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毓琇,字一樵(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江苏无锡人。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1923年自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赴美留学,1928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该校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他是清华大学工学院以及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的创始人。曾任中央大学校长、政治大学校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他也是钱伟长、吴健雄、曹禺、江泽民等人的老师。
请上传多张无水印小图
提示:最多可上传五张图哦
内容为空的条目不在最终百科页展示
1902年12月24日,顾毓琇出生于江苏无锡虹桥湾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的父亲顾晦农精算学、求上进,曾求学于天津,毕业于直隶法政学堂,1916年病逝时曾留下教子女们“以实学致用”的遗言;母亲王镜苏则知书达理、崇尚文化,在丈夫早殁后,凭着其卓见、开明和坚忍,一手培养出了包括顾毓琇在内的“一门五博士”。父母的言传身教,启发了顾毓琇特立独行、追求自由而又宽容仁厚的性格特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顾毓琇的表兄王昆仑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在舅父王心如家的顾毓琇连夜赶回清华,第二天也参加了运动。尽管只是中等科的学生,但顾毓琇仍被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深深地感染了,对于运动的意义也有充分认识。他跟在学长、学姐们身后,踊跃地去完成清华学生会交派的任何任务,共议节省粮饷来为学运捐款,并带领少年学生们上街头游行,“被军警殴打,虽天雨亦不退却”。
1929年起,顾毓琇担任国立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他还回国后认为:“我们要抵制外侮,我们要枪炮、要弹药、要飞机、要运输的便利,要粮食的供给,这些都是有赖于工程师的能力。”为了替国家培养更多的工程师,顾毓琇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航空研究所。
1931年起,顾毓琇担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
放下一切党派的争辩而将自己的所有尽数奉献于国家,投身于抗战,这便是顾毓琇当时的思量。但战争来势汹汹,即使身为政府高官,顾毓琇仍不免受战火牵连而颠沛流离。他和夫人王婉靖带着5个孩子,先后从北平辗转至长沙、上海、南京,之后又跟随国民政府来到陪都重庆。
1939年起,顾毓琇兼任战时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主导了当时许多著名大学(如西南联大)的南迁。
1944年,顾毓琇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旋调任政治大学校长,但仍在中央大学授课。任中央大学校长时,顾毓琇无论校务如何忙碌,必坚持给学生授课。他的讲课深受学生欢迎,每次讲课时,学生坐满教室,地上、墙边都坐着人听他讲课。他提出着重学术教育人才为办大学之根本原则;他提出大学应以教授为第一,但也希望教授对政治、经济与社会有所重视。他在七十多年前的教育主张,至今仍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就已看到西北地区之重要,在中央大学设立边政系,目的是培养建设西北的人才,改变西北落后的面貌。他在中央大学工作十余年,呕心沥血,建树很多。因此他对中央大学之情感特深,在《齐天乐·忆南京》以“南雍记取”四字寄托他对中央大学的怀恋之情。
中美正式建交之后,顾毓琇来京的频率越来越高,对北京的了解越来越多,对祖国的爱也越来越深。他来探亲、访友、讲学,为“四化”献计献策。
1986年6月,顾毓琇参加上海、西安交大九十周年校庆,访问江泽民市长。
1991年4月,参加清华大学八十周年校庆,拜见江泽民总书记。
顾毓琇还不顾旅途辛劳,携夫人亲往祝贺东南大学90周年校庆,并欣然题词“九十年乐育英才,廿一世纪振兴中华”。在校庆大会上,他豪情满怀地宣告:“我相信,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也是东南大学的世纪。”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东大未来的希望与信心。校庆期间,学校还为顾教授隆重举行90寿辰庆祝会。特别值得一书的是,江泽民总书记恭请顾毓琇及其家人到中南海作客。时江泽民赠其“重教尊师新地天”一诗,顾毓琇遂和诗答谢。诗曰:海外欣逢米寿年,兴邦建国仗群贤。遥闻亚运精神健,日月光辉耀碧天。
1993年以后,顾毓琇遵医嘱不再远行,但远在大洋彼岸的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东南大学的发展,并不断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真知灼见。东南大学百年校庆时,顾毓琇虽然无法亲自前来参加校庆盛典,但一直期盼着这一天的他,早就精心拟好了题词:“理工并重地入廿一世纪,乐育英才共祝百龄寿辰。”
