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直播营销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买手的职业形态主要分为两个类别,即品牌买手和店铺买手。品牌买手服务于品牌,是作为辅助于设计师的职业,共同完成品牌每季货品的职业。而店铺买手服务于买手店,买手店出现于二战后,80年代末开始在欧美及日本蓬勃发展,是全球时尚批发环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店铺买手,他们针对店铺地区消费人群的喜好,时尚的接受程度,价格承受能力,来配比店铺中的货品,买手挑选的款式有时比品牌更加重要。自1996年上海开设了第一家买手店,买手店的发展,在社会消费的驱动下越来越具规模,于2010年之后买手店品牌的数量在国内呈现快速增长。
买手店在中国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下的物资水平的极大丰富,近年来民间文化艺术氛围悄然兴起,消费者的购买意识与能力也逐渐加强,其服饰品消费市场也渐渐从传统的注重产品品牌方面,聚焦为追求款式的独特性与高质量的服装细节上来。换言之,就是消费者的审美能力与品鉴力逐渐提高,促使了国内服装品牌(其中不乏一些设计师品牌)的成长,进而推进中国市场上买手店的兴起。
买手店在欧美日本等国,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不同于中国的服装市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于买手店的接受程度很高。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买手店主要分布在我国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辐射区域,由于国家政策推行西部地区的经济政策的实施,以成都为首的西部一带服饰品产业也逐渐活跃了起来。这些地区的都具有使买手店扎根及成长的特点,那就是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尚也充斥着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他们也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1.消费行为的变化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有产品的企业就需要营销。营销者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行为模式,买手店也不例外。既然消费老已经对买手店的消费模式产生了兴趣并接受,那么作为种趋势,这种商业模式必将影响更多的消费群体。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行为,有助于买手店这种商业模式的自我调节及发展。
2.服装行业的Search&Share
消费者选择服装产品,主要来自于对产品质量的感知、价格定位、销售的环境、产品包装形象以及产品品牌文化形象等方面。然而买手店中所销售的服装,可以是很多中品牌服装产品的集合,那么消费者对于买手店的形象又是如何定位?将买手店进行品牌化,是显而易见的可行方案。
3.买手店品牌化有利于推广效应
将买手店品牌化、标记化,有利于消费者的主动辨识,以现在的市场发展条件下进行判断,买手店有必要发展自身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大部分买手店在产品方面选择丰富,他们的拥有独特的进货渠道或是方式,使得产品具有特点。店内的陈列方式也与普通的品牌不同,更能展示家店铺的风格。并且买手店自身的品牌开发更能优化自身货品品类的缺陷和在价格带不具备的市场优势,为店铺创造新赢利点使其独具特色。
买手店品牌推广策略
想要确立有效可行的推广方案及策略,先要确定买手店的消费群体,在中国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当中,其中80后与90后是主力消费群体。品牌这个概念在80后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实质性的增长,所以品牌的影响在80后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相比于80后,90
代更崇尚便捷快速的购物方式,在强调品牌的同时,更加注重个性化的打造。买手店品牌具有个性鲜明的产品风格和经营理念,买手店品牌结合现代消费者AISAS的消费行为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变的实现自我品牌的推广。
1.多平台媒体推广
2.以产品为卖点推广
