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是城市中最繁忙的交通工具之一。他们,每天穿梭于这座城市,他们,守护着地铁安全运营。他们既是夫妻又是同事,他们共筑着“小家”,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郑州地铁双职工”。
“郑州地铁就是我们的红娘”
客运一中心二七广场中心站副站长弓仕磊与线网管控中心服务监察岗朱晶玉结识,是因为郑州地铁,当时正处于1号线开通前的筹备阶段,他们作为1号线开通的首批员工在不同的车站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当时,弓仕磊在医学院站,是车站的值班员;朱晶玉在绿城广场站,是车站的站务员。两个车站相邻,平时开会,以及业务上有不少交际,渐渐相识、相知、相爱。2016年10月,郑州第二条地铁——2号线一期开通不久,二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不少人开玩笑,1号线开通,我们相识;2号线开通,我们结婚。郑州地铁就是我们的红娘。”弓仕磊说。他们一起忙碌在运营一线,夫妻之间彼此尊重、互相帮助,尤其在双方工作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及时给予精神上的宽慰和支持,恰如期分的温暖,使彼此之间生活更加愉快、关系更加融洽、感情更加深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树立标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激励作用,朱晶玉成为了郑州地铁“晶晶服务”品牌的原型。“晶晶服务”不断丰富服务形式,延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致力为市民乘客打造“舒心、愉悦、智慧、安全”的美好出行环境,最终“晶晶服务”品牌荣获了第四届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推选活动“优秀文化品牌”荣誉称号。
精一技者通百路,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朱晶玉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后来转为了服务监察岗,把自己成长为所从事专业的行家里手,化作郑州地铁这片沃土上的丝丝春泥来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和果实。
从没有一条地铁线路,到现如今的“米字+环”网络化运营格局,郑州地铁用了不止10年。而弓仕磊与朱晶玉的爱情,也见证了郑州地铁10年的发展。地铁,于他们而言,不仅记录了郑州城市的发展脉络,更见证了他们永恒的爱情。
地铁里的“双向奔赴”
“爱情不只是生活的甜蜜,还有在同一份事业中撒下的热情和奋斗。”这是通号中心工程师阿克选和供建中心变配电检修工刘巧延夫妻俩的心里话。
阿克选是通号中心电子研发技术岗,省青年文明号号长、E芯创新工作室和电子维修工班负责人。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国资委体系“优秀党员”、郑州市“最美职工”“产业大工匠”、河南省交通劳动奖章和全国轨道交通行业劳动竞赛“维修能手”等称号。
“很多时候,都是我休息她上班或她休息我上班,经常不能在一起,感谢她的包容和理解。”阿克选的语气中透露着对妻子的亏欠。在阿克选与刘巧延的故事里,爱是相互沟通,也是携手并进,更是在奋斗的时候身旁有你。在这份“双向奔赴”的爱情里,二人舍小家为大家,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万家灯火我守护的坚定担当。
爱情的最美模样
他们的爱情故事,和轨道交通密不可分。
于恒是通号中心的通号技术岗,李焕玲是客运一中心绿城广场站值班站长。他们因轨道相遇,因轨道相知,因轨道相伴,这是他们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2010年,两人从相距300公里的小县城在学校相遇。李焕玲2013年进入郑州地铁,参与1号线运营筹备。于恒远赴南昌铁路局,投身于厦深铁路福建段的建设。两个城市,1500公里的距离,轨道行业的共性成为情感的纽带。2015年,得益于郑州轨道交通事业的大发展,于恒回到了郑州地铁。在同一个城市,他们一同经历着城市的变迁,也一同见证着城市交通事业的腾飞。轨道行业的共性又成为他们互相理解的基石。
2023年,久经磨砺的他们已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专业人士。李焕玲面对乘客,细致地处理着车站大小事务,为乘客的出行提供便利和舒适。于恒则面对设备,抢险抢修、更新改造,“2023年郑州市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也是对他技能的肯定与认可。
他们是亲密无间的爱人,也是同舟共济的“战友”,他们因为责任与爱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上,也因为责任与爱紧密相连。他们所走过的轨道,不仅仅是铁轨,更是他们坚守的信仰,是爱情与事业交汇的地方。他们的爱情和事业,早已在轨道上紧密交织,不可分割。他们俩在岗位上忙碌的身影,诠释了爱情的最美模样。
地铁夫妻的幸福密码
她是供建中心供电三室主任郝凯华,肩负郑州地铁2号线和城郊线供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他是供建中心供电工程师侯垣辉,负责10号线一期工程介入及运营筹备;他们,是他人眼中艳羡的一家三口,也是各自人生道路上的“赢家”。
夫妻二人相识于2013年的盛夏,彼时双方都是1号线的变配电检修工,一次日常巡视,几句简单交流,不成想让原本平行的两人交织在一起,也让两人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携手前行。2017年,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继续在各自的工作中不断努力拼搏着。
对他们而言,幸福其实简单,一起坚守岗位,保障地铁运营,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绩,就是最开心的事,也是属于他们的专属浪漫。10年来,丈夫侯垣辉以精湛的检修技艺医治了无数设备的“疑难杂症”,将满腹才情奉献给了供电检修事业。妻子郝凯华作为一名生产科室负责人,同时担任着供建中心第五党支部书记职务,工作任务多、责任重、专业性强,在她的带领下,支部及“天行者”党建品牌先后获得了2021年郑州市国资委基层党建示范点、2021年郑州市国资委先进基层党组织、2023年郑州市管企业“五星级党支部”等荣誉。
责任与担当让他们在工作中踔厉奋发,历练出崭新的自己,体谅与支持,让他们在生活中磨合成为最亲密的伙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共同分担生活的酸甜苦辣。
作为地铁双职工夫妻的他们,肩负地铁供电的责任和使命,共同的梦想和执着的追求使他们彼此鼓励。6个春秋,甜时夫妻、累时兄弟、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爱情最好的样子,他们的爱情也见证着郑州地铁更好的发展。
最美的爱情是并肩同行