科学
总论
数学
电机科学
自动控制
为了解决计算电机工程中经常遇到的二阶常微分方程问题,电子计算机制造的先驱者、模拟计算机的发明者、MIT教授V·布什,从1927年开始与哈森合作制造微分分析仪。V·布什等利用逐次迭代法,同时使用了6个汤姆逊式积分仪,在1930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模拟计算机。30年代是这种计算机风靡之时,它可以快速准确地解决电机工程计算问题。清华大学于1932年建立起电机工程系,为了吸取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为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的顾毓琇,首先提出了引进模拟计算机、制订研制计算机的发展计划。
诗词
内容
风格
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战联合政府的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虽公务繁重,但仍创作不辍,他以其抗战剧和历史剧闻名剧坛。特别是他的《古城烽火》、《岳飞》等话剧,富有爱国热情,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除在重庆连续演出外,还被移植成京剧、汉剧等多种地方戏在各地巡回公演,并由外交协会招待英、美、法、苏大使和其他外交使节。
顾毓琇对宗教的研究,造诣精深,在佛学方面的建树,影响深远。他一生遍访名山寺院,生前曾亲近过虚云、太虚等高僧大德。顾毓琇对佛教历史的研究造诣精深,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出版了《禅宗师承记》和《日本禅宗师承记》等专著。
切合国情,倡言应用导向的学术文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内忧外患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正常进程。对学术文化来说,频仍的战争对战时学术研究造成重创——使中国学术囿于一隅,无法更科学、更及时地把握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发展脉搏。面对此学术发展窘境,顾毓琇深为痛心疾首,他对战争给中国文化前景造成的不利影响极为担心。在顾毓琇看来:“在此数年大战之中,我学术界因对外缺乏联系,各种新科学理论技术之新成就均无从介绍研究,影响我们文化前途极大。”这种现实带给顾毓琇以极大冲击,使他的大学教育思想中时刻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深深情感,也使他把这种情感自然延伸到大学教育实践之中。
1944年8月,顾毓琇成为中央大学校长,旋即把尊重学术视为育人、培植文化的根本原则,申明了“注重学术研究,提高研究风气,改善研究人员待遇”这一治校方针。在顾毓琇看来,学术文化发展应切合国情,他认为当时我国社会最为需要的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术文化。具体而言,大学教师在从事学术研究时应多从国家现实状况出发,多就现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发表意见,从而推进现实的发展。可见,顾毓琇的学术文化观包含双重意蕴:一方面,大学应给予社会其所需,而不是直接地和完全地为国家服务。因为大学自身最终目标的实现,便意味着国家目标的实现,并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因此,大学应对纯粹的学术研究有所追求,为学术而学术。另一方面,大学要给予社会其所要,优先满足现实需求,直接为社会服务。所以,大学应当服务于国家前途,重点发展应用性学术研究,注重学术研究的现实应用性。
中央大学浓厚的学术风气也影响着中央大学的学子们,他们不仅积极参与教师们的学术研究,还积极办会编刊。其中《大学新闻》因编辑形式活泼、充满趣味性,又远离低俗,吸引了不少学子参与其中。其销量最高可达7000份,成为当时销路最广的青年报刊之一。综观顾毓琇应用导向的学术文化观,不仅切合当时国情,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引领意蕴,更体现了超时代的教育发展理念。
·还原本色,明确大学教师的应有地位
大学教师承载着、聚集着、建设着、发展着、创造着大学文化,尤其是作为大学文化之灵魂的大学精神文化。深谙于此的顾毓琇在应用导向的学术文化理念的范导下,特别强调教师群体在大学文化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除在中央大学30周年校庆“献词”中强调教师群体在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正面意义外,顾毓琇于1944年8月17日首次通过报界,强调大学实为学术机构,而不是行政机关,并对中央大学教授们对教育事业所作出的牺牲奉献大加褒奖。顾毓琇认为,大学校长、学院院长、系主任、教务长等人均系民主政治中负责公务的国家公仆。因此,他始终坚持,拥有学术权威的教授应为学校行政的首要考虑,应充分尊重教授的地位和他们的学术成就,给予他们更高的荣誉。
