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视荧屏上的相亲节目经历了遍地开花、野蛮生长、逐渐沉寂的大起大落之后,普通观众已经开始把相亲节目看成一场“秀”,观看时的娱乐心态超越了对节目的其他期待。而与众不同的,《乡约》栏目以“家门口的真相亲”为内核,通过真实的相亲过程,为观众呈现时下农村青年的真实的婚恋观、价值观。看真人、讲真话、说真事的独特气质让该节目成为同类型节目中的一枝独秀。研究《乡约》的节目模式,可以将其作为范本进行推而广之,对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乡村语境下的婚恋多棱镜
——《乡约》栏目创作特色分析
一、节目定位:乡村婚恋一枝独秀
作为一档创办了14年的老牌节目,CCTV-7军事农业频道的《乡约》栏目的前十年是大型户外访谈节目,2014年是一道分水岭,之后的《乡约》改版为农村相亲节目。这一全面转变之后,栏目在不断调整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赢得了观众认可。经过4年总计200多期的全新节目播出,《乡约》栏目在不断调整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受众基础广泛,平台优势明显
从《乡约》栏目的定位来看,其聚焦的是乡村婚恋领域,这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可谓一枝独秀。首先,立足央视平台的《乡约》具有天然的播出优势。中央电视台的15个地面频道中,只有CCTV-7军事农业频道是专注于农业节目的频道,这个频道农业节目的主要收视人群聚焦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而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之大,让农业节目有着非常广阔的收视土壤。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到,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总人口138271万,其中乡村人口58973万人口占比42.65%。由此不难看出,CCTV-7的目标收视人群占全国总人口的40%以上,达到了5亿人之多,几乎占据了电视观众的半壁江山,收视人群的数量之大,也让《乡约》栏目天然地具有了不错的观众基础。
2、扎根乡村土壤,聚焦婚恋话题
《乡约》栏目选取了农村婚恋作为主题,这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是独一无二的。婚恋相亲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并不是新鲜事物,从1991年北京电视台的婚恋节目《今晚我们相识》,到1998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再到2010年浙江卫视的《非诚勿扰》,中国电视荧屏上的相亲节目经过了几起几落,但在《乡约》之前,还没有人真正将目光聚焦在农村婚恋这一特殊的领域。
二、呈现形式:丰富多元融合混搭
纵观电视荧屏不难发现,大多数电视栏目都能直接准确地定位于某种节目类型,比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是新闻类节目,近期占据荧屏的《青年旅社》、《亲爱的客栈》等是经营体验类真人秀,还有话题火爆的《演员的诞生》,则是竞技类真人秀。但对于《乡约》栏目,因为其模式的多元化以及融合性,则很难将其完全定位于某一种节目,这使节目呈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1、相亲内容,贯穿全局
从节目的整体来看,《乡约》首先是一档相亲类节目。从这一点来说,其具有传统相亲节目应有的节目流程和节目模式。每期节目中,会出现三位男嘉宾与一位女嘉宾,或者三位女嘉宾与一位男嘉宾。三选一的传统电视相亲模式配合上自我介绍、个人才艺、父母寄语以及三进二淘汰还有最后的男女嘉宾互选,整个节目流程忠实地执行了一场电视相亲的全部任务,最终目标当然是希望男女嘉宾能够互相了解,产生好感进而牵手成功。这与观众在大多数传统相亲节目中看到的流程并无二致。
2、户外综艺,展开外延
但不同于传统电视相亲节目的是,《乡约》采用了大型场地户外录制的模式。每场2000位观众的规模,是一般相亲节目无法企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更像是大型综艺演出。
从录制之前的热场、抽奖送小礼物,到主持人出场的仪式感音乐和镜头跟拍,男女嘉宾场上的才艺展示,结合助阵嘉宾的带妆表演,还有场下观众的争相发言,整个节目呈现出综艺节目特有的互动性和现场感。摇臂、航拍等技术手段的使用,让节目的画面更富有层次感,也更接近大型户外综艺演出的气质。
3、微型访谈,营造亮点
