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21年,离退休党委、工作处每两年举办一届离退休教职金婚庆祝活动,至今已举办了8届,256对金婚夫妇参与了庆祝活动。金婚承载了漫长岁月间的相依相守,最美的爱情藏在时光里,这样的活动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期待的。为了让更多学校教职工感受到上大人尊老敬老的真情,今年金婚活动扩大了参与面,增加了配偶为非学校教职工的金婚、钻石婚、白金婚的庆祝活动,今年共有金婚、钻石婚、白金婚的双职工、单职工538对。
延展阅读:
耄耋之年的爱与浪漫!上大这些老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
“六十三年山与水,相濡以沫到如今”
钻石婚夫妇——章永浩、骆奇奕
章永浩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骆奇奕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我们两人的相遇是缘分使然。”被问及相识往事时,九十岁的章永浩眼中依然闪着亮光。
故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杭州,少年时代的两人在学校组织的舞会上相识。豆蔻年华,作为舞伴的两人互生情愫,缘分从西湖畔延续到上海滩。“她在上海读书,我在上海进行雕塑创作,”章永浩回忆道。1956年6月,章永浩进入上海油雕院从事雕塑工作,骆奇奕也在他的影响下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此后,两人琴瑟和鸣,一生相随。
谈到63年来相伴相知的幸福秘诀,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样的答案:志趣相投。在创作《刘伯承元帅纪念像》时,章永浩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融入雕塑中,历时两年完成创作。为使得雕塑与环境和谐共生,从事环境建设的骆奇奕则对雕像落成地的公园进行了规划设计。他们的互相成就,使得雕塑作品更加气度不凡。
两人不仅是创作中的默契搭档,还是生活中的知心至交。“在我的低谷时期,一直有她的陪伴和理解。”章永浩笑着说。生活中,骆奇奕会用视频记录下丈夫创作时的点滴,章永浩也会用心欣赏妻子的水粉、速写画。“这是我夫人画的”,在介绍骆奇奕的画作时,章永号的眼角眉梢总是带着骄傲,走进客厅,能在显眼位置看到以骆奇奕为原型创作的《夫人像》。有了思想上的共鸣,他们互相欣赏,共同成长。
退休后,两位老人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热情与好奇,一起旅游,携手看世界。同时,章永浩依旧坚持雕塑创作,在城市雕塑领域躬耕不辍,《宋庆龄纪念像》《抗战英烈姚子青》等凝聚着心血的雕塑作品,构成了章永浩“以简抒繁”生活的全部。
当爱情归于平淡,依然觉得对方是今生最爱,而平凡中相伴相守的日子,成为生命中不能缺少的部分。
5
“同行共进情谊深长”
金婚夫妇——林焕佑、王爱珍
林焕佑上海大学资产公司原总经理
王爱珍上海大学组织部原正处级调研员
1960年,林焕佑和王爱珍共同进入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学习,直到1965年毕业后共同留校,彼时二人还只是一起工作的同志,但缘分的种子已在萌芽。1967年年底,王爱珍和林焕佑经同学介绍第一次正式见面,这是他们爱情的开始,在相处中两人逐渐认定彼此,于1969年正式结为伉俪。
退休后,林焕佑和王爱珍积极参加老年大学的活动。王爱珍学插花、编珠子等。林焕佑就学书法、国画,还组织、参加了多次书画展览,“工作量是不少,但心情是很愉快的。”即便已经退休,两位老人还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贵州、西藏等贫困地区进行爱心募捐。
相互理解、支持、包容与信任,是林焕佑和王爱珍携手走过五十多年婚姻的关键词。生活虽然平淡,但他们乐在其中。历经半个世纪,他们的爱情在陪伴与支持中历久弥新。
6
“遇到你是我一生的幸福”
金婚夫妇——陈惠民、高水娟
陈惠民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高水娟上海大学期刊社副编审
“他在信中问我能不能建立关系,我说可以。”那份含蓄而真挚的感情,如今回想起来,高水娟的眼眶中,仍有盈盈泪珠打转。那条天冷时套在高水娟脖子上的围巾,那把雨天递到她手中的伞,让高水娟认定,身旁的这个人,将与她携手一生。
陈惠民与高水娟是大学校友,在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相识。1969年下乡战备劳动,两人在朝夕相处中相互了解,初步建立了感情。1970年大学毕业,高水娟被分配到海军部队,陈惠民则毕业留校,继续在学校的无线电系做教学科研工作。
“一直到1973年,部队经审查批准可以结婚,我心里悬着的石头才终于落下了。”高水娟也没有想到,批准结婚这一天,对于陈惠民来说有着如此深重的意义。
在对方的影响下,成为更好的人。1976年,陈惠民被选派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留学。此前学了8年俄语的陈惠民,对英文基本上一窍不通,他来到北京语言学院从英文字母开始学起。陈惠民回忆,“在北京学英语一年半,我一个地方也没去玩过。”
在英国的两年,陈惠民潜心钻研数字通信。“当时我们国家的通信技术非常落后,所以我到英国去,就一定要学到东西回来。”
陈惠民从英国学成过来后,回到学校继续任职。除了完成党务行政工作外,他还承担了繁多的教学科研工作,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过去,陈惠民作为“双肩挑”干部,平时工作较忙,晚上回家吃饭,碗筷也来不及收,就又要奔回实验室,直到月亮高悬才再次返家。高水娟支撑起“大后方”,将小家庭照顾得细致周全。晚年时高水娟病重住院,陈惠民则寸步不离,细心地照料着。“有一次生病,我嗓子痛得吃不下任何东西,他就将食材用粉碎机打碎,再做给我吃,顿顿如此。”
如今,退休后的陈惠民在上海大学担任老教授协会通信分会会长,继续发挥余热。有空闲时,他就和高水娟参加市老教协组织的康养旅游活动,出去吹吹海风、赏赏美景,将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整个采访过程中,陈惠民的话不多,但被问到,“相濡以沫半世纪,想对彼此说些什么”的时候,陈惠民看向高水娟,停了几秒,略显羞涩地说道:“遇到你是我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