从该意义上讲,教授便是大学的灵魂。因此,教授、教师群体才应是大学中的权力主体,而非大学中带有行政级别头衔、拥有行政权力的专职行政人员。在中国,教育与政治、官位、权力一直交织,可以说大学行政化是一个颇有中国特色的表述。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学术机构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大学必须去行政化。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由于其特殊的办学背景,历来都是官僚、党政之争的集中营。顾毓琇上任伊始便向媒体明确指出,中央大学为学术机构,自然应突出代表学术权威的教授、教师的地位;中央大学不是行政机构,所以,校长、院长等虽拥有至高的政治头衔,但却只是为中央大学师生、校务服务的公务人员。这种立场彰显出顾毓琇学者式的正义风范与卓然品质。
——
IEEE“兰姆”金质奖章(LammeMedel)
IEEE金禧奖章、“巨比利”奖(MillenniumJubileeMedal)
IEEE千禧奖章(MillenniumMedal)
“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金质奖章
担任职务
美国国家科学院理论及应用力学委员会委员
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士(IEEEFellow)
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会士(IEEFellow)
国际理论及应用力学组织(IUTAM)个人理事(曾是世界上唯一的华人个人理事)
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会长
中国工程师学会副会长
欧美同学会海外名誉会长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金陵大学兼职教授
台湾大学访问教授
成功大学访问教授
清华大学、两岸五所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十几所院校的名誉教授
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
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顾毓琇一生治学严谨、笔耕不辍,学术建树横跨科学、教育、诗词、戏剧、音乐、佛学研究等方面,是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的硕学鸿儒。以下列出其一生的主要著作:
剧本
名称
出版社
备注
《芝兰与茉莉》
商务印书馆(上海)
《张约翰》
(6/17/1923在清华公演,由顾毓琇编导),单行本(北平)
《国手》
(10/10/1924在波士顿公演,由顾毓琇编导),单行本(北平)
《瑟琶记》
(3/28/1925在波士顿公演,由顾毓琇编导),单行本(北平)
《国殇》
(9/5/1925在Syracuse公演,由顾毓琇编导),单行本(北平)
《荆轲》
单行本(南京)
《古城烽火》
(9/9/1938在重庆公演。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公演),中正书局(重庆)
《白娘娘》
商务印书馆(香港)
(插曲乐谱,由陈尚能作曲),单行本(重庆)
《快乐颂》
(中译词,乐谱由陈田鹤订谱,抗战胜利后上海重印),单行本(重庆)
《苏武》
(11/18/1943在重庆公演),商务印书馆(重庆)
《岳飞》
(1940月在重庆公演。另有改编的京剧本,汉剧团在北碚公演),单行本(南京)
《岳飞及其他》
小说
《孤鸿》(小说月报丛刊)
《我的父亲》
新月书店(上海)
《牧羊神》(中译本)
《西施》(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
诗词歌集
《海滨集》(中译诗歌)
单行本(香港)
《唐宋长短句》
《蕉舍吟草》
世界书局(上海)
《海外集》
单行本(台北)
《顾毓琇歌集》
商务印书馆(台北)
《松风集》
《唐宋歌谱廿五调》
《莲歌集》
《冈陵集》
《宋词歌谱四十五调》
《顾毓琇歌十首(乐谱)》
“国研院”(台北)
《梁溪集》
《惠泉集》
《蕉舍词曲五百首》
华冈书局(台北)
《锡山集》
《太湖集》
《蕉舍诗歌一千首》
《和清真词及其他》
《潮音集》
《长春集》
《和淮海词及其他》
英杰出版社(台北)
《和渊明诗及其他》
《顾毓琇诗选》
学林出版社(上海)
《和唐诗三0三首》
《顾毓琇词选》
黄河大学(郑州)
《和梦窗词及其他》
《顾毓琇戏剧选》
商务印书馆(北京)
《齐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耄耋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水木清华》
《蕉舍诗词》
《顾毓琇诗歌集》
《顾毓琇词曲集》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
《顾毓琇诗词选》(汉英对照)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行云流水》
自述著作
《百龄自述》
江苏文艺出版社(南京)
《OneFamilyTwoWorlds》
《自订年谱》
《OneFamilyTwoWorlds》(英文自传)
《一个家庭,两个世界》(中文译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全集
《顾毓琇全集》(共十六册,获大陆“国家图书奖”)
辽宁教育出版社(辽宁)
《顾毓琇全集:第1卷散文、小说》
《顾毓琇全集:第2卷戏剧》
《顾毓琇全集:第3-6卷诗词》
《顾毓琇全集:第7卷音乐》
《顾毓琇全集:第8卷论著》
《顾毓琇全集:第9-10卷佛学》
《顾毓琇全集:第11卷自传》
《顾毓琇全集:第12-15卷科学论文》
《顾毓琇全集:第16卷译著》
学术论文
《四次方程解法》
M.I.T.电子丛刊53
《电机瞬变分析》
(TransientAnalysisofA.C.Machinery),M.I.T.