以产品为卖点,就是以买手店特别的商品来作为宣传点,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因为买手店的特殊经营模式,很多设计师与买手店又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设计师与买手店作为两个独立的品牌共同出品具有纪念性或者特别的设计产品,这样强强联合的产品可以为买手店和设计品牌增添声誉。同时,这样的纪念版或者限量版产品,可以提升设计师与买手店的品牌价值。例如,连卡佛2016年的秋季活动(图3)是连卡佛店庆,购物满金额就会送出与众多设计师品牌独家设计的系列T恤,并且在不同的日期送出不同的品牌。这样以商品作为卖点的独特营销方式,会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诱惑,就像限量版的产品样,有聚焦话题的特点。
3.事件营销推广
这样的时尚与科技热点的结合引爆讨论热点,就有许多消费者抱着猎奇的心态来一探究竟,更会有众多媒体和平台来主动宣传,就像每次H&M跟设计师的合作款,都会在时尚界造成巨大轰动,在销售日的当天更会有众多消费者如涌而至抢购空得营销效果相仿,这样的事件营销为品牌来带更多爆点,为消费者也带来更多期待。
4.消费体验推广
在伯德施密特(BerndH.Schmitt)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Marketing)是站在消费者的直接感官、情感、思考、行动、情感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
体验式消费主要体现在消费者进店的过程中,以及一系列营销者对客户的维护行为。体验式推广强调与消费者的沟通,以创造体验形式来吸引消费者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同。这样一来,消费者在买手店进行购物体验时,买手店个性的风格,导购热情专业的指导都是必要的元素,与其他店面不同的特别的体验,例如;深圳太古城的设计师集成店Mr.ToP,不仅有丰富的国内外设计师产品,并且集私人形象造型师为指导来进行销售,为消费者提供个人形象设计、产品定制、搭配指导、美丽课堂活动等系列服务,给予消费者完整舒适的购物体验,这样的消费体验更能使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得到提升,从而使品牌得到推广。
5.潮流营销式推广
服装与智能科技又出新玩法
提到服装与科技的融合,你会想到什么?
日前,谷歌宣布与李维斯合作推出“提花计划”,将导电纤维嵌入任何类型的纺织品来制作智能化面料,在衣物上加入纽扣大小的超小型计算系统,实现将可穿戴技术融入牛仔裤、夹克、衬衣甚至内衣中。
6月初,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作品展上,一名纺织品艺术设计学生设计了一种名为“微弱的光”的新型面料,专门为夜间行动不便的夜盲症患者设计,能在白天或灯照下吸光,在夜间或黑暗环境中发出亮光。
以上的两个例子或许就是服装与科技在人们脑海里最常见的链接点,而在目前,服装品牌正在通过更为灵活有效的手段打造出服装科技的新玩法。
近两年,无论是在营销模式还是新品中,服装品牌更多地开始融入科技元素。例如,真维斯在2014年将“增强现实技术”运用到T恤上,以各类印花图案为载体,运用AR技术将动画效果和互动游戏融入其中。这个名为“好玩互动T”的3D潮流互动活动以手机App为媒介,扫描T恤上的印花图案,即可观看动画效果。
最佳媒介,App莫属
细心的你应该已经发现了,上述的几个例子里都有一个重要配角――手机App。在服装与科技的新玩法中,App作为品牌与消费者的维系纽带,在承载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在互动交流中萌发新点子,供品牌和开发者深度挖掘新需求。
去年,美国新锐运动品牌UnderArmour超越阿迪达斯成为美国销量第二的运动品牌,与品牌精神、产品特点紧密关联的智能手机应用作用明显。UnderArmour不仅斥巨资收购运动应用公司和健身服务商,还自己开发的运动应用“Record”。据统计,品牌旗下运动应用使用人数已超过1.3亿人,相当于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人下载、使用了UnderArmour的运动应用。
运动品牌开发、扩容运动应用毋庸置疑,而如京东等电商平手社交基因的App模式更具先天优势。但对于多数其他品类的服装品牌来说,自己开发App风险不小。
因此,也有观点认为,目前很多服装企业涉足O2O营销模式,自己做品牌App最大的挑战是需要长期培养用户群。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虽然现在下载和使用App的方式越来越便利,但品牌最头疼的是如何让消费者持续保持新鲜感,而不是在拿到优惠或赠品之后就卸载它。
