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约饭”、“约球”到“约奶茶”……年轻人为啥热衷“找搭子”?
津云2023/07/19
所谓“搭子”,可以解释为因某一共同兴趣爱好或共同需求而结合成的社交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前面提到的“饭搭子”“考研搭子”“运动搭子”等等。如今在“00后”“90后”之中,不乏事事“找搭子”的人,用他们的话说,“主打的就是一种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而在这个话题下,不少人留言表示“搭子”是亲密关系的“平替”,“搭子”就是生活的灵魂。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找搭子”不仅被年轻人推崇,甚至已经潜移默化进入各个年龄段人群的生活,人们为什么热衷于找“搭子”,“搭子”又能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呢?
你的生活里有搭子吗?
雨彤特别好吃,公司食堂寡淡的菜色,一直是她最爱吐槽的。“我觉得大家都一样吧,同一个地方的饭菜吃久了都会腻,更何况我们公司的厨师水平确实不行。忍了一个多月之后,我就受不了了。”雨彤说,“好在没过多久就遇上了我的‘饭搭子’,那俩姑娘在公司的另一个部门,平时我们只是见过,并不熟悉。有一次在食堂吃饭,我们坐在一桌,吃到最后大家剩下的菜色几乎一模一样,看着三个盘子我们都笑了,也是从那开始大家熟识了起来。”她们的话题从一起吐槽食堂,到一起研究外卖小店,最后发展到了每周约一次午饭。“‘饭搭子’满足了我在饮食上的全部需求:首先,大家能吃到一起,不用互相迁就。其次,像我这种看到吸引人的食物就都想尝一尝的人,独自吃饭成本太高,人多可以多点几个菜,还不浪费。我们‘吃货小分队’的原则是AA制,没有人情负担,吃得舒心又开心,感觉很完美。”
除了“饭搭子”,雨彤在公司还有个“奶茶搭子”,但凡她发现哪家饮品店推出了“第二杯半价”或者“买一赠一”的活动,“奶茶搭子”就会“挺身而出”,两个人喝总比一个人更划算。
像雨彤这样,干什么事都要“搭一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很多人都不只一个搭子。近期,JustSoSoul研究院发起了一项“搭子”社交调研,共收回3136份真实且有效的反馈。从找“搭子”的人群、原因、方式、标准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与分析,《2023年轻人搭子社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九成年轻人听说过“搭子”社交,超六成年轻人表达出找“搭子”的强烈意愿,而在有搭子的年轻人中,近半数拥有2~3个“搭子”。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搭子呢?大家的回答一般都会有这几个关键词——“兴趣相投”“好相处”“容易约”。
“80后”云飞特别喜欢打羽毛球,而且水平不错。“单位的同事或者是年纪大了体力不行,或者是技术不够好,竞技体育就讲究个‘棋逢对手’酣畅淋漓,遇到这种情况真的打不过瘾。”云飞说,“我的球技是跟大学同学一起练出来的,如今大家各自有工作和家庭,凑在一起也不容易。‘球搭子’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
云飞在家附近的羽毛球馆以球会友,认识了好几个朋友,还加入了一个“约球群”。“大家都是球馆的老面孔,有时赶得巧了还能来场比赛,组个双打什么的,一来二去就熟了。后来我才知道,这帮年轻人最开始是在网上找的‘球搭子’,又在线下拓展了几个‘同好’,我也顺势加入了,这下就再也不愁找不到人打球了。”
对于在线上找“搭子”云飞比较谨慎,但是这在“00后”甚至“95后”这些“网络原住民”眼里就很普通。“95后”的静怡表示,网上找“搭子”可以完全突破现有的社交圈,会遇到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故事,也是拓展眼界的好渠道。“我第一次找“搭子”,是因为一次和朋友约了‘剧本杀’后她又临时有事来不了,我就在网上发帖找人一起去玩。虽然‘搭子’这个词儿听上去关系比较松散,但其实大家在‘搭子’的选择上还是在‘精’不在‘多’。而且女生更愿意在同性中间找搭子,安全系数比较高。另外,多数人在同城寻找伙伴,如果兴趣重合度高的话更好,就不用再付出更多的交流成本找新‘搭子’了。”
“搭子”让情感降级了吗?
