兴,周遭朋友拍片又赚不到钱,虽然自己始终信心十足,“但是赚得也不多了,就干脆去做点别的生意,去搞上市公司、搞金融、做电视台、甚至还有别的。”
十年后,向华胜觉得“现在差不多了,大环境出来,是时候做一些好的电影了”,于是重整旗鼓,在北京宣布重出江湖,计划叫做:5510……
《新航标》第四期:向华胜制片宝典攻略
向华胜:我的梦想是希望将来有机会破全球的电影纪录,和外国电影比一下,这是一辈子的心愿。光是破香港和亚洲的纪录我都习惯了,已经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
向华胜纵横江湖几十年,影片如此卖座,自然有他独到绝技。其实分解起来无非普通八大要素:片名吸引力、题材选择、卡士配搭、同期对手、院线分析、宣传声势、档期优势、影片质素,但向华胜说“一部电影的票房是几个因素加起来的总和”,得综合考虑,而且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不得随意。大家把明星作用看得极重,向华胜却有他的独到见解:“发仔演技好而且戏重,所以重要性无可置疑,但台北同时上映的又是发仔主演的《吉星拱照》却只收二千万,证明发仔因素并不是主要的,而是整部电影各方面的配合。”到底向氏制片有何秘技可言?下面我们不妨从他的几张王牌中一探究竟:
第一王牌:片名吸引——《赌神》和《赌鬼》的区别
第二王牌:题材选择——如何制造《逃学威龙》
“其实后面我很少参与电影内容的创作了,不过我拍电影票房还是全亚洲第一,我如果评估这部电影的票房是一千万它就绝对不会是九百万,就是一千万!每次我都跟别人打赌说如果没这数字我输你一万块,有你就输我一千块,但最后我都赢了不少。”追根溯源,强劲的巨星卡士,精巧的阵容配搭,实乃永盛神话的缔造者!
第四王牌:院线分析——票房冠军的选择
90年代初,永盛已足与嘉禾分庭抗礼,在新艺城与德宝先后停产的环境下,一度成为香港影坛的霸主。但虽说1990~1993年永盛近乎一支独秀,却始终不如昔日德宝租赁“邵氏院线”、黄百鸣先后成立“永高院线”及“东方院线”那般发展电影业务,逞论看齐“嘉禾”或“金公主”?事实上永盛多年来一直倚靠其他院线排片公映,这对一个如日中天的电影王国而言,似乃奇闻。
永盛没有自己的院线,选择哪一条院线上片就成了重中之重,因为分帐、推广力度和对手都因为选择而不一样。那些年在永盛在向华胜的精心排片下,或“嘉禾”或“新宝”,取得了重大胜利,《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赌神2》都成为当年的香港票房冠军,至于“金公主”,向华胜也曾将《赌神》排于其院线公映,结果同样登顶,从此令永盛在圈中声势大增。
不过,对向华胜而言,永盛不成立自己的院线是为求循序渐进,“当时“永盛”没有做自己的影院,因为‘没有一就没有二’,我总要先有‘一’,但‘一’太小了,只有每次赚到钱就拍大一点,然后再大一点才能买院线。”虽然当年永盛尚未实现这一梦想即碰上香港电影市道衰落,但向华胜的雄心壮志仍未曾淡忘,“现在在国内我就准备收购院线,但同样会把电影拍好来配合,否则我根本不够资格和他们讲什么院线,他们都是比我年轻了20多岁,但已经是很大很大的老板了。”
然而,9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的没落却证实了向华胜的远见:当时整个港产片院线达五条之多,结果往往导致影片产量供过于求,跟风滥拍急速填充市场,最终导致港产片走向畸形发展,继而产生院线结业的恶果,因此若永盛在巅峰时期为寻求扩张而大肆收购院线,必将加剧港片市道的混乱,而向华胜向来自称:“我是小片从来不肯拍!”但一旦自组院线则必须维持供片,由此往往会出现因追逐片源而削减制作规模等情形,非但分薄票房利润,更影响永盛一贯重视的电影质素,这无疑是这位电影大亨所避忌的。因此,当时的向华胜正是不卑不亢,不急于建立院线,反在洞察港片不济之时在此计划中抽身而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市场萎缩的破坏力,直至多年后华语电影步入蓬勃期,方才在市场赋予的极大空间中再将收购院线提上日程,对于蛰伏多年的影人而言,此举无疑一举两得。