每3-5分钟抛出一段小故事,不断循环往复,成为抓住电视观众的一个又一个亮点。这其实与《乡约》栏目之前10年做访谈的经验密不可分。创办于2003年的《乡约》栏目,从开办伊始开始就是一档大型户外访谈节目。每期时长50分钟一位嘉宾的访谈,每年52期乘以10年的数量,年平均收视率曾连续四个季度稳居频道首位,也破了农业节目开播10年的收视纪录。10年的户外访谈节目经验,足以让这个团队积淀了访谈类节目的成功操作模式,形成特殊的谈话氛围和谈话场,并逐塑造出主持人的个人风格。2014年《乡约》栏目改版成为相亲形式后,但其中访谈节目的特色并没有消失,反而延续了下来。在现在的农村相亲节目《乡约》中,主持人在和嘉宾访谈互动时,通常会先抛出一个比较吸引人的话题,话题充满悬念,能够调动观众的注意力。此后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一问一答,逐渐揭开谜底,让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也对嘉宾的个人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
三、嘉宾选择:来自乡村亲切真实
与多元化的节目呈现形式相对的,《乡约》的节目嘉宾选择标准则是一以贯之,都是当地乡村的普通单身青年男女。正是他们的普通之处,让整个相亲过程更加接地气,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的亲近感和代入感。
1、真素人
近年来,在真人秀类电视综艺节目中一直存在着“明星”与“素人”之争,到底是明星更具有号召力还是被称为“素人”的普通人更符合观众期待,这类的争论一直伴随着综艺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过程,成为萦绕耳边余音不断的话题。姑且不论“明星”与“素人”之争的最终结论到底是什么,仅就《乡约》栏目来看,其嘉宾的定位是“素”得不能再“素”的素人,这种选择是十分契合《乡约》的节目气质的。
2、真海选
当然,将目光聚焦普通人并不代表选嘉宾成为一件随意的事情。《乡约》节目每期都要进行嘉宾的海选,前期工作持续4周左右,包括乡镇推荐和个人自荐等多种途径。而个人形象、气质、职业、收入、才艺等多方面考量,也让最后入选嘉宾的个人素质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嘉宾选定之后,编导会与每一位嘉宾甚至他们的父母亲亲人进行多次前期访谈,了解出嘉宾本人的学历收入、家庭情况、个人爱好、性格特质、等多方面资料,并在节目中尽可能地呈现。
同时,嘉宾的父母以及亲戚朋友都会被请到节目现场,在节目中既可以对嘉宾大献溢美之词,也可以对嘉宾毫不留情揭短,其目的都是为了凸显嘉宾本人的真性情。
四、角色定位:主持观众各司其职
在这档节目中,除了嘉宾的选择决定整场节目品质之外,录制中的另外一些角色,如主持人和观众,他们的身份定位也足以引导节目的风格走向。而《乡约》节目赋予这些人物的非常明确的角色,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表达,达到对节目完整性的有效补充。
1、主持人=乡村红娘
2、场下观众=提意见者
《乡约》的录制都在露天举行,现场观众数量众多,录制流程环节也多,因此不可控因素也非常多。录制中可能出现的意外除了天气、技术等原因之外,还可能出现人为因素。比如嘉宾临时忘词卡壳、比如父母亲友当众揭短、比如观众现场批评嘉宾言论等。这些“意外”从传统电视节目制作角度来看,肯定是必须剪掉的,但《乡约》栏目恰恰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保留,使节目呈现“没有排演”的效果,增加了现场感和真实性。
特别是节目中的现场观众,他们以个人经验为男女嘉宾提供建议,他们的角色就是提意见者,或者说“砸场子的”。他们的发言经常是与场上嘉宾针锋相对,火药味儿甚浓,让节目的气氛推向高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婚恋交友本就是个人意愿占主导的非常私人化的事情,但将这些私人理由一摆上台面,就立刻会引起意见不同者的反驳。相信门当户对还是一见钟情找对象要性格互补还是脾气相投婚后与父母同住还是自己过小日子这些涉及婚恋观的话题每一个进行单独探讨都足以撑起一期节目,更何况让观众毫无遮拦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甚至直接当众批评场上嘉宾的言论。这些声音过高、言论有些偏激甚至有吵架意味的观众成为了提意见者的角色,至于言语冲突导致的观众观看的不适感,则由主持人通过自己的言语进行了幽默化的处理,在保留观众发言的矛盾冲突的同时弱化了这种观看不适感。
结语:
在相亲节目日渐式微的今天,执著坚守乡村相亲内容生产的《乡约》可以算是逆流而上者,通过其独特的快乐相亲的方式,呈现出带着泥土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理想、追求、生活、让观众看到他们的婚姻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为一档乡村节目,《乡约》的实践意义不仅止于对当下电视节目生产创造力匮乏的突破,同时也能开辟一个倾听农民的声音,感受农民的情感的窗口,让更多的电视观众通过这样一档节目了解农村、了解农业、了解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