谈到搭子时,很多年轻人提到了“社交边界”——可以共享爱好又不至于“入侵”生活太多的“搭子社交”,让年轻人感到更为舒适自在。
雨彤说“搭子”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大家玩到一起更多是凭兴趣出发,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如果要形容一下她和自己两个“饭搭子”的关系,她觉得应该是“同事以上,朋友未满”的状态。“我感觉现在的职场竞争还是挺激烈的,大家是同事,要相互合作,但面对各种考评、业绩的竞争,在交往中肯定会有所保留。我跟我的‘饭搭子’就特别有默契,大家既不是上下级关系,也没有什么前辈后辈之分,在饭桌上没那么多讲究,大家不谈工作就是纯粹的放松。我们常常约在周三,可以说这个小聚已经成了我们为后半周工作‘续航’的‘加油站’。”
静怡和大学室友的关系一直不错,在一次暑期结伴旅行之后,却疏远了许多。她告诉记者:“其实还是玩不到一起,有些事情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不大明显,但出门在外就会被放大,一件又一件小事意见相左不断累积,心里肯定会有疙瘩。”静怡喜欢摄影,有时候看到不错的景色,一定要找好多角度拍够了才走,也会因为在某处停留过久,而耽误行程。她的同学则计划性很强,更会因为没有完成既定路线懊恼。“本来开开心心的旅行,结果一个没玩痛快,一个没拍痛快,都没尽兴。从此以后,我们很默契地不再约对方出游,我也开始从网上寻找‘旅游搭子’。”静怡说。当然从这次旅行中,静怡也学到了很多,比如,社交边界感不仅是不过多窥探对方的私事,也要尊重对方的选择。“搭子”之间的交往同样如此,把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施加在别人身上,只会让双方都失望。
有人在谈起“找搭子”的时候,认为这种浅层社交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降级了,如果一个人只沉迷于寻找“临时朋友”可能会失去建立深度人际关系的能力。但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那些建立起长久“搭子”关系的人,许多都成为了朋友。《报告》的调查数据也显示,超八成年轻人曾将“搭子”升级为朋友。
静怡现在的“旅游搭子”是她在一次长途旅行中认识的。“我的‘旅游搭子’星姐,就是去新疆旅行的时候,在一个青年旅行团里遇到的,她是一位网红博主,也是天津人。星姐是旅行团里最忙的一个,白天拍摄视频,晚上剪辑旅行Vlog。知道我喜欢拍风景拍人像,一路上她也教了我不少拍摄技巧,尤其是怎么用视频来讲故事,我则给她拍了许多美美的人像照,这次旅行真让我俩感觉是相见恨晚的朋友。”
“搭子社交”爆火的背后
社会学博士、高校教师张凯分析认为,找“搭子”看似潇洒,其实也透露出,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在网络上“如鱼得水”,但终究是社会人,仍然有社交需求也需要陪伴。“毕竟网络上的交往太过虚无缥缈,找‘搭子’也不失为年轻人与社会亲密接触的良好开端。”张凯表示,“当然如果一个人所有社交都是‘搭子’这种形式也不合适。人还是要有深度的人际交往,有可托付的伙伴。”
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1335名受访者中68.9%的受访青年认为“搭子社交”是踏出社交舒适圈,寻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一步,53.7%的青年认为这是一种高效的人际交往乃至学习生活方式。
张凯这样分析: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方式产生急剧变化,人们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阶段。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面临的竞争和压力更大,这让许多人不愿意在竞争激烈的“同事圈”发展更亲密的友谊。而过去非常重要的社会联结——亲戚关系,因为许多年轻人从小学习、工作就离开家乡,也没有父辈那么浓烈。生长在更加现代化与开放的环境之下的年轻人,更崇尚自我的天性,不希望委屈自己,熟人之间交往的“委屈求全”并非他们所愿,“搭子”这种跳出“熟人圈”的交往,可以让人脱掉伪装,更轻松地展现真实的自我,这也是年轻人热衷“找搭子”的原因之一。
“有些人认为,‘搭子社交’让人感觉年轻人的交友越来越务实,甚至懒惰了,我觉得不如说现在的年轻人在社交上更加理性,情感的付出越来越谨慎。”张凯表示。“社会渗透理论”提出,基于关系双方相互了解,会导致关系向亲密的方向发展,其中的初始阶段便是“兴趣爱好”。“搭子”正是以“兴趣爱好”作为一段健康关系的开端,而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年轻人更快地遇上“对的人”。毕竟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门当户对”不只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契合。
相对于传统地从了解到信任的交往方式,“搭子社交”可能更加短平快,但如果不能从中得到深度社交满足,还是按部就班地发展一段深入的社交关系更好。“无论社交方式如何更迭,最重要的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张凯这样表示。(今晚报记者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