品牌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可以参考吉芬与双丰网络合作的“云衣橱”。这一平台不仅作为秀场直播平台,还可以让用户通过移动端在线预约专业的穿衣顾问、色彩专家、造型搭配师等到吉芬专柜陪同购物。双丰网络旗下产品“云设计”作为设计师的孵化共创平台,签约设计师可使吉芬会员享受高级定制亲民化的价格。此外,双丰网络的预售制、用户消费行为分析为吉芬品牌企划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小身材的大味道
在时尚圈,人们会为了漂亮的外观埋单,“只看外表就够了,只要时尚就够了”的确存在一定市场。与科技巨头“硬着陆”式的搭界方式相比,时尚品牌的跨界玩法更具柔性。
例如,在去年苹果AppleWatch的新品会上,众多时尚媒体主编和娱乐圈明星都是前排座上宾,三星新品手机时更是邀请了万宝龙和施华洛世奇的高管。但从业界的反馈来看,AppleWatch等产品并未如预期的那般受到时尚圈的欢迎。
服装不像科技产品那样中规中矩,本身就一直走在追求“颜值”的路上。因此,在两者跨界这件事儿上,服装所代表的时尚力量更具主动性,也更有话语权。
服装与科技的柔性跨界优势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随着营销模式的不断改善和丰富,服装与科技的新玩法更像是一颗产生无限可能性的螺丝钉,它被嵌入营销链条上的最灵活的位置,维系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为品牌的后续营销持续发力。
关键词:体育营销;魅力;风险;运作
1体育营销的魅力
体育营销顾名思义就是体育和营销的结合体,是指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
1.1体育营销的效果自然、易于被接受
1.2体育营销沟通面广、针对性强
体育赞助沟通对象面广量大、有针对性。在重大比赛现场,观众动辄成千上万,媒体受众更是不计其数。即使一些地方性的赛事,只要组织得好,观众也会十分踊跃,因此非常有利于企业与目标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赛事直播,媒体受众更是广泛。
1.3体育营销能给品牌注入时尚、健康、动感的元素
2体育营销的风险
2.1巨额投资的风险
国际奥委会TOP赞助费已从1985年的400万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6400万美元,增长了16倍,然而赞助和效益并不能划等号。赞助奥运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赞助。操作不当使巨额投资付诸东流的事常见不鲜。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多家企业只有25%有所回报,有些企业只得到一些短期效益,有些企业甚至血本无归。
中国品牌研究院的《2008奥运营销报告》中记录,在62个北京奥运赞助商中,90%企业的奥运营销未获成功,奥运营销的巨额投入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只有有限的几个品牌,如强生、伊利、可口可乐、VISA、联想、百威、金龙鱼7家企业,有可能借助北京奥运会赞助商身份获得巨大成功。
赞助体育赛事所要付出的巨额资金,实际上仅仅是个开始,后续推广费用还得再投入赞助费的2至4倍,才能有所回报,与之想匹配的产品策略、渠道推广、公关传播等一系列经营活动都必须依靠强大的人财物等来做后盾和保障。据中国品牌研究院的监测显示,奥运赞助中,进入2008年后,起码有超过20家奥运赞助商的营销投入在下降,在奥运营销冲刺阶段。多数国内品牌疲态尽显,没有力气跑好最后一棒,奥运营销效果打了折扣。
2.2代言人的风险
采用体育明星代言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营销手段。如果签约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受益匪浅,例如耐克就曾经借助NBA巨星乔丹将其全球的影响力推向巅峰。而一旦押错了宝,企业的损失就很惨重。
代盲人的风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运动成绩风险,另一类是运动员的个人品行风险。
3体育营销的运作
3.1制定长期持续的体育营销战略
体育营销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工具。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用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体育营销。
