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们不再渴望一份浪漫而刺激的爱情,而是奢望一段幸福而美满的婚姻。曾经固执的以为,相亲那只不过是70后,或者说更早一代的婚姻方式,然而等到现在才发现,相亲已经成为了80后婚姻的主流方式。介绍相亲,网络相亲,电视相亲,哪种相亲更靠谱?
已经不把婚姻当成爱情的升华,而是把婚姻当作是亲情。我们不再渴望一份浪漫而刺激的爱情,而是奢望一段幸福而美满的婚姻。曾经固执的以为,相亲那只不过是70后,或者说更早一代的婚姻方式,然而等到现在才发现,相亲已经成为了80后婚姻的主流方式。
“我同事5月份在这里相亲遇到了她老公,10月10日他俩登记领证了。我也来碰碰运气”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杨小姐说。从同事口中,杨小姐发现相亲大会并不像家长安排的“一对一”相亲那么纠结,没有事先打探对方条件时的“谈斤论两”,也没有“熟人情面”的顾虑,大家在敞开的阳光中轻松交流,在树下、草地上做游戏,即使谈不成也能做普通朋友。如果遇上了心仪的人,则很有“邂逅”的浪漫感觉。
专家分析:“中国现有的适婚年龄单身人士已超过1.8亿,而京、沪等大城市的适婚青年男女单身率已经突破了30%。单身潮的主力正由‘70后’转为‘80后’,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相亲不再是什么羞涩的话题。对于交际圈有限的单身男女来说,参加相亲活动是一个有效的社交方式。”
你可以用长短来衡量距离,你可以用大小来估量尺寸,但你可曾想过,用公式来计算相亲?
近日,一道由北大数学博士自创的“相亲公式”在上海的婚介红娘中受到一致追捧,到底是怎样的公式引起人们的热议?
设P为一个人外在和内在等条件的整体估值,即:P={年龄、学历、工作、收入、身高、容貌、健康、性格、才艺、阅历、家族……},如果P(A,B)-P(A,A)≥V(A),P(B,A)-P(B,B)≥V(B),当以上两条件都成立时,双方握手成交。
猛一看此公式艰涩难懂,其实可以这样解释:若一男一女去相亲,相过后给对方和自己打个分数,男方给女方打的分减去给自己打的,差值若在他可承受的范围内,则表示男方相中了女方。
但问题来了,根据大多数人“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心理来看,我们会不自觉地给自己打分偏高,给别人打分偏低。而由此推出的结论是:要想相亲成功,至少有一方放低要求,给出折扣。
“P值里的标准是考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这些东西怎能打折扣!”有网友对此表示,“即使现在勉强接受了,心里总会有个疙瘩,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教科书式的理论,不符合现实情况。
据测算,全世界有两万个人可以和你相配。你要如何找到自己这两万分之一的“真命天子”,总不可能和每个人都谈一次恋爱吧。现在有了这么个相亲公式,动动手动动脑算一算,就可以找到较为理想的对象,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总比揣着期待的心情报名参加电视相亲,却不小心被其中的作秀恶心到吐要强。
华师大心理学家唐海东说,如果纯以“相亲”而言,利用数学公式,甚至以后以计算机语言输入,利用高科技技术配对相亲都是可行的。但相亲只是种手段,其终极目标是婚姻。婚姻里有个重要元素是“爱”,假如以婚姻为目标而言,这个数学公式就显得苍白无色了。
这话说得没错,爱是无法用公式来计算的,至少现在还没有数学家研究出来,但是,如果无法找到能够托付爱的人,那该何以言爱?因此,各位剩男剩女们,别小瞧了这个相亲公式,先用这个公式找到个能看对眼的人,再来用心经营爱吧。
人们热衷消费相亲话题折射出新旧价值观的博弈,以及单身80后的集体焦虑。而注册交友网站,参与网上相亲,对于很多单身男女来说,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在相亲热潮下,一起来看看各种相亲的靠谱程度。
传统的朋友父母介绍相亲,相对还是比较受到人们认可的。毕竟双方都是由熟人介绍,对其家世背景也都有所了解。在促成双方见面前,介绍人一般会经过自己的一番衡量,基本上去除完全不靠谱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不能确定对方的个人情况而被欺骗的情况。但是传统相亲的弊端在于,双方是由介绍人自己主观意识牵线搭桥的,到底是不是合适谁也说不好。再者,朋友父母认识的人毕竟有限,不能解决经常能找到相亲对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