《电工原理》(中译本)
《中国科学化问题》
单行本(北平)
《直流电机原理》(中译本)
《AnalysisandControlofNonlinearSystems》
TheRonaldPress,NewYork
《ElectricEnergyConversion》
《TransientCircuitAnalysis》
D.VanNostrand,Princeton,N.J.
《AnalysisandControlofLinearSystems》
InternationalTextbookCo.,Scranton,PA
《CollectedScientificPapers》(科学论文集,共1205页)
台湾大学出版社
《ScientificPapers》(科学论文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
《电机论文集》
(中国电工学会),C.I.E.E.
人文论著
《中国的文艺复兴》
中华书局(上海)
《中国经济的改造》
中国编译社(上海)
《战时教育的回忆》
单行本(上海)
《HistoryofZen》(英文《禅史》)
《日本禅僧师承记》
真善美出版社(台北)
《中国禅宗史》(中英对照)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蕉舍旅游三百咏》
《禅宗师承记》
祖辈
父亲顾庚明,字晦农,保定政法学堂毕业,有六子一女,其中五位博士,1916年染猩红热去世,年仅三十五岁。
母亲王镜苏,出身望族,秉性仁慈,勤于治家,教子有方。
夫妻
兄弟
子女
二儿子顾慰庆,高级工程师。194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地下组织。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任某公司副总工程师,多届全国政协委员。
三儿子顾慰华(1935-2012年10月10日)。早年从台湾到美国深造,1962年获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5年出任UCSD教授。1990年出任中华科工联谊会会长。
大女儿顾慰文(1932年-1993年)。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讯工程系。曾执教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及西北电讯工程学院。1979年赴美深造,攻读宾夕法尼亚系统工程学硕士。后长期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93年,顾毓琇为纪念其因车祸逝世在上海交大设立“顾慰文教授纪念奖学金”。
二女儿顾慰慧(1939年-1941年),因病早夭。
三女儿顾慰民,1948年赴美。定居奥克拉荷马市。
顾毓琇与梁实秋在清华学校上学时既是同班同学,还是室友,到了美国波士顿后仍然合租公寓一起住。
顾毓琇与张大千的友谊始于顾毓琇促成张大千的敦煌之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两人成为知己,张大千经常在顾毓琇家中作画,以诗唱和,有一次顾访巴西,张大千还亲自为顾发大乌参,盛情款待。
名人赠与顾毓琇书信
顾毓琇担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时,吴健雄考入中央大学学习,其后她一直尊称顾毓琇为“毓琇大师”。
2002年5月20日,顾毓琇塑像在南京大学揭幕。
纪念馆
“锡山樵翁顾毓琇百龄堂”
1997年,江苏无锡市吴文化公园管委会主任高夔请顾毓琇为吴文化公园的“锡山教育馆”墨宝题款,驰函海外。顾毓琇对吴文化公园办成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表赞赏,不仅手书匾额,而且题词“科教兴国功垂万世,乐育英才光耀千秋”。
纪念堂
顾毓琇作品音乐会
文理大师顾毓琇先生纪念展
2012年12月,清华大学举办为期3周的“文理大师顾毓琇先生纪念展”。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顾毓琇先生之子顾慰庆、之孙顾宜凡出席闭展仪式并参观了展览。本次展览共展出90余件文献和手稿,除顾毓琇的诸多著作外,还展出了政界、文艺界等名流与顾毓琇的通信及书画作品。
顾毓琇教授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
顾毓琇教授遗存捐赠仪式
2020年1月13日下午,“顾毓琇教授遗存捐赠仪式暨顾慰庆先生追思会”在江南大学举行。仪式由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黄敏主持。顾毓琇长孙顾宜凡代表家人,将顾毓琇教授著作、藏书、字画、重要书信等近千件遗存捐赠给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党委副书记戴月波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向顾宜凡颁发捐赠证书。
顾毓琇生平展
清华大学顾毓琇教授奖学金