体育营销是战略而非战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积累产生效果。体育营销为企业开展营销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战略性的支持。它并不是单纯的体育冠名,或赞助,而是依托于体育将产品、品牌与体育赛事、体育项目结合,使体育文化与品牌相融合。以形成特有的营销文化。只有体育赛事中体现的文化融入到产品、品牌,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营销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在公众心目中形成偏好,才能成为企业的一种长期的竞争优势。
3.2选择适当的体育营销形式
从影响力、整合力和注意力的角度来说,可分为深度、中度和试水等三种程度的体育营销。
深度式主要的是指冠名、赞助和合作伙伴等体育营销活动,此项要求企业或品牌主有雄厚资金以及匹配的品牌定位。
结合体育营销的形式来看,中国本土多数品牌不适宜采用深度体育营销的传播策略;而应该根据企业具体状况和资源特征,采用体育营销的中度式与试水式等进行有效组合,界定出适合自身品牌发展的品牌整合传播策略。
3.3选好体育明星代言人
(1)选择有知名度体育明星。
(2)选择有个性、差异化的体育明星。
北京奥运会的冠军首金获得者陈燮霞和相貌出众的何雯娜拿到了企业代言,陈燮霞以首金的成就拿到两家企业的代言,鸿星尔克和耐克。而何雯娜以“最美的奥运冠军”成为中国体育彩票形象代言人,而她们都属于有明显个人特征的体育明星。
(3)选择产品的目标顾客喜爱的体育明星。
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特定的顾客,而这部分顾客也有其独特的职业特征、地理特征、心里特征等只有选择大部分顾客都了解、都喜欢的体育明星才能获得好的营销效果。
3.4选择与企业品牌、企业文化相契合的体育平台
移动时代的营销困境
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网民总规模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占整体网民数量的比例达85.8%。移动互联网发展已进入全民时代,由此也带来营销环境的变革,移动营销成为新蓝海。
“精读产品是我们完全根据移动端的特点,把之前从未在手机上生成过的丰富深度的阅读内容整合到移动平台上,可以同时满足用户的轻度和深度阅读需求。这样的产品目前只有新浪独家拥有。”魏江雷语带自豪地表示。
“《甄嬛传》我们投了几千万,但赚了几个亿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买剧这场博弈
“《甄嬛传》我们投了几千万,但赚了几个亿”
刘弘:我们有自己的购剧标准,首先是题材,二是主创阵容,包括导演、演员等,三是播出平台。乐视一直秉承着的是“内容为王”,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能够获得用户和流量,更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的提升,因此,我们愿意为好剧付出更高的价格。
南都娱乐周刊:那乐视是通过何种办法收回成本呢?
再创2013新“剧王”传奇
南都娱乐周刊:从最初跟郑晓龙导演合作,到现在已有8年了。这也是郑导将他作品卖给你们的原因吧?
刘弘:(笑)还有这样的称呼?我们纵观2013年上半年各类型电视剧,《新恋爱时代》无疑成为最大亮点。《新恋爱时代》在乐视网上线五日播放量破亿,九日播放量破两亿,这在视频行业中已成“传奇”。为此,我们对此剧进行了“加冕”,并进行了二次传播—联合江苏卫视举办了“《新恋爱时代》乐视5天流量破亿暨江苏卫视收视夺冠”庆功会。此外,我们还成立了“乐视亿星CLUB”,只要过亿的影视作品的主演,都会成为我们这个俱乐部的成员。
南都娱乐周刊:我们发现,乐视一直在倡导“台网联动”,几部热播剧均是如此。
刘弘:乐视作为行业领跑者,一直倡导深化“台网联动”。比如说,《新恋爱时代》我们联合东方卫视做上线会,联合江苏卫视做庆功会,台网深度联动,充分发挥了各自差异化平台的优势,电视播放与网络观看形成有效互补,进一步扩大了该剧的整体影响力。《火线三兄弟》、《第九个寡妇》等热播电视剧在乐视的播放量都是非常高的。《新恋爱时代》为乐视制造了极高流量。刘弘说,一年前购买《新恋爱时代》,就基本确定了它会是2013年上半年剧王。适应新时代观众口味
多屏时代玩转“大剧运营”
有很多人预测,未来十年传统媒体可能会消亡到只剩下现在的10%,大多数人的阅读和交流,都会通过屏幕来实现。随着乐视TV·超级电视的,乐视生态布局也全面落地。乐视从PC到Phone,到pad再到超级电视等不同终端的多屏覆盖,不仅充分满足了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和观看习惯,也迎合了时代更替的潮流。
南都娱乐周刊:经过之前网络购剧价格的暴涨和回落,现在购剧的价格是在趋于更理性的发展吗?
