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股相亲热浪在荧屏上劲刮,多次引发社会争议。广电总局发文要求对相亲类节目严加整顿,6月初,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22日,人民日报发文《收视率诱导逐利乱象相亲节目低俗化当止!》,称这些节目为追求收视率,拜金炫富、把无耻当可爱、把隐私当噱头,人们对这些低俗价值观应当加以抵制。同日,新华社发文《“电视红娘”:如何牵红线而不踩“红线”》,指出要“坚决驱除低俗风”,两大国家级媒体同日对电视相亲节目同时进行批判,实属罕见。
以下为《人民日报》报道全文:
节目鼓励出位表演
节目最初的策划是在2009年的5、6月份,例行提交第二年的节目形式策划案,结果有1/3的策划案指向了“剩男剩女”话题。
《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这样的传统婚恋交友节目形式并没有成为《非诚勿扰》栏目组的选择,“经过跟社会学者沟通以及观摩国外的此类节目之后,最终确立了社区式的内容组织方式。”
在1月15日的第一期节目中,随着“只提供邂逅,不包办爱情”的口号,24位女嘉宾、5位男嘉宾在华丽的灯光和漂亮的音效中亮相,《非诚勿扰》正式与观众见面。
“到位”的思路让这个亚黄金时段的节目来了个开门红,第一期的收视率达到1%以上,媲美该频道主打栏目《人间》。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3月下旬,《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已经超过了稳坐了10年“综艺大哥”位置的《快乐大本营》,坐上了娱乐节目老大的交椅。
“如果你遇到一个带小孩有离异经历的男嘉宾,你会讲什么”小雪当时被编导问过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们不太合适,但是希望你继续努力,总会遇到一个好女人的。”小雪鼓励型的回答却得到了编导的否定。“如果这样,我们就不需要你上台了,能这样讲话的人有的是。”小雪在编导的提示下又继续回答“那你还配不上我”,直到这句话出来,编导才感到满意。此外,编导还举了马诺等几个比较敢表达的女嘉宾的例子对小雪进行启发。
嘉宾一夜成名“捷径”
“马诺已经赚足了人气,出场价也高出了好几倍,接近二线艺人吧,我现在要帮她转型,出唱片、排话剧,而且现在有几家公司想签她。”自称是其经纪人的张烁对马诺的迅速蹿红也很意外。
而3个月前,马诺不过是北京一个不出名的平面模特。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她在《非诚勿扰》里对公众价值底线的挑战:“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让她成为话题人物,也给她牢牢地贴上了“拜金女”的标签。
《非诚勿扰》之后,负面消息不断的马诺反而成了一些卫视的“香饽饽”,受邀上了《越跳越开心》、《周日我最大》等几档栏目。这几个栏目也借着马诺的人气,当期节目的收视效果颇为可观。
在张烁看来,马诺的蹿红省去了在网站发帖制造话题的第一个环节。张烁也并不讳言,事情的整个过程中有一些策划,“有参与、有放大、必要的时候也会主动放些新闻点出来。”
“一个靠非正常方式出名的新人,要想在娱乐圈里有发展,最终都会走“漂白”这条路。”某娱乐圈人士告诉记者。
读者纷纷来信表示
要收视率,更要社会责任
自从6月4日本版推出《相亲节目,谁在玩“火”》报道以来,全国各地读者踊跃来信,就相亲节目发表看法。读者们一致认为,近期《非诚勿扰》等真人秀类相亲节目,舍弃真实,拒绝真诚,一些嘉宾的行为和言论,更是直接挑战着社会伦理和价值底线,确有整顿的必要。同时,大家也呼吁,媒体要加强道德自律,不可为了盲目追求收视率,而放弃社会责任。
《非诚勿扰》不真诚
许多读者都“炮轰”《非诚勿扰》等节目,刻意策划和造假,缺少真实和真诚,忽悠公众。
“所谓小饰店的老板、煤老板的女儿、火锅店老板娘,不过是兼职模特、临时演员、在校学生;所谓的婚恋交友,不过是用有彩排有设计的表演拿不知情的观众开涮。这不是把观众当猴耍吗也太不厚道了!”江苏教育台的电视人、42岁的周云龙说。
读者黄行明曾是《非诚勿扰》的忠实观众,当初颇感兴趣,但现在却不再愿意看了:“太多刻意策划的痕迹了,比如说母女同场、双胞胎姐妹、一高一矮的\"双娇\"等等,让人颇不自然。某些女嘉宾的言语纯属哗众取宠。”
不少读者都表示,婚恋交友、情感访谈等节目形态,应当是真人、真事、真情。如果主持人开场有明确交代,说这是演的,那也无可厚非。遗憾的是,一些电视人不仅舍弃了真实,还在拒绝真诚。他们一边大量选用托儿,一边对公众宣称是嘉宾,面对公众的质疑,在媒体上还义正词严地狡辩。
相亲最终变“相金”
江苏溧阳市埭头镇的读者涂俊明,今年58岁。他以《荧屏如此“相亲”太不靠谱》为题,洋洋洒洒数千言,重点指出,近期的一些相亲节目,不是“相亲”,而是“相金”,成为“炫富”、“拜金”的大舞台、“曝晒场”,带来的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误导。
“随着此类相亲节目拼杀升级,男女嘉宾话语也变得更大胆、更露骨、更疯狂,有的甚至当堂吵架、讥讽、谩骂、扔鞋,温馨相亲全然成了低俗秀场。”他写道,在对着金钱、名利“向前冲”之时,爱情、真诚、品德怎能不黯然失色主流媒体荧屏如此恶拼,嘉宾谁说话大胆出格就让谁上,这样的节目究竟是审美,还是现丑
监督自律不可缺
来自湖南理工学院的读者司念伟建议,媒体应建立道德评价和自律机制。娱乐节目如果一味盲目迎合市场需求,终将走向死胡同。“规范、监督,是保证节目良性发展的关键。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有效管理,社会各方力量也要参与监督。此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必须建立媒体的道德评价和自律机制。”他认为,必须强化对媒体和从业人员的监督检查、奖励惩罚,纠正低俗化倾向,维护传媒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电视相亲节目如此走过半年
面世
2009年12月24日,《我们约会吧》在湖南卫视开播。
2010年1月15日,《非诚勿扰》在江苏卫视开播。
争议
“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女嘉宾马诺因雷人言论被冠以“拜金女”、“宝马女”的称号。
