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隐私被公开网络谣言传得快网店好评也作假
搜索排名花钱买捆绑软件强推销婚恋交友玩蒸发
身份证号遭泄露
2013年2月1日,《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正式实施,为个人信息保护“保驾护航”。2014年10月,《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司法解释首次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加大了被侵权人的司法保护力度,明确了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程度认定等问题。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建议,用户应谨慎对待各类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如注册个人资料、填写问卷等。对于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要完善立法,加大打击力度。
谣言让人不敢吃
调查显示,受访者经常遇到的互动社交类网络失信问题中,“发布谣言、传播不实信息”排在第一位。
店家好评不靠谱
在网络购物领域,图实不符、夸大宣传、以次充好刷销量、刷好评欺骗消费者,是最常见的失信现象。调查中,超过96%的受访者提及上述经历。
3年前,李女士在国内某大型购物网站上购买了一条价格为1500元的项链,收货时发现该商品竟与同事花12元购买的项链一模一样,“肯定不值1500元”。考虑到投诉流程繁琐且“气不过”,李女士并未退货或投诉,而是给出了差评,目的是警示其他买家。
段先生是卖家恶意刷好评的受害者。他曾在某购物网站购买了一款去疤痕精油,看中的是该商品有4000多条好评记录。产品使用效果却与卖家承诺完全不符,“我搜索类似商品,发现另外一款商品的好评竟和这款商品一模一样,连照片都一样。难道是同一拨虚假买家?”
高新民表示,这些虚假的销售记录和好评,不排除有支付劳务费的虚假消费者,更多不法商家则通过使用刷好评和信用的软件实现目的。还有一类“网络差评师”是同行恶性竞争的产物。消费者购物时要擦亮眼睛,不能只看好评率,要对信用度低而销售记录高的卖家多留心。
网上搜索被骗财
捆绑软件难卸载
很多人都有类似体验:电脑里不知何时增加了很多奇怪的软件,新手机中一些预置软件无法卸载。这些捆绑安装的软件,除了令人不快,还暗含欺诈吸费、病毒木马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调查中,遭遇过捆绑软件安装的受访者多达97.7%。
山西的王先生对这种捆绑行为深恶痛绝:“家里电脑主要是爸妈用。老人不太懂电脑知识,有时候被强行安装了病毒软件,系统经常崩溃。”
目前,针对捆绑软件安装行为,某些电脑系统管理软件推出了智能清理功能;手机应用商店中也出现了一些手机工具,可卸载预置软件。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发布的《软件捆绑安装法律规制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软件捆绑安装滥用的情况突出。如通过强制或静默安装软件,欺骗或诱导捆绑安装软件,甚至强制用户安装并不需要的软件,侵害了用户权益和产业竞争秩序。
如何保护用户权益不受捆绑软件的侵害?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主任龚繁荣认为,目前用户举报此类行为时主要的障碍是取证较难,建议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让商家证明没有给用户造成侵害。
婚恋网站设陷阱
现年29岁的王女士来自辽宁,是婚恋网站失信的受害者。两年前,王女士在国内某大型婚恋网站注册为会员后,结识了一位资料显示为某国企职员的成某。刚交往一个月,成某便开始以各种理由频繁向王女士借钱,前后共计3万元。两个月后,成某突然人间蒸发,网站上的个人资料也被注销。王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她没有选择报警,也未向婚恋网站投诉,而是注销了婚恋网站账号,“找对象还是不要在网上找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认为,婚恋网站应该严格履行自己的审核职责,全程加强对会员资料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