现在的市场上,高价的剧有,低价剧也存在,不再像之前那样一窝蜂地上涨或者一窝蜂地下跌。现在优质剧、普通剧和一般剧之间的价格相差非常悬殊,甚至于达到50倍以上的价差。这就意味着,如果说你要卖高价,那么必须要有够匹配这个高价的质量出来。我觉得现在的价格是高的,但是从合理度来讲,要比2011年更加合理、更加理性。
南都娱乐周刊:那目前来说,你们的大剧运营方面会有哪些策略?
南都娱乐周刊:瞬息万变的时代,您如何把握住观众口味的变化,适时调整策略?
刘弘:不管时代怎么变,好的东西还是有存在的价值。比如《新恋爱时代》,在一年前购买时,基本确定了它会是一部热播的大剧。根据以往的经验,同类型题材的青春婚恋剧集,再加上偶像明星加入,这种剧一般会很受欢迎。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类剧本必须得倾听观众的声音。根据观众群,要做快速地调整,不断加入新鲜元素。如果还是因循守旧,有可能会出现创作风险。所以,就得频繁地跟用户和观众做大量的沟通。以此来指导,下一步创作。
此外,还要看故事性,以及你的平台和受众群是否与此剧吻合。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打造出受欢迎的作品。
>>百视通:电视新看法10年记百视通:具有先发优势的新媒体百视通:铺就新媒体长远发展成功路径百视通与灿星签署新媒体TV端独家传播协议股权腾挪有术终借壳上市百视通引领新媒体上市潮百视通找未来上市前探秘百视通借道百视通Xbox入华小米盒子开通百视通专区通视32英寸CRT高清电视机百视通牵手风行加快台网融合百视通:抢占体育资源加大内容布局百视通首次出海开拓印尼市场百视通:获机构买入近3亿BesTV百视通携手坚果智能影院百视通吸收合并东方明珠用户过10万中兴视通:2016年流量运营互联网化尼克动画重磅上线百视通成少儿观众“首选品牌”资本驱动下的台网融合百视通的“台网”棋局百视通牵手微软上海自贸区设合资公司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百视通:电视新看法10年记百视通:电视新看法10年记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高海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东方明珠总工程师唐柯在2015年年终战略会上讲解东方明珠的技术平台
2005年,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发了中国第一张IPTV牌照。彼时它的拥有者还叫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也就是今天的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
为了这张牌照,一家名为上海百视通电视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事通”)的企业诞生。它很快就在上海、浙江、福建、黑龙江、辽宁、陕西等省市开展IPTV业务商业运营,提出的一句口号就是“电视新看法”。
作为上海文广集团进行体制改革与对接资本市场的试验田,2015年,百视通与文广旗下另一上市公司东方明珠重组合并,成立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自诞生那一刻起百视通就充满混合气息,肩负了打破壁垒、实现革命的任务。而在不少人眼里,它是“广电的敌人”又是“广电的产业”。这样的复杂身份更让百视通在诞生后的10年里一直处于变化中。
这也是中国电视内容生产体系变化的10年。传媒技术与传媒生态剧烈变革。变化的电视令人目眩,电视的变化也刻不容缓。
“广电的罪人”
“黎瑞刚,历史将证明,你会是电信的功臣,广电的罪人!”