清华大学顾毓珍教授纪念奖学金
北京大学顾毓琇名誉教授奖学基金
南京大学顾毓琇教授奖学金
东南大学顾毓琇、王婉靖奖学金
上海交通大学顾毓琇名誉教授奖学金
上海交通大学顾慰文教授纪念奖学金
沈阳农业大学顾慰连校长纪念奖学金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顾慰国纪念奖学金
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
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
总评
顾毓琇(自评):学者、教授、诗人,清风、明月、劲松。(为2001年庆祝次年南京大学建校百年及顾毓琇百岁诞辰而设立的顾毓琇塑像题词)
文学界评
梁敬錞(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总统府”国策顾问、“国史馆”顾问):一樵先生之诗词,或隽逸,或豪壮,或抽美人香草之思,或寄故国山河之慕,诚可各备欣赏。但凡所做,皆讲声韵,一唱哦成,辄尝自谱音阶,试以歌拍,始为定稿。则其洞见诗学之本原,钩寻词学之宗绪,乃不同于凡俗。夫专才代可并出,而通才则并世不能数觏。西人尝谓爱因斯坦于物理科学为天才家,于音乐为业余员,于政治则童稚,通才之不易得如此!今一樵先生通电工,通政治,通诗词,复通声韵,是其通才之器,能补爱因斯坦之所弗及。吾不暇以并世遇此通才幸,抑尤以贞下起元之会,觏此不世出之通才,为国家民族社会庆也。
科学界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顾毓琇全集》编辑委员会:先生之学,可谓中西兼顾、文理皆精,是中国近代以来惟一能够左手娴熟于人文,右手精通于数理的旷世通才。(《顾毓琇全集·序言》)
领导人评价
江泽民:①顾老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教书育人,师表天下。毕生孜孜好学,且心系祖国统一,献计献策,为众所敬仰。顾老师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二零零二年九月十日于北京唁电)②重教尊师新地天,艰辛攻读忆华年。微分运算功无比,耄耋恢恢乡国篇。”
顾毓琇虽学贯中西,但却心胸坦荡,淡泊名利。顾慰庆在父亲的追悼会上说:“我父亲多次说,‘生前了俗事,身后少虚名’……父亲临终前讲了许多话很少谈家事,对国家大事却非常关心。我向他报告了国内情况,他感到鼓舞和安慰,说他对祖国的事情抱乐观态度,希望我们也应乐观。”近年来顾慰庆每年都会来美国侍候父亲几个月。但顾老总是劝他:“早点回去,不要耽误了国内工作。”
顾慰庆说:“父亲百年人生,艰难曲折,生活俭朴,不图享受,有点积蓄就用来设奖学金和捐献救灾。他教育子孙发奋图强,自己靠自己,他没有遗产留给我们。父亲留下来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它激励我们爱国爱乡、弘扬中华文化。”
他语重心长地告诉王校长,一定要搞好基础理论研究,办好数学系、物理系,不能只重应用科学。并说:不能忘记清华一大批老人,那些老教授们,像王淦昌、钱三强等等,没有他们清华就没有如今的地位和成就。”
当王大中校长表示,顾老百岁时还要来庆祝他的百岁寿辰。顾老一边连声说“不用了!”一边请人端上来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生日蛋糕,然后就分蛋糕给大家吃。
顾老的这一安排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张素久后来回忆说:“当时给我一个强烈印象就是,老人为了会见来自母校的客人,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借这次会面,对母校做了一个重要的交托。”
这次演出的是中国古代戏剧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缠绵感人的情节在美国戏剧舞台上首次亮相,大显中国留学生的风姿,令美国观众大开眼界,也使他们这些文学挚友,更加深了了解。
尽管“胸襟之高超、感觉之敏锐、性情之细腻均非一般人可企及”的冰心,令不少爱好文学的男士敬重与爱慕,但她却和学习社会学的吴文藻结成了终身伴侣。而人们却不知,是顾毓琇为他们牵了红线。
就是因为顾毓琇家在江苏无锡,而吴文藻家在江阴,无论是北上求学,还是转路去美国留学,吴文藻每次都要从无锡经过,因此经常要住在顾毓琇的家里。从十几岁起,他们就是很要好的朋友。又因为学习文学的冰心和爱好文学的顾毓琇经常在一起研究文学,探讨人生,也就使冰心和吴文藻有了更多的接触,并由此渐生爱情,终成眷属。他们夫妻两人和顾毓琇之间的情谊长达70多年,在中国文坛上确是一段佳话。
百科目录
欢迎使用
在正文中为您提供以下目录供参考使用:(注:仅对大标题生效)
在正文中为您提供以下目录供参考使用:
平台的使命是,整合、展示、宣传中华文化;平台的信念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平台的宗旨是,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