第五王牌:档期优势——农历新年上《赌神》
港产片向来有几大“抢钱”档期,分别是贺岁档、复活节、暑期档及圣诞档。而在向华胜的运筹帷幄之下,80年代后期始永盛即以各大映期推波助澜,加之其出品题材往往迎合市场主流兼有巨星演出,几番大赚实不足为奇。
第六王牌:电影质素——观众无法猜到结局
向华胜曾经说过:“我做人很谨慎,大量生产的结果是质素未必可以保持,例如我有六部电影同时进行,我可以请到六个好导演和六个好编剧的机会微乎其微。所以我不想像别人交足片量给院线,流水作业般生产很大压力……”
“我还有一个理念,就是开场的时候不可以让它进入“散场”的时候,如果电影一放就知道结局的话就会很吃亏。你可以想想我以前的戏,可以说都没人知道结局是怎么样,《至尊无上》你知道结局怎么样吗?还有《赌神》也是,你能提前猜到结局吗?所以我现在可以说,你保证不知道《唐伯虎点秋香2》和《龙凤店》它们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就算到时候你看到一大半也还是不知道!”
《新航标》第四期-深度曝光:5510大电影计划
对话:魏君子、竹聿名
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影人以合作结构推行电影制作的模式无疑日趋紧密娴熟,那厢保利博纳与“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合力打造“人人电影公司”之时,这厢久违多年的港片大亨、永盛电影公司老板向华胜又与“21世纪威克影业”总裁肖凯一同启动了“5510大电影计划”。
这一计划的诞生,则源于肖凯与向华胜的数番会面,当时肖凯在广州成立了一家音像制品销售公司,“我在广州的时候就跟向华胜先生有见面,但没有太深的交往,直至大约三年前才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进行沟通。当时向华胜先生觉得我的电影观和对电影的认知度跟他非常相似,大家有了共同点后,在日后的交往中就开始经常聊商业上的东西,慢慢就等于形成了师徒的关系,从而在越来越紧密的交往、相处中进行更多的电影交流。”此时,华语电影市场日趋蓬勃,两岸三地电影工作者的交流更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肖凯遂拉拢向华胜重返影圈,“5510”终水到渠成。
然而,“5510”亦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创作方向,即以喜剧题材作为抢占电影市场的杀手锏,实质上,这也是当年向华胜令“永盛”异军突起、气势如虹的制胜法宝——“拍电影能有一个选对的题材就更好,因为我们做电影是在跟群众斗智,要吸引他们进戏院,我拍喜剧就是要求一定要非常好笑,观众看到的三、五个主角起码有两、三个受欢迎吧,这样就算人家说是烂片也绝对赚钱,要是五个主角都受欢迎那就更不得了了,所以这一点是不能碰巧的,其它从设计到开分场再到看片,拍得好不好无所谓,主要是一定要很了解观众更需要什么。”因此,“5510”大可称之为港片模式在内地的一轮试水;
“5510”虽已雄心壮志地杀入内地影坛,但它亟需的却依旧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十字路口”——若几部大片先后大杀四方,数年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必将是一个庞大的电影帝国,中国的“20世纪福克斯”对众人而言也不再是一厢情愿的梦想;若计算失误难以迎合内地市场的口味,几部大片对其而言又无疑是惨烈的“滑铁卢”,而“5510”的大电影制作模式一旦失败,亦必将导致整个计划的全盘消失,沦为昙花一现的命运,因此“5510”的未来是喜是悲,仍需经由市场的检验方得以定论。
无论如何,随着12月1日《唐伯虎点秋香2》的开机,“5510大电影计划”已公诸于世。
那么,这一计划究竟以何架构运作?五亿资金如何投资?在电影团队上将形成怎样的趋势?影片将如何盈利?……且待向华胜与肖凯一一解密:
1,架构:中国的“二十世纪福克斯”?
