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充能设备
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
充电桩主要指代为新能源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的设备装置,功能可类比加油站中的加油机,安装在公共场所的停车场、充电站或者居民小区、企业停车场等私人场所内,可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类型号的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充电桩元器件: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多数元器件行业近达完全竞争格局
行业进入壁垒低,涉及众多细分领域
充电桩元器件厂商众多,格局分散,企业之间充分竞争,上游企业议价空间有限。
部分中游充电桩运营商企业开始整合产业链,开拓上游业务,生产元器件后统一组合再进行后续运营,如中游企业龙头特锐德。
2020年充电桩纳入国家“新基建”之一,为上游行业注入一定活水,部分上游企业开始布局充电桩业务,如许继电气开始研发充电桩整机产品。
充电设备在充电桩成本中占比超60%
充电模块是充电桩核心设备,占整体成本40%以上,整个充电设备版块占整体成本近60%;
功率电器(IGBT):充电桩关键器件之一,当前主要依赖进口,代表企业为英飞凌.
产业链下游(1/2)
国家政策扶持与燃油车禁售计划双因共振
新能源车渗透率将大幅提升
燃油车禁售计划推行,汽车市场向新能源倾斜
国家政策支持推动充电桩产业发展
需求拉动
受政府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影响,2015年至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大幅度增长,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份额。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售出352.1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7.5%,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60.9%。预计2021-2025年新能源企业销量将以11.2%的复合增长率持续上升,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550.0万辆。
新基建助力新一轮增长,公共充电桩产业加速发展
由于新基建的提出,充电桩成为助力国家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充电桩投建速度有望加快,整体充电桩制造市场呈现周期向上的特征。同属于新基建范畴内的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都可以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从而带动充电桩建设,加速推动充电桩行业发展;窗口期也将缩短,优胜劣汰即将加速。经保守测算,以60kW直流桩和7kW交流桩为主,2025年中国公共充电桩市场投资建设规模将达187.6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到“十四五”末,中国将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台电动企业充电需求。预计2025年充电桩数量将达654.3万台,2021-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5.7%。
市场规模
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促进充电桩市场规模高速发展,突破千亿指日可待
新能源车快速发展对充电桩需求的增长结合“新基建”与“稳增长”等政策的支持与补贴,有望推动新能源充电桩产业维持较高增长率。预测到2026年底,我国充电桩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870.2亿元,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37.8%。
星星充电:充电桩产业的“独角兽”企业
亚洲电动汽车充电解决方案领域估值最高企业
星星充电属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品牌,专注于新能源充电设备研发制造,平台兼容全部国标车型,产品线涵盖交直流设备、充电枪头、电源模块、智能电柜、换电设备等。
B轮投后估值达155亿元人民币。
与下游车企合作密切,平台兼容全部国标车型
云快充电:充电桩产业“黑马”,打造国内最大第三方充电物联网SaaS平台
基于“第三方平台”的共赢商业模式,快速跻身行业前列
定位第三方服务平台,与上下游伙伴共赢:云快充除创始地南京有少量自建桩,在其他城市均无自建桩,免费为中小运营商开放运营服务平台,平台当前充电桩运营商超4300家,业务覆盖城市超360个;
发展趋势:——直流快充是公共充电桩的必然发展方向
直流桩平均充电时长仅1小时54分钟,成为车主首选
发展趋势:——技术趋势
行业发展初期,我国的充电技术主要是传导充电技术。目前,我国充电基础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公共充电领域以直流快充为主,交流慢充为辅,其他充电方式为补充,私人充电领域主要是交流慢充。2019年,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与标准体系都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大功率充电技术、无线充电、小功率直流充电技术及换电模式对充电市场的有力补充,增强了用户的充电体验,我国充电技术正朝着“便捷、高效、安全、智能”的方向发展。
发展趋势:——碳中和目标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已提出明确的“碳中和”目标,具体如下表所示
这一轮全球性的“碳中和”浪潮,有望加速推动全球车辆电动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