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方人则强调对自然的改造。中国人提倡谦虚谨慎,不主张炫耀个人的成绩和荣誉,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不掩饰自己的信心,抱负以及取得成绩后的骄傲和欣喜。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主流主要是以集体主义和社会舆论为向导。(比如:婚恋观念,什么时候该结婚,一个人正常的人生轨迹应该是怎么样的,以至于目前大龄男女催婚现象普遍严重),而西方人则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实现和个性解放。(一个人什么时候结婚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与其他人无关,西方社会也没有因为年纪大了,催婚一说)中国人强调中庸之道,鼓励人们少冒险,保持和谐。西方人则注重突破自我,开拓创新。
2、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家族等血缘关系,西方人则注重事缘,业缘等非血缘关系。(但是不是表示西方人不重视家庭,反而在西方,家庭观念都很强,每逢周末,一家人都好好地聚在一起开车出去兜风,短途旅行等)。中国人注重亲情伦理,把赡养父母,孝敬父母当作自己的责任,西方的家庭结构相对松散一些,父母子女之间强调独立的个体。充分尊重个体的个性和自由。
在这方面与西方男士交往及见面时,特别要留意,他们可能对你及你未成年孩子很好很大方,但不一定对你的父母及已经成年独立生活的子女很好很大方,这不是小气或不孝顺的问题,而是他们的观念是,他,你和归你抚养的孩子,才是一家人,你的其他亲友,大致如朋友一般对待即可,是风俗习惯。
3、社会习俗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婚姻的稳定性,强调婚姻的道德和舆论。西方人则强调婚姻的自由组合和隐私性。在社交中,中国和比较重视男女之间的距离,公开场合不宜有过多的身体接触。西方人在社交场合则表现为正常的社交礼仪,比如异性朋友之间见面拥抱,贴贴脸等。
4、称呼差异:
中国人习惯以职位,职称,以及其他表示社会地位的名称来称呼,西方人则习惯直呼其名。在西方,儿女称呼父母,有时也直呼其名,这并不表示不尊重或生气,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熟悉到亲昵的体现。所以,有机会见到男士的孩子,他们直呼你的名字,或见面时,甚至订婚结婚时男士直呼你父母的名字,请勿见怪。
5、交谈内容的差异:
6、问候语差异:
7、餐桌礼仪:
中国人和朋友聚餐,点菜越多越好,表达对朋友大方,热情好客。另外就是中国的酒桌文化。西方人就餐则吃多少点多少,小酌一杯可以有,不会有酒桌文化,拼酒啥的。中国人对吃没有太多忌讳,西方人对于各种动物内脏还有带骨头的东西都不吃的。
8、拜访朋友家人带礼物问题:
中国人就不用多说了,比较讲究场面面子,礼物越多越好,越贵重越好。西方人去做客,想对简单很多,带一瓶香槟或者一束鲜花就够了,或者买巧克力,书等等。礼轻情意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