肖凯:我们把所有参与的公司都进行了整合,现在“5510大电影计划”的真正核心就是21世纪威克影业和香港永盛这两家公司来做,你们当时看到的五家,有些已经整合到21世纪威克了,然后我们又成立了21世纪威克股份公司。
2,分工:内地香港合璧强强联手?
至于选择香港为主的幕后团队,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商业敏锐性和做事的态度比较欣赏,因为他们一直在拍商业电影,所以我的《画皮》用的几乎都是香港的团队,然后《唐伯虎点秋香2》也几乎都是香港的主创,不但是专业精神,而且他们往往能很好地贯彻我们投资人、制片人的想法。当然内地也有非常多的人才,但是他们基本上也是被内地的公司给瓜分了,你又不敢冒险去找一些不成熟的、没有影响力的、没有大片经验的人去做,如果一部电影只是去尝试而欠缺把握,万一失败了,对他们的打击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还是考虑行业中最顶尖的人才。因为现在都是“大中国”概念,内地与港台没什么区别,而且我也跟他们沟通,说会慢慢把我欣赏的年轻人放到你们身边去学习,多培养一些人才,为中国电影做些贡献,有什么不好?就算有一天自己老了拍不动了,还能在影坛后继有人,有什么不好?
3,计划:五亿资金下的新电影王国?
向华胜:从1997年~1998年,香港电影受到盗版攻击最厉害,很多朋友拍电影受到一定打击,被盗版以后收益小了,海外原来是200多部,现在只有几十部。我一直在留意内地电影的发展,这几年已经成熟了,从以前一千万、两千万、三千万变成了现在的一亿、两亿、三亿,我做了一辈子电影,就有一个想法,希望拍一些有分量的电影,能够为电影圈做出贡献。如果能够破纪录当然最好,破不了也希望差不多,主要是能够出一定的成绩吧。
所以,如果只拍一部人家会问:“到底是哪一部?”我就想:干脆拍十部!因为自己一辈子都不拍小片的,一拍就拍大片,因为我就喜欢大一点的,这也将是一个比原来更大的电影计划。所以在三月份的时候,我提出了五年之内以不小于五亿(成本)拍十部电影,到现在过了半年,有五、六个剧本已经写出来了,正在送审批的过程中,也通过了几部,大概第一年就超过两亿了,至于五亿可能不需要五年,两年就超过了。
这个计划基本上我是牵头人,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参与,所以这不是整体的股份分配,而是每一部的股东可能都不一样。如果他们不做,我也会自己全都拿过来做,以此表现我对电影的信心,因为我基本上是拍了一辈子的电影都没有赔过一部,也没有赔过一毛钱,真的没输过一次,所以希望在中国市场这么好的气氛之下,能够延续我这一做法。
肖凯:我们去年开始探讨“5510”计划,我也极力跟向华胜先生说:师傅,我觉得内地市场真的很好,以你们成功的经验和对电影上的理解,现在真的很需要像你们这样的人才!商业电影,我们经常称为产业,产业如果没有靠商业电影去赚钱何谓产业?大家拍片子全部赔光、跑光了,谁来拍电影?所以应该是良性的循环,大家相互沟通,当时他也说:其实我们在内地来做,那不是只拍一部电影?如果拍一部电影就太无聊了,如果这样的话,要形成产业式的结构,我们不如做我们探讨,拿出一个电影的计划。
4,运作:第一个五年计划?
