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亲密关系质量;归因
成人依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Hazan和Shaver提出的,他们指出,成人依恋是婚姻和恋爱关系中的情感联结。[注]HazanC.,ShaverP.R.Romanticloveconceptualizedasanattachmentproc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7,52(3),511-524.英国生态学家Bowlby认为,成人依恋是在亲子依恋基础上形成的。随着认知功能的发展,婴儿与照顾者(主要是母亲)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内化成自我和他人的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征被称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而自我和他人心理表征又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注]BowlbyJ.Attachmentandloss:Attachment.NewYork:BasicBooks.(1969/1982).Bartholomew等人根据Bowlby的积极和消极自我和他人心理表征,划分了四种成人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冷漠型(Dismissing)、专注型(Preoccupied)和恐惧型(Fearful)。[注]BartholomewK.,HorowitzL.M.Attachmentstylesamongyoungadults:Atestofafour-categorymodel.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1,61(2),226-244.
以往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大量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研究,除了以上研究考察了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之外,还有研究探讨了归因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注]左恩玲:《大学生成人依恋、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冲突解决[注]苏彦捷、高鹏:《亲密关系伴侣在冲突中的行为及其归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22-130页。和亲密关系质量[注]陈燕蕾:《不同依恋类型者对伴侣行为的归因》,《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第3期,第170页。之间关系的作用。
归因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做出解释的过程。[注]McCabe,D.L.,Dutton,J.E.Makingsenseoftheenvironment:Theroleofperceivedeffectiveness.HumanRelations.1993,46(5),623-643.本研究对归因的定义是人们根据内在的经验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归因有其不同的适用情境,关系归因是指在人际关系领域中对对方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亲密关系质量是情侣感情的重要体现,以往研究者考察了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中,研究发现,情侣的归因方式是亲密关系质量重要的影响因素。[注]苏彦捷、高鹏:《亲密关系伴侣在冲突中的行为及其归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22-130页。关系质量高的伴侣与关系质量低的伴侣之间面对亲密关系中发生的事件会采取不同的解释方式。Fincham等人的研究发现,当对方出现正性的行为时,那些幸福的伴侣会认为这是对方内部的、本身的因素在起作用,当对方出现负性的行为时,他们会认为这是源于情境等外部因素;不幸福的伴侣在出现同样的情况时则会对对方的行为做出相反的解释。这样,幸福的伴侣通过良好的归因会更加幸福,而不幸福的伴侣则会由于不恰当的归因更加不幸福。[注]FinchamFD,BradburyTN.Cognitiveprocessesandconflictincloserelationships:Anattribution-efficacymodel.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7,53(6),1106-1118.
本研究拟探讨以下问题:
(1)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的类型和不同组合的分布状况;
(2)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组合的大学生情侣在亲密关系质量上的差异性;
(3)大学生成人依恋维度与归因以及亲密关系质量的关系。
本研究的被试为北京14所高校的在校学生情侣。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4份,回收率为97.3%。剔除回答不完整、不认真填答、伴侣问卷缺损以及恋爱时长低于1个月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540份,有效率为92.5%。其中,男生270人,女生270人;大一学生为49人,大二学生为101人,大三学生为133人,大四学生为74人,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183人。
1.简版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TheQualityofRelationshipIndex,QRI)
