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兼职配音,打疫苗……骗子手段升级,你的反诈知识库急需不断更新
兼职配音,打疫苗……骗子紧盯热点事件炮制诈骗新手段,近日,全省又有群众遭遇电信诈骗。8月21日,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提醒广大群众谨防虚假兼职、虚假疫苗、虚假中奖、网络婚恋、冒充公检法类诈骗。如有疑问可拨打96110反诈专线进行咨询。
案例一:虚假兼职类诈骗
省反诈中心提示:互联网兼职赚钱的职业有千百,譬如兼职配音、兼职刷单、兼职打字等等。但要牢记,只要出现保证金、中介费、试用期、高额返费等字样的,大概率都是骗局。
案例二:利用虚假疫苗诈骗
省反诈中心提示:骗子借着受害人急于接种的心理设下陷阱。为了自己的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接种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和接种点。
案例三:虚假中奖类诈骗
8月8日,庆阳市居民J女士在某社交平台添加一自称销售化妆品的陌生男子,该男子在聊天中诱导J女士点赞其朋友圈获取抽奖机会。8月10日,该男子通知J女士她中奖了,购买化妆品即可抽取名牌包、手机及2000元现金等物品,J女士便信以为真,购买了一瓶粉底液,并利用反馈的所谓抽奖码“幸运”的抽到了名牌包。J女士随后询问对方奖品是否可以折现,对方要求抽奖满6次方可折现。J女士听从对方“意见”,连续购买了多次化妆品,凑齐了6次抽奖,后被告知共折现4万余元,但提取折现金前需缴纳税费和5000元保证金。J女士给对方转账约10000元后,对方给J女士发来对其账户打款40000元的截图,等待一天后J女士也未收到折现款,并无法联系到该男子,J女士发现被骗。
省反诈中心提示:面对虚假中奖类诈骗,受害者往往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幸运”冲昏头脑而忽略诈骗分子虚假简易的诈骗套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对此类诈骗的真实写照,如遇“中奖”千万保持理智。
案例四:网络婚恋类诈骗
省反诈中心提示:网络交友需谨慎,虽然不是所有网恋的爱情都是虚假的,但网络交往中还是需留意对方真实情况与描述是否符合,不要轻易进行钱财上的交易,更不要听信对方的话进行投资理财。
案例五: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省反诈中心提示:在冒充公检法类诈骗案件中,大多号称受害人名下某类卡片涉及刑事案件,要求受害人自证清白,将个人财产转入公证账户或安全账户,或获取受害人手机验证码对银行卡进行远程盗刷,由于受害人想尽早洗清嫌疑便按对方要求操作,最终落入对方圈套。呼吁广大市民下载安装注册“国家反诈中心官方APP”,打开来电短信检测功能,实时发现诈骗信息,保护自身财产安全。如有疑问可拨打96110反诈专线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