5,投资
向华胜:目前国内票房一亿只是一个净值的数量,至少能有几个亿,现在这现象普通得不得了,就说我们国家多可爱,当年目标还是把中国文化传出去,可是不能一步登天,本地市场还没有牢靠怎么打?现在我已经准备打两年,用自己的资金全投进去,投越得大越不会输,因为有保险还有预售片花这些,你看像汤姆克鲁斯这类巨星全球都先给定金的,赔也赔不了多少,不像我们拍部《赌神》,成本五千万就是五千万,真金白银地拿出来,所以当年越拍大片越赔,赚大钱的几率越小。所以现在最怕就是中型制作,在国内也是,你成本就三五百万,最后一千多万,拍完了你也没钱宣传,所以拍就拍五千万的、一个亿的,这一个亿其实是包装,跟好不好看无关,你说你拍部电影用了几个亿,那观众不管这部片质量怎样都总会来看看的,当然赚不到钱就再说了。
6,新人:循序渐进注新血?
7,类型:喜剧冲锋闯新途?
向华胜:好片不能自己说好,要群众说好才是好的。有些人喜欢看惊悚片,有些人喜欢看喜剧,有些人喜欢看爱情片,角度是不同的,所以希望有不同的电影给他们多一些选择。我我发现这两三年国内喜剧好像少了点,反而是历史大型片比较多,这类片子不是说他们拍得不好,其实是拍得更好了,但是第一,女性观众可能不喜欢;第二,重看率小了。国内很多导演制作人都是我的好朋友,我看国内电影市场现在还不到“打仗”的时候,一年大片四到六部就挺多了,他们拍他们的,我拍我的,先拍一些喜剧,其实不是喜剧我也会拍,像以前我拍的《赌神》就不是喜剧,而是先走喜剧,不要和他们急着对仗,起码在两年内各显神通。
8,票房:5-7亿梦想成真?
向华胜:当时我去上海看拍《唐伯虎点秋香》时,看到国内电影院还是不多,条件也没有现在好,但现在不一样了,每天有两到三家新戏院落成,也就是说一年大概有750部新电影上映。而且前两年“中奖率”只是30%多,今年升到40%多了,如果以复息的算法,两年就可能上涨一倍,换句话说,现在电影票房成绩很好的话就是3~4亿,不过如果运气好,加上努力(拍戏)的话,过两年能够卖到5个亿或者8个亿,一点都不稀奇!
9,理想:娱乐刷新全球记录?
向华胜:其实电影还是以提供娱乐为主。你看外国电影这么多年,他们拍《铁血将军巴顿》很受欢迎,但不等于群众看了后马上去当兵;还有《教父》也拍得非常好,但也不见得群众看了后马上都参加黑手党,毕竟现在观众对不同的题材是会选择、分辨的,他们知道这些拍来就是为了娱乐。
现在观众的口味比原来享受多了,今天我拍电影怎么敢拍690万呢?肯定给观众骂死,所以我要准备1亿6900万来拍,而不是幻想能用几百万赢美国、欧洲那些投资5亿、8亿的电影,但起码自己用便宜点的成本也能赚到1、2亿。我的梦想是希望将来有机会破全球的电影纪录,和外国电影比一下,这是一辈子的心愿,光是破香港和亚洲的纪录我都习惯了,已经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
再造港式喜剧探秘《唐伯虎点秋香2》
对话:竹聿名
文字:河马
采访完影坛大亨向华胜后,大家坐下来闲聊天,向华胜便和我们聊了几段《唐伯虎点秋香2》的剧情,结果让我们笑得合不拢嘴,感觉良好,因感觉极有当年港产喜剧的风采。事实上,向华胜一贯喜欢拍摄喜剧,而且始终不愿放弃那些曾经通行无阻的港式绝技——当年那些拿手好戏他都想重新搬出来,“比如说第一集比较经典的场面,有只叫‘小强’的蟑螂,我们找了6个编剧,然后叫他们一定要再写出来,而且还要比第一集拍得更好。我一直是非常尊重群众的,我自己喜欢的电影不一定拍,我拍的都是拍给观众看的。”精益求精,只为力求将《唐伯虎点秋香2》再造成港产喜剧经典,这也是向华胜多年后重返影圈的诚意所在。
新浪娱乐:为什么拍《唐伯虎点秋香》第二集?怕不怕别人拿周星驰出来比较?