说出这句话的是黑龙江广电系统的一位领导。2005年,SMG董事长黎瑞刚在哈尔滨推行IPTV项目试点,当场遭到斥责。
地方广电反应如此巨大,是因为IPTV抢夺了他们的蛋糕。
所谓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它是一种利用宽带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有人认为,IPTV事实上是介于电信与广电之间的产业,是国家基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政策下的产物。与传统有线电视不同,IPTV是利用宽带进行内容传输,并可以实现内容“点播”、“时移”和“回看”等功能。
2001年3月通过的“十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电信、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
而到2012年,拥有IPTV牌照资质的只有上海文广、央视国际、南方传媒、中央国际广播电台。它们可以联合电信运营商在全国开展IPTV业务。如此,一定程度上IPTV打破了传统有线电视的地域性局面,成为面向全国的媒体平台。
百视通被认为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IPTV运营模式的最早突破者。简单来说,百视通负责IPTV内容与播控,电信负责网络接入和内容传输,双方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这被称为广电数字化的“上海模式”。
“IPTV对于广播电视机构是个好事,电视台有了新的出口端。”资深广电人士、融合网执行主编吴纯勇对《t望东方周刊》说,在没有IPTV之前,电视台在电视上的出口只有两个:一是上星,二是与地方有线运营商谈落地费。
当时南方很多地区的有线电视运营商非常强势,“不给钱不落地”。但是IPTV的出现,让电视台与有线网有了讨价还价的空间,也导致了摩擦不断。
“很明显,百视通的IPTV推广到哪里,拿走的就是地方广电的用户。”吴纯勇解释说,IPTV依靠电信运营商的捆绑推广增长迅速,用户只需要交一定的宽带费用或者包一定量套餐,电信运营商就会送一个IPTV盒子。
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韩霁凯也告诉《t望东方周刊》,IPTV的组合营销方式众多,可以办理宽带送IPTV、包月流量送IPTV,还可以捆绑移动通信业务,IPTV在部分区域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用户对于宽带与通讯需求的迅速提高。
毫无疑问,用户对于宽带的需求远超有线:既然用宽带可以收看电视,何必再另交一份有线电视的钱?
有线的现实考题
2011年12月,正是由于在IPTV上的优异表现,百视通借壳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广电新媒体可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公司。彼时百视通拥有1600万IPTV用户,全年总营收20.3亿元。
到目前为止,IPTV是所有“电视新看法”中商业模式最健全的。其原因被归结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拥有多种付费选择包,支付手段也相对便捷,用户数量也随之提升。
到2012年IPTV的管理架构发生重大变化:之前的牌照体系被二级播控平台体系所替代。
全国设立唯一的IPTV集成播控平台,由央视国际与百视通联合投资设立IPTV合资公司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负责总平台运营。分平台为各省电视台,IPTV的主体变为各省电视台与宽带运营商,内容传输依然是宽带运营商,而内容播控方变成了各省电视台。
“这次管理架构改变后,百视通在IPTV上的角色不再是平台而是负责内容与运营。”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凌钢对《t望东方周刊》说,“如今IPTV已由百视通的主要业务变成了业务之一。”四川IP电视集成播控分平台
“这相当于削弱了百视通在IPTV上的话语权。”吴纯勇认为,在牌照体系下,百视通可以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进行全国式推广。“二级播控平台体系的成立,则让百视通由原来的平台方变为了内容方,不再是运营主体。”
业内人士认为,管理架构的改变,让IPTV与有线电视同归于地方广电手中,成为地域性媒体。其效果,如凌钢所言,播控权放到地方广电就不会出现相互打架的事情了。
而关键的一环是一直处于改造升级中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并不好过。
按照国家要求,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改造,需要完成机顶盒更换;而从数字电视完成高清双向改造,依然需要更换机顶盒。这些费用主要都是由运营商负责。