简版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QRI)是由Patrick和Knee等在2007年修订的,该量表虽然只有六个项目,但每个题项都能很好地反映出亲密关系的质量,既包含了稳定性和牢固程度,也包括了情绪体验和亲密感等方面,可以测定和评估出个体对自己当前亲密关系总体的感受。该量表采取Likert7点计分,从1到7分别为“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均为正向计分,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6,效标效度在0.40-0.70之间。[注]Patrick,H.,C.R.Knee,eta.Theroleofneedfulfillmentinrelationshipfunctioningandwell-being:Aself-determinationtheoryperspectiv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7,92(3):434-457.本研究使用该量表作为评价亲密关系质量的指标。该量表的总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亲密关系质量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α为0.83,表明该量表的信度较好。
2.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ExperienceinCloseRelationshipsInventory,ECR)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是由Brennan等人编制的一个测量成人依恋的标准量表。[注]Brennan,K.A.,Clark,C.L.Shaver,P.R.Self-reportmeasurementofadultattachment:aintegrativeoverview.InSimpsonJA,Rholes,W.S.,ed.Attachmenttheoryandcloserelationships.NewYork.TheGuilfordPress,1998,46-76.李同归和加藤和生两位学者对该量表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和检验。该量表包括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18道题,采用Likert7点计分方式,从1到7分别为“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其中包括十道反向计分题目。ECR不仅能够测量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这两个维度,还可以依照费舍尔线性判别公式测算出各个类型的得分,从而判定被试的依恋类型。
李同归与加藤和生修订的中文版报告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依恋回避分量表0.82,依恋焦虑分量表0.77,以及再测信度:依恋回避分量表0.71,依恋焦虑分量表0.72。此外,该量表也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与效标效度。[注]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心理学报》2006年第3期,第399-406页。在本研究中,依恋回避分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7,依恋焦虑分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2,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本研究采用ECR考察了大学生情侣的成人依恋类型。
3.关系归因量表修订版(RelationshipAttributionMeasure)
Fincham和Bradbury于1992年编制了关系归因量表(RAM),该量表可以用于测量个体如何对夫妻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归因。两位学者通过调研筛选出了十个高频事件,其中包括8个负性事件和2个正性事件。该量表中,归因维度被继续拓展,他们将关系归因问卷(AttributionStyleQuestionnaire,ASQ)中所具有的三个维度:焦点、稳定性、普遍性概括为原因方面,加入了责任归因维度,来深入考察处于婚姻关系中的个体对事件发生的看法。研究显示,妻子在该量表各维度上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0.89之间,丈夫在0.75-0.90之间,此外,各个维度与婚姻调试量表的关联效度在0.50-0.74之间。[注]Fincham,F.D.&Bradbury,T.N.Assessingattributionsinmarriage:Therelationshipattributionmeasur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2.62(3),457-468.
本研究的对象是恋爱中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所面临的事件并不像婚姻关系中的个体那样复杂,因此本研究更需要了解的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在亲密关系中归因的积极与否,从而探讨其与成人依恋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将上述RAM和ASQ两个量表相结合,采用了RAM中的10个场景以及原因方面的三个维度,并结合ASQ进行语句上的修改,以更贴合大学生恋爱关系。
修改后的RAM共计10个场景,30道题目,1-24题为负性事件,25-30题为正性事件,采用Likert7点计分。使用SPSS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由于理论上应当存在3个因子,设定固定因子为3,但结果发现,1-24题分散在其中2个因子中,而25-30题单独成为一个因子。也就是说,被试在正性事件与负性事件上的归因倾向是不一致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删除了6道正性事件的题目并重新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p<0.001,且KMO值为0.83,说明该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提取出的三个因子可解释的总方差达到42.1%,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从碎石图上看,前三个因子在特征值上得分较高而又具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在第三个因子之后特征值的下降逐渐平缓,这也验证了提取三个因子足以解释该量表的构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旋转距阵显示,因子1包括第3、6、9、12、15、18、21、24共8道题,根据题目内容,可命名为普遍性维度;因子2包括2、5、8、11、14、17、20、23共8道题,根据题目内容,可命名为稳定性维度;因子3包括1、4、7、10、13、16、19、22共8道题,根据题目内容,可命名为内外性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具体来看,普遍性维度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3,稳定性维度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78,内外性维度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68。可见,修订后的简易关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由于全部采用负性事件,因此该量表的得分越高,在亲密关系中的归因越消极。
