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海洋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影响研究”负责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浟湙潋滟,浮天无岸。浺瀜沆瀁,渺渳湠漫。波如连山,乍合乍散”,大海的广袤无垠与风波叵测,自古以来并无本质的不同。但源于海洋而形成的文化,以及海洋文化对小说的影响,在各个时期有着历时性特征。数千年来,随着航海技术的提升,人们对海洋的认知可谓循序渐进,从先秦神话和魏晋南北朝充满神秘色彩的海洋传闻,到唐宋元时期包含真正出海者的海洋奇遇,再到明清时期具有自觉虚构意识的涉海小说,海洋叙事由纯粹的想象过渡到在奇异中反映和讽喻现实、寄托作者理想,体现出真幻交织的特征。
涵容万族:海洋文化与明清小说题材
面对浩渺、神秘的海洋,人们常会产生“其为广也,其为怪也,宜其为大也”的直观感受,在海洋文化的影响下,叙事文学作品也因此有了题材和艺术风格上的传承性。海洋奇兽、海外异域和海神信仰等海洋题材类型,从远古神话到明清小说,既有传承也有新变。
又如,海洋文化明显影响于明清时期海外异域类题材的小说,此类小说在明清两代蓬勃发展,短篇小说既有《古今谭概》中的《鹄国》和《续子不语》中的《刑天国》这类承接早期海洋叙事素材的作品,也有《夜叉国》《罗刹海市》《蜣螂城》《海底奇境》这类在继承传统海洋叙事的基础上有着明显超越的作品。长篇章回小说中的海外异域更为出色,《西游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镜花缘》《常言道》等小说,各自刻画出五彩缤纷的海外世界。
再如,自上古神话时期始,海洋的迷离、神异色彩即与宗教的神秘性相契合。《山海经》被称为“古之巫书”,《神异经》《海内十洲记》《博物志》《拾遗记》等博物与志怪类小说作者多为方术家和道教徒,唐宋涉海小说中亦有观音等佛教人物形象出现。随着晚明神魔小说的风起云涌,更是产生了数部佛道宣教小说,几乎每部都涉及海洋。
许多明清小说在奇幻题材中蕴藏现实因素,《聊斋志异》中的《安期岛》《粉蝶》《罗刹海市》,《耳食录》中的《揽风岛》,《小豆棚》中的《江善人》,《淞隐漫录》中的《仙人岛》等小说包含遇仙情节,属于海洋叙事中常见的神仙主题;《夜叉岛》(出自《三冈识略》)、《人熊》(出自《子不语》)、《海熊》(出自《挑灯新录》)等小说则描述了人类遭遇夜叉、巨熊、食人海怪等可怖场景,具备传统涉海小说的奇幻韵致。同时,这些小说又有着现实色彩,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海洋政策、海权、海防,折射出明清两代与朝鲜和暹罗等国的外交关系等,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真幻交织:海洋文化与明清小说思想和艺术
明清时期人们对海洋的感受,已不仅将其看作广阔玄虚的“另一域”。随着海洋知识的发展以及小说文体自身的演变,小说中的海洋叙事相较前代作品,写实成分显著加强。与西方海洋小说对现实性、冒险性、真实性等要素的重视不同,明清小说常将写实融于巧合、奇异和写意等概念之中,带有强烈的奇幻色彩,这种风格在《山海经》等上古典籍中已肇其端,也为后世的海洋叙事定下基调。
明清涉海小说往往寄寓作者的理想或见解,表现手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明代既有“四游记”、《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韩湘子全传》等充满宗教气息的释、道宣教小说,也有《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包含作者伤今怀古思想的神魔小说,以及御倭主题的《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反映明末辽东之役的《辽海丹忠录》和《镇海春秋》等时事小说;清代小说《蜃楼志传奇》艺术性地再现了清代中期的行商生活、海关行政体系与制度,《说倭传》(《中东大战演义》)等小说对中日海战悲壮场面的描述更是几近写实,令读者阅之如身临其境、心胸激荡。这些小说无论叙事偏于神幻还是写实,都常带有海洋所赋予的宏阔、充满冒险精神的独特品格。
到了晚清,随着社会、时代的巨变,海洋文化对小说的影响也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晚清文人对海洋文化精神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梁启超曾指出,海洋能够激发濒海居民的进取雄心、自由思想、冒险精神以及活力与勇气,这是“陆居者”难以体会的。这种海洋文化精神在晚清小说中有着充分体现,从而使其在思想内涵、艺术表现等方面与传统小说相比,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创新与突破。
海洋文化对晚清小说思想的影响至少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小说借助海舟或海洋生物的本义作比,用以阐发作者对清政府孱弱腐败的不满,进而宣扬反清思想;二是小说蕴含了对海外列强入侵中国的反抗精神,例如《海外扶余》等作品,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窃居的台湾,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彪炳史册。要言之,小说家感于晚清中国遭受海外列强的欺凌与蹂躏,在民族危亡之际,将目光投向海洋,言此而喻彼,以激励民众爱国之精神,体现出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