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看到了一个新名词“搭子文化”,去搜索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已经存在蛮久了,在看一些解释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社会浮躁”的论调,就想探索一下这两者的关系。
所谓的“搭子文化”,在我看来就像是“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存在的友谊”。这种友谊只有在双方都有相同特定目的时才会表现出来,例如“饭搭子”、“自习搭子”等。其与朋友的差别在于:对于搭子,你只需要在某一方面认可对方,而朋友需要我们在价值观等大方面相互接纳,因此“搭子”建立起来更加容易,同时也没有太多的义务。
那“搭子”能不能发展成朋友呢?完全可以。只要二者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对方,进而相互接纳,友谊自然而然就会向其他方向拓展。
事情到这里就非常有趣了,因为我上一段说的过程完全就是交朋友的一般流程嘛。某一个方面相互吸引→全方位的接纳,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那为什么会平白无故的多出来“搭子”这个词呢?
借用一个社会学概念,因为现在我们更推崇于建立“弱关系”而非“强关系”。人有情感与交流的需求,但是很多人的社会现实不允许他为了交际投注太多精力,于是“搭子文化”也就盛行起来了。所以我就在想,“搭子文化”的盛行除却生活压力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其与社会浮躁又有什么关系?下面我将尝试以心理学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
“搭子文化”有点像是很多幼儿的交友模式。幼儿在4岁左右就可以表现出对他们游戏伙伴的偏好,6岁就已经可以主动的选择游戏伙伴,这个时期的友谊更多是围绕“满足自己的兴趣”而进行下去的。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跟搭子不是一模一样嘛。但是目前为止我们还得不出什么结论,因为幼儿的搭子行为更多是因为他们没办法进行更深一步的交流,所以看看我们是如何“返璞归真”,又回到搭子文化的,在这期间我们发展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也许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到了儿童时期(大概6~9岁),儿童就开始渴望稳定的友谊了,这种友谊的核心在于“忠诚与依靠”。如果大家身边有这一阶段的小孩子特别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比如哪个好朋友跟别人关系好啦,谁谁没有跟自己一起回家之类的,而这就是儿童需要稳定的表现。在这个阶段,儿童会产生一种内源性自卑,而与朋友相处就是克服这种自卑的方法。这种关系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正式踏入“朋友的范畴”了,但是“搭子文化”很明显就是反感这种完全绑定才发展出来的。于是我们发现,成年的我们对于自卑有更多的倾诉方式,亦或者早已经克服了自卑,那这种绑定对于很多人来说自然就没有意义了。(反过来如果还没有,也许也会更需求稳定。)
到了青年期(大概15-18岁),友谊的中心在于“亲密关系与陪伴”,这个阶段与上一个阶段的不同点在于:我们会更看重在一段关系中对方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需要什么,以维持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接受友谊需要成本并付出成本,但是这一个阶段想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难熬,于是青年压力巨大,开始逐渐放下一些东西而追求其他东西,在功利社会下,很明显友谊的压力最容易被放下。但是这个阶段我们还需要社会支持,那么到了大学呢?到了工作当中呢?我们明明有更加轻松的方式获得支持,获得亲密感,那么再次在压力之下,你猜我会不会选择放弃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