1.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类型的分布
本研究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考察大学生情侣的依恋维度: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并根据费舍尔线性判别公式测算出各个类型的得分,从而判定被试的依恋类型。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的结果显示,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最多,共计274人,占总体的50.7%;其次为专注型,共有139人,占总体的25.7%;冷漠型和恐惧型人数接近,分别有65人和62人,占总体比例分别为12.0%和11.5%。
2.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组合的分布
在270对大学生情侣中,双方的成人依恋类型都是安全型的最多,有90对,占1/3;一方为安全型,另一方为专注型或冷漠型或恐惧型的分别有62对、17对、15对,分别占23.0%、6.3%和5.6%;双方都是冷漠型的最少,只有10对,占3.7%;双方都是专注型的有24对,占8.9%;双方都是恐惧型的也只有11对,占4.1%;一方是冷漠型,另一方是专注型或恐惧型分别有16对和12对,分别各占5.9%和4.4%;一方是专注型,另一方是恐惧型的有13对,占4.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情侣至少有一方为安全型的比例较高,为68.2%,但仍然有近1/3处于恋爱关系中的情侣都是不安全型恋人。在大学生群体中,冷漠型和恐惧型的个体所占比例均较少,因此包含冷漠型或恐惧型的组合所占比例就比较小。
对不同性别被试在依恋类型分布上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因此,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依恋类型的分布上不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类型的性别分布
对不同年级(博士生占比过小,不考虑)的被试在依恋类型分布上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因此,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依恋类型的分布上不具有显著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大学生情侣的依恋类型的年级分布
对不同专业的被试在依恋类型分布上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因此,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依恋类型的分布上不具有显著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大学生情侣的依恋类型的专业分布
表4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恋爱时长上的差异
注:*P<0.05
本研究对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亲密关系质量量表(QRI)得分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依恋类型的亲密关系质量差异显著(p<0.001)。然后进行事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亲密关系的质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类型(p<0.05)。同时,专注型依恋大学生亲密关系质量虽然不如安全型,但也显著比冷漠型和恐惧型的大学生的亲密关系质量高(p<0.05),而冷漠型与恐惧型之间在亲密关系质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大学生情侣不同依恋类型的亲密关系质量的差异
然后,本研究对每对被试情侣在亲密关系质量量表(QRI)上的得分求和,本研究根据每对情侣的安全型、专注型、冷漠型和恐惧型的亲密关系质量的最高得分,把我国270对大学生情侣分为10种依恋类型组合。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组合的大学生情侣在亲密关系质量上呈现出显著差异(p<0.001)。结果如表6所示。
进行事后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双方均为安全型、一方为安全型另一方为专注型、双方均为专注型的大学生情侣在亲密关系质量上显著高于这四种组合(p<0.05):冷漠型*专注型、冷漠型*恐惧型、专注型*恐惧型、恐惧型*恐惧型。
从表6可以看出,在10种依恋类型组合中,安全型*安全型、安全型*专注型、专注型*专注型处于亲密关系质量水平的第一梯队,而安全型*冷漠型、安全型*恐惧型、冷漠型*冷漠型、冷漠型*恐惧型这4个组合处于第二梯队,最后一个梯队是冷漠型*专注型、专注型*恐惧型以及恐惧型*恐惧型。这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成人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个体而言,如果其伴侣为安全型或专注型,对亲密关系都非常有利。对于冷漠型的个体,无论伴侣的类型是安全、冷漠还是恐惧,也都比较适合,但与专注型的个体相处则会不利于亲密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专注型的个体,与安全型或专注型在一起都会比较美满,但与冷漠型或恐惧型在一起则会面临比较糟糕的处境。对于恐惧型的个体,可以与安全型或冷漠型较好地相处,但不适宜与专注型或恐惧型发展亲密关系。