向华胜:我们的新片严格意义是应该叫《唐伯虎点秋香2》,故事是讲“四大才子”各显神通的。我拍过很多片子都有第二、三集的,所以我也明白观众在看第二、第三集的时候对很多方面都有一个要求,结果这些要求也都变成很难两全其美。当然《唐伯虎点秋香》里周星驰确实演得非常好,但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已经过了十几年,我们总不能老拿他出来比,而是需要给观众一个新意。
故事:根本就是再创作
《唐伯虎点秋香》中满是超凡的创意,至今仍被观者津津乐道,而《唐伯虎点秋香2》又是一个怎样难以想象的故事,会有什么大胆奇特的创意出炉呢?
新浪娱乐:《唐伯虎点秋香2》故事怎么做到创新?
主创:他们能很好地贯彻我们的想法
新浪娱乐:《唐伯虎点秋香2》主角为什么选择内地演员,幕后则启用香港团队?
肖凯:我喜欢用内地的演员,就像《画皮》,起初他们他们劝了我很多,也提供了内地以外非常优秀的演员,最后我还是选择用国内的,因为我觉得内地市场在成长,以前的电影常考虑海外市场,哪怕中国内地通不过,在海外也一定能通过,但现在反观香港和台湾地区,可能连中国一个省的票房都不够,而且这些演员的曝光度及引起的观众共鸣我也认为比内地以外的演员更亲切一点,
李力持:两集团队上有一些区别。当年拍《唐伯虎点秋香》的时候我的武术指导是电视台的潘健君,在油塘一个工业区搭景就拍了,在上海拍了一个多礼拜,也不久。但现在我们是整个在横店拍了,武术指导变成了林迪安,摄影师则是潘恒生,都是第一流的制作。跟第一集制作的条件超前了,电影跟之前差别最大的就是剧作,希望跟看美国大片一样有很伟大的剧情,而且动作场面也不像一般电视里看到的那样,而是比较电影化,林迪安曾拍过《蜘蛛侠》,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找他的原因了。无法偷鸡了。电影的编剧是曾谨昌,你说以前李力持又编又导,压力很大,现在我就跟曾谨昌一起聊,然后他来写剧本。但是不是他写了以后我就这样拍了?我还是会自行创作的,当然曾谨昌也会有他的贡献,但最后拍出来会是怎样,观众看电影就知道了。
目标:团队奋斗再创奇迹
《唐伯虎点秋香》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中一个原因是有了周星驰的演出,让后来者很难超越,《唐伯虎点秋香2》自然面临同样考验,主演黄晓明有信心塑造一个更有意思的唐伯虎,出品方则以超越前作的幕后不足为整个团队奋斗的目标。
新浪娱乐:《唐伯虎点秋香2》这个题材有没有风险?能否超越第一集的成绩?
计划:《龙凤殿》、《疯狂大征婚》跟上
新浪娱乐:《唐伯虎2》大概几时上?还有什么计划?
向华胜:现在我们几部新片都提上日程了,12月1号《唐伯虎点秋香2》开机,一拍完三月份马上就开《龙凤殿》,就是正德皇帝和李凤姐的故事。其实这个题材已经老掉牙了,当然这回是有“绝招”我才肯拍的,所以有信心不会输给《唐伯虎点秋香2》,然后第三部就是《疯狂大征婚》,从年头到年尾的计划全部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