5月,被称为“最清纯女嘉宾”的闫凤娇“不雅照”在网络上陆续出现,闫凤娇随后退出节目。另一位女嘉宾朱真芳因为“握一次手得给20万”、“我没有在他身上闻到钱的味道”等出位言论也饱受争议。
混战
5月16日,《非诚勿扰》以4.23%的收视率再次刷新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据统计,《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牢牢占据卫视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
6月初,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缘来是你》之后,东方卫视也加入了相亲交友类节目的“混战”,开播《百里挑一》。
整顿
6月初,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不能由演员、模特、节目主持人、“富二代”、“成功人士”等身份的嘉宾占据荧屏;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通知说,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要把好嘉宾关、主持人关、话题关、内容关、审查关、播出关。
江苏卫视随后回应,“把好话题关、嘉宾关、内容关、主持关、播出关,进一步提高节目品质。”据悉,6月26日,《非诚勿扰》将进行整改后的第一次节目录制,节目形式和主持人不会做任何改变,但审片将更为严格,并更换一批女嘉宾,拒绝“作秀女”。
以下为新华社报道全文: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要求对近期火爆屏幕相亲类电视节目进行整改。在“后相亲时代”,“电视红娘”如何牵成姻缘红线而不踩社会道德的警戒“红线”,开始成为各卫视节目组思考的焦点。
整改,坚决驱除低俗风
“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的两份文件中,对相亲节目的整改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刘蕾也明确指出不会为了收视率无端制造话题:“我们绝对不会去刻意做话题和炒作,互动交友类节目保持生命力靠的就是诚意二字,嘉宾作假作秀也许能获得一时的高收视和火爆话题,但真正伤害的是普通人群交友的热情。”
记者观看了6月12日晚该节目的播出,发现一夜之间弥漫于节目之中的“非主流”价值观讨论全然不见,“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一类的恶俗言论也不再出现。
广电总局对相亲节目下达的整改要求,不少受访观众给出了较高的评价。“相亲还是要回归人性、感情,不应宣扬太多负面的东西。”“既然是真人秀,观众有权利看到真实的人物,扼杀相亲节目的虚假之风大快人心。在影响力极大的卫视上一味地迎合低俗猎奇倾向,确实会对很多观众造成不好的心理暗示,我们呼唤绿色、清新的电视荧屏。”
相亲节目应该老实做好“电视红娘”
湖南卫视副总编辑、新闻发言人李浩认为,相亲节目不是选秀,更不是炒作红人,节目为适婚男女青年提供相识和交往机会,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引导功能和服务功能,只有“坚持走真实交友的路线”,才能吸引观众。
“剩女时代”确实催生了“电视相亲”重出江湖。2009年“剩男”“剩女”名列最新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当下‘剩男’‘剩女’成为人数最为庞大、需求最为强烈的交友群类,而电视媒体的快速、大面积传播的特点会让这种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真实交友需求就是节目的生命力。”刘蕾说。
把握主流价值观不踩“红线”
太温柔会显得矫情,非主流则会引来骂名。如何在相亲节目中巧妙地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是不少相亲节目组目前面临最为棘手的问题。
“对于男女嘉宾在交友中的正当言行,我们可以展示,但是嘉宾们如果流露出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和涉性方面的出格话题,我们作为大众媒体,要及时纠正,绝不能去传播。”李浩说,“相亲节目应该把握住社会主流价值观,可以适当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比如加强节奏,增加互动,但这仅仅是手段,服务性才是根本。”
“相亲节目的中心话题,无可避免地要落到现实社会中男女之间各种经济、感情的价值观上。如何正确引导节目的价值取向,相亲类节目应做深层次的规划。相亲节目可以成为价值观的辩论场,但不可成为非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地。节目制作方应通过前期筛选、主持人现场引导、节目后期制作来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给电视受众正确的价值引导。”丁加勇说。
刘蕾告诉记者,相亲节目必须有严格的内容审核关卡。“节目录制时我们倡导真实碰撞,不免会有不适合播出的内容。但节目后期制作完成后,会由责编、制片人、台领导、宣传管理办公室领导进行内容审查和考核,并且责任到人。”
此外,“后相亲时代”也应更注重各节目的创新与改良。现在,一些电视台的相亲类节目正在改版,不仅由女选男变为男选女,并且重力推行同城社交、博士专场等,力求不仅承载相亲的服务功能,还能变成一个可以经常联络的社交圈。“在满足需求的大逻辑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节目前拓展到节目外,从电视里拓展到生活中,来大大挖掘节目的内涵与外延,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物特点,来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刘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