表6不同依恋类型组合的大学生情侣在亲密关系质量上的差异
注:***P<0.001
2.关系归因在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本研究使用AMOS22.0,采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法对关系归因在大学生情侣的成人依恋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因为本研究中成人依恋包括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所以,首先对关系归因在大学生情侣依恋回避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通过抽取5000个样本估计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关系归因在大学生情侣依恋回避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是-0.047,在95%的置信区间内介于-0.078和-0.020之间,不包含0,表明关系归因在大学生情侣依恋回避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p<0.05)。依恋回避对亲密关系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506,在95%的置信区间内介于-0.585和-0.405之间,不包含0,表明,大学生情侣的依恋回避对亲密关系质量的直接效应显著,这说明关系归因在大学生情侣的依恋回避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然后,本研究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000次)对关系归因在大学生情侣的依恋焦虑和亲密关系质量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关系归因在大学生情侣依恋焦虑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中介效应是-0.078,在95%的置信区间介于-0.118和-0.048,不包含0,表明关系归因在大学生情侣的依恋焦虑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p<0.05)。依恋焦虑对亲密关系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073,介于-0.150和0.005之间,包含0,这表明依恋焦虑对亲密关系质量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这说明关系归因在依恋焦虑和亲密关系质量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本研究以依恋回避作为自变量,以关系归因作为中介变量,以亲密关系质量作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如表8所示,χ2/df=1.758,NFI=0.929,CFI=0.927,TLI=0.913,RMSEA=0.038,表明该中介模型拟合良好。
图1关系归因在依恋回避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图2关系归因在依恋焦虑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本研究以依恋焦虑为自变量,以关系归因作为中介变量,以亲密关系质量作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如表8所示,χ2/df=1.693,NFI=0.928,CFI=0.927,TLI=0.914,RMSEA=0.036,表明该中介模型拟合良好。这两个中介作用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1和图2。
表8关系归因在成人依恋和亲密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
在成人依恋类型的组合方面,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情侣双方都是安全型依恋的最多,占1/3,但仍有2/3的情侣至少有一方是不安全型成人依恋,这对亲密关系的双方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在安全型的大学生中,有1/3的人选择同样是安全型的人在一起;而专注型的大学生也更多地选择了安全型的伴侣,比例达到23.0%,此外,对于冷漠型和恐惧型的大学生也共有11.9%选择和安全型的伴侣在一起,因此,大学生情侣中有68.2%的大学生情侣的成人依恋组合一方是安全型的,可见,安全型的伴侣更有可能与他人发展恋爱关系,并对这段感情起到维持和调节的作用。
对于专注型伴侣来说,他们会表现出很明显的对伴侣的依赖,极度需要他人的肯定和支持,这是冷漠型和恐惧型所难以做到的,对他们而言,安全型的人具有的吸引力最大,因为安全型的人不仅能够给予伴侣足够的关心和肯定,符合专注型的需要,并且安全型的个体自信的状态也会极大地引起专注型的向往和接近。因此,本研究发现,也有比较高比例的专注型依恋个体选择安全型作为情侣。
冷漠型和冷漠型情侣以及冷漠型和恐惧型情侣的亲密关系质量处于第二梯队,他们虽然没有安全型或者专注型情侣的亲密关系质量那么好,但也不会太糟糕。冷漠型和冷漠型因为彼此对亲密和感情都不太需要,所以都能保持独立和距离而和谐相处。然而,冷漠型和恐惧型的情侣在相处时会存在一定问题。冷漠型与恐惧型情侣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对亲密感到不适,担心伴侣依赖自己,他们会非常警惕于伴侣操控自己或侵犯自己私人边界的行为。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冷漠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始终是回避的,自始至终他们都不希望与伴侣产生强烈的牵绊和依赖,他们是自信的,不会为伴侣可能离开自己而忧愁;而恐惧型的个体是矛盾反复的,他们的回避并不持续,当觉察到伴侣过于依赖自己时,他们会像受惊的小鹿一般仓皇逃跑,可一旦与伴侣的关系真的疏远了又会试图靠近。因此,这两种类型的个体建立起的亲密关系对于冷漠型依恋者这一方是相对良好的,但作为恐惧型的伴侣内心会时不时地产生强烈的不安,对关系的满意程度可能不如冷漠型依恋者。