吴纯勇介绍,完成改造需要更多资金,而有线电视长期单一的收入结构并没有过多的资本积累,只有通过寻求资本完成改造升级,“像吉视传媒、华数传媒上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完成高清双向改造。”
直到目前,已成功上市的省级有线电视公司有:吉视传媒(吉林)、歌华有线(北京)、广电网络(陕西)、电广传媒(湖南)、湖北广电、华数传媒、天威视讯、江苏有线等。
但上市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目前全国只有北京、重庆等少数省份完成了双向线路改造。原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一省一网”还处于改造期,一些省份的有线电视运营商甚至还没有统一到一个主体之下。
另一方面,在目前宽带与通讯业务成为城市居民刚需的情况下,用户使用电信运营商的宽带业务就可以免费使用IPTV,这给有线电视运营商造成冲击。
这也是三网融合的分歧所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这三个网络主体难以均衡地发展,互联网成为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主导力量,它一脚踏入了电视领域。
百事通转向
就在有线电视与IPTV相互缠绕之际,新的传输形态互联网电视OTTTV(OverTheTopTV)出现了。
OTTTV业务的兴起,一方面模糊了三网之间的区隔,凭借互联网丰富的视听内容资源,能够提供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现在所不能比拟的视听点播服务;另一方面,其借助于互联网基因,无论是业务、应用还是终端,都给了用户无比开放性的体验。
但这样的狂奔终有尽头,从2014年6月起,主管部门开始平定“盒子之乱”。
目前主管部门对于OTT与之前IPTV的管理方法类似,都是牌照管理制度。早在2010年,原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两批发放了七张互联网电视牌照,无一例外所有牌照方都是“国家队”。
凌钢将互联网电视市场分为两类:一类为牌照方,一类为非牌照方。“之前主要是非牌照方在推进,但是很难。”他坦言,“互联网电视的基础还在于牌照方。”
拥有牌照的百视通在2015年开始发力互联网电视业务。这一次,百视通想到的是“当初的对手”――有线电视运营商。
2015年3月,百视通宣布以自有资金3亿元参与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定向增发。3个月后,它又以自有资金3.55亿元参与陕西广电网络的定向增发。
百视通之所以选择有线电视运营商,看重的还是有线的用户。“我们有互联网电视的牌照、有内容、有平台,而有线电视有传输渠道,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凌钢相信,资本加业务的合作,令百视通与有线电视的关系更为紧密。
这样的合作形态被归结为DVB+OTT,也就是将传统有线机顶盒与互联网电视盒子合二为一,使有线电视用户转而成为OTTTV电视用户,在收看互联网电视内容的同时,还可以收看电视直播。
某种意义上说,DVB+OTT像是一个根据政策制定出的典型中国模式。
凌钢认为,DVB+OTT的模式很快就会受到各地有线电视运营商的仿效,这种资本加合作的模式,会急速增加百视通的用户数量,把有线电视用户吸引到了百视通的平台上。
“这等于花3.55亿元买了一张通行证,百视通的OTT业务可以布局到整个陕西市场。陕西省广电的有线用户都可以成为百视通的潜在用户。”吴纯勇分析说。
B2B还是B2C
百视通在OTTTV上选择与有线电视运营商合作,这种策略与当初做IPTV时如出一辙:选择与运营商合作,更快速地转换用户。
有线电视运营商只是百视通发展OTTTV的跳板,最终的核心目的依然是用户,“用户在哪儿,百视通就去哪里。”凌钢说。
对此,前百视通CEO、现任微鲸科技CEO李怀宇向《t望东方周刊》形容:“就好像爬珠穆朗玛峰,有人从南坡爬,有人从北坡爬。”
在李怀宇看来,百视通选择的是B2B(企业对企业)的模式,而微鲸则是完全互联网化的B2C(企业对用户)模式。
在B2C端,百视通依然是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先是收购视频网站风行网,再出资22亿元投资硬件制造商兆驰股份,并以9.37%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以此打造互联网电视品牌――风行电视。
百视通以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框架,自身拥有内容与牌照、风行拥有互联网品牌与网络运营经验,而兆驰则具备硬件设计、制造与供应链保障。
“我们追求的不是对股权的投资、经营的投资,而是强调业务和战略上的协同。”凌钢说,“这样的可以提升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