衡锐为客运二中心双湖大道中心站副站长,马晓睿为客运一中心农业南路中心站的值班站长,衡锐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同时荣获“全国轨道交通行业服务明星”。马晓睿被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授予“河南省交通运输系统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从起初的地铁小白,成长为“技术能手”,用精湛的技艺和贴心的服务,温暖每一位乘客,成为他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同是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的衡锐、马晓睿,同一年入职郑州地铁并迅速成长为车站的“业务能手”,他们因地铁而相识、相知、相爱、相守,更是郑州地铁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他们来说,有一种浪漫,是学习技能钻研业务的相互陪伴,有一种骄傲,是同为城市的平安出行保驾护航。
在工作岗位上都有着一股“钻劲儿”,经常在工作之余讨论业务知识。在彼此备战交通运输行业“捷安杯”职业技能大赛过程中,他们经常在饭桌上就着饭菜就开始探讨,共同分析比赛方案的可行性,讨论具体实施细节,如何完善操作。家里的书房成了备战场,俩人总是一起背规章、画线路图、反复练习实操技能,互相给出参考建议和意见,最终衡锐获得河南省赛区第一名、全国总决赛“团体第二名”的成绩。
由于岗位班制的不同,他们常常一个刚到家没多久,另一个就出门上班了,想在逢年过节团圆更是一种“奢望”,他们在不同的车站内承载着彼此的牵挂,坚守在各自岗位上,守护着乘客的平安出行。在2023年1月21日除夕这天,马晓睿像往常一样在忙碌着,突然一位口齿不太清楚的老人引起了她的注意,通过询问老人的基本情况,以敏锐的职业嗅觉判断这是一位与家人走失的老人,随即安排人员搬来板凳,端来热水,稳定老人情绪,并尝试联系老人的家人。终于在半个小时后,老人的儿子赶到车站,红着眼眶对车站工作人员暖心、专业的服务再三感谢。
马晓睿与丈夫相扶相助,就像屹立在他身边的木棉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他们将地铁蓝变身“情侣装”,将个人奋斗、家庭梦想融入地铁梦、交通梦,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忠实履行,坚守“建好地铁为人民,地铁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初心使命,用脚踏实地的奋斗构筑幸福小家,用砥砺奋进为地铁高质量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地铁“时差夫妻”的爱情故事
刘海洋是线网管控中心行车调度,张少敏是客运三中心月季公园中心站副站长,一个负责线路指挥调度,一个负责车站运营服务,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也一起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并肩作战、共同奋斗,这便是郑州地铁的双职工。
“冰箱里包好的饺子,你记得回来吃。”“有临时工作安排,你们先吃饭吧。”虽然是一个单位,却聚少离多。作为郑州地铁的双职工,“同城时差异地恋”是他们共同的感受。
“郑州市技术标兵”是对刘海洋工作的肯定及认可,在郑州市第十九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大赛中,他通过激烈的理论及实操比拼,发挥出了个人的技能水平和职业风采,最终荣获行车调度员专业二等奖。
作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张少敏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表率,她总是利用工作之余把规章易难点摘录出来做成业务评估表,有针对性的锻炼提高,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同事;面对年纪不一、性格迥异的新一代年轻人,她在管理上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以爱感人、以情动人独特的管理方式也给员工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转眼间,七年相恋时光一闪而过,在这七个年头里,两人结婚、生子、共同进步。公司见证了他们的幸福旅程,他们也见证了公司的成长发展,同时也获得了满满的收获与成长。
台前幕后“夫妻档”
杨光是车辆中心绿城动力创新工作室的一名成员,杜文鑫是客运一中心东风南路站值班员,他们两个分属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但都为了保障乘客安全出行共同努力着。
杨光参与设计研发的“电客车齿轮箱加油机”“便携式碳滑板厚度自动测量装置”分别荣获郑州市新时代企业职工“五小”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除此之外,他和团队还开展“IGBT导热硅脂涂抹工装”“手持式碳滑板厚度测量装置”“新版受电弓静态压力测量工装”“行程开关间隙测量工装”等创新项目研究开发,促进郑州地铁车辆检修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截至目前,他们已累计申请国家专利10项,制作实用工装17项。
地铁列车的机械结构关系到地铁的安全运行,构架作为其中的关键部件,如何精准、高效地开展故障处理工作是车辆检修的重要内容。杨光通过深入检修现场,分析故障原因、调查故障环境、对比行业内同类故障处理方案等方式,不断钻研新技术,提出新方法,参与攻克了电客车进口风机自主维修技术、智能照明系统控制技术、广播控制盒控制技术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幅度降低了电客车设备运营维修成本,缩短了维修周期。截至目前,他和团队累计完成电客车电子板件研究51份,逆向研发进口电子板件2类,完成了辅逆M2500、门控器、进口风机等故障设备维修1800余件。
面对乘客遇到的问题,杜文鑫尽可能提供更多贴心服务,帮助数名年迈、年幼的乘客购票、进站;为腿脚不便的乘客拎行李;为不知道如何换乘的乘客耐心讲解……她用一举一动将温馨服务生动诠释,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
相知相爱,相伴相依,当爱情加上“地铁”二字,就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这就是独属于地铁人的浪漫。正是因为有他们这些“双职工”的坚守,才为郑州地铁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座城市的交通变迁史,浓缩了生活的进步、岁月的变化,还有人们的成长。地铁人平凡普通得如同路基上的小石子,不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都在默默坚守、尽职尽责,在这里,他们收获了事业与爱情,让小家一起与大家一起成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