亲密关系质量最差的情侣组合是冷漠型和专注型、专注型和恐惧型以及恐惧型和恐惧型。与冷漠型依恋者恋爱时,专注型依恋者的许多需求都得不到回应,冷漠型依恋者不喜欢与他人过分亲密,希望彼此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空间,这样很可能出现他们认为是很正常的言行在专注型依恋者看来是一种拒绝,就会感到被伤害,从而进一步怀疑自己,而冷漠型依恋者也会因为专注型依恋伴侣过于频繁的不安、焦虑和愤怒而感到厌烦,长此以往显然双方都会对恋情感到失望和不满。
当专注型依恋者与恐惧型依恋者发展亲密关系时,双方都有对亲密感的需求,但专注型的表达方式是直接的,他们的行为与想法比较统一,喜欢亲近伴侣并且对于伴侣的疏离感到不安。而恐惧型明明害怕失去却又对亲密相处感到不适,所以当他们发现与伴侣之间距离过近就会压抑自己对于亲密的需求而变得冷淡,一旦与伴侣的距离过远,他们又会担心害怕被抛弃。这就让专注型依恋伴侣感到恐惧型的伴侣非常难以捉摸,每当自己尝试靠近伴侣就会被推开,当失望想要离开时又会被对方以别扭而委婉的方式挽留,如此陷入分分合合的拉扯状态,而恐惧型伴侣也会深深感到自己无力满足专注型伴侣对自己的依赖,可想而知双方亲密关系质量都不会太好。
当情侣双方都是恐惧型依恋者时,两个人的内心都渴望亲近和依赖他人,却又对彼此表现出的这种依赖的需要而感到厌恶和惊慌。这样的两个人尽管能够互相理解,却没有办法对对方的困境给予帮扶,反而只会让彼此的关系一直在亲密和疏远之间挣扎徘徊,仿佛两只在冬夜中想要依偎着相互取暖的刺猬,一旦靠近就不断扎伤对方。因此,这样的组合的亲密关系质量通常不高。
综上所述,大学生情侣为了获得较高亲密关系质量,需要选择恰当的伴侣。首先,安全型恋人是最佳人选。其次,对于专注型个体来说,选择安全型或者专注型都比较合适;对于回避型个体,选择安全型或者回避型恋人比较恰当,而与专注型和恐惧型的恋人在一起亲密关系质量会很差;对于恐惧型来说,最理想的恋人是安全型,这种类型的个体与专注型、回避型和恐惧型的个体在一起,亲密关系质量都比较差。本研究关于大学生情侣依恋组合与亲密关系质量的结果可以为大学生选择适当的情侣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发现,关系归因在大学生情侣的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质量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即大学生情侣的成人依恋通过对生活中消极事件的归因,对情侣的亲密关系质量产生影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注]Rubenstein,J.L.,&Feldman,S.S.Conflict-resolutionbehaviorinadolescentboys:antecedentsandadaptationalcorrelates.JournalofResearchonAdolescence,1993,3(1),41-66.[注]Patrick,H.,C.R.Knee,eta.Theroleofneedfulfillmentinrelationshipfunctioningandwell-being:Aself-determinationtheoryperspectiv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7,92(3):434-457.
大学生情侣对生活中消极事件的归因在依恋焦虑和亲密关系质量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在成人依恋关系中表现焦虑的大学生情侣,主要是通过对消极事件的归因来影响其亲密关系质量的。成人依恋关系中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容易感到担忧和不安,当生活中与伴侣遇到一些矛盾、冲突和不顺利的事情等消极生活事件时,例如,伴侣没有给予自己所需要的支持,没有完成他/她应做的家务等,依恋焦虑水平高的伴侣通常会把伴侣的这些消极事件归因为伴侣内部自身的原因,认为是伴侣自私、懒惰,不够爱自己,并且还会进行普遍性归因,把这种归因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情景中,认为伴侣在其他情况下也是如此。根据理性情绪理论,消极的归因所产生的非理性认知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过激的行为举措,在亲密关系中主要表现为怨怼不满的情绪和无理的责备,在持久的相处中,这些都会逐渐消磨掉感情。因此,依恋焦虑的个体在面对冲突与矛盾时的消极归因使伴侣之间不能进行沟通和解决,从而产生对关系的挫败感,导致亲密关系质量降低。
本研究发现,归因在大学生情侣的依恋回避和亲密关系质量中也起到中介作用,同时依恋回避对亲密关系质量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对于成人依恋关系表现回避的情侣,当恋爱过程中遇到消极事件时,例如当情侣有些冷淡和疏远,回避水平高的情侣会进行消极归因,认为情侣不爱自己,并且认为在其他情况下也会这样;当情侣批评了自己的言论,回避水平高的情侣会认为这是恋人的个性原因,认为恋人不尊重自己,而且进行普遍性归因,认为恋人在任何情况下遇到任何事都不尊重自己,不爱自己。然而,本研究发现,归因在依恋回避和亲密关系质量中只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依恋回避对亲密关系质量具有显著负向直接效应,即在依恋关系中,大学生情侣在依恋关系中表现出的回避态度,例如对另一半表现出冷漠、疏远,遇到矛盾冲突时不主动和及时沟通解决,而是采取逃避和猜测的态度,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情侣之间亲密关系的质量。如果再把这些矛盾和冲突归因为伴侣个人内部的原因,并且泛化到其他情景中,那么,对于依恋回避的情侣的亲密关系质量就会产生更大的伤害和影响。
因此,大学生应当重视认知在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负性事件多采用外部的、非普遍的归因方式,而对于正性的事件多采用内部的、普遍的归因方式,这样,在与恋人的相处过程中,才能从更加善意的角度来理解伴侣的行为,避免冲突矛盾带来的不良影响,与恋人的恋情更加甜蜜和稳定。
HouJingSongLei
Keywords:Collegestudentlover;Adultattachment;Qualityofintimacyrelationship;At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C913.1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25
作者简介:侯静,女,河北秦皇岛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宋蕾,女,江苏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SKZZB201504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