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4日报道港媒称,一直以来,中国都面临着一个人口统计学问题,一个即将带来政治和社会担忧的问题——男女比例失调。中国人自古重男轻女,百姓都认为只有生儿子才脸上有光,加之现代化超声波设备的普及推广,2012年,中国新生儿男女比例已经达到了116:100,甚至高过了印度的111:100。这么算来,到2020年,中国的适婚男性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人。预计到2030年,将会有大约10%的20-40岁中国男性娶不到老婆。
香港《南华早报》2月3日报道称,性别比率失调已被认为是导致内地犯罪率攀升的部分原因。有警告说,这还会导致人们对政策的不满情绪日益膨胀,特别是这种比例失调是由多年来奉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直接导致而成。而中央政府执行的户口政策无疑将进一步激化这一矛盾。研究显示,农村妇女可将与城市男子结婚作为跳出农村的一步棋,其所生育的子女也能随父亲获得城市户口。这一政策无疑将令欠发达地区的适婚女性人群进一步缩水。
在全世界范围内,男性娶不到老婆经常被认为是威胁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近日公开宣称,英国的圣战分子就是一群性饥渴、沉溺于黄片的人。他的这一“乱喷”引发了不少怨言。而穆斯林慈善机构亨娜基金会的发言人则直言不讳的说:“战场上都是些男孩子舞刀弄枪,那里肯定永远充斥着男性荷尔蒙。”
然而,有些人类学家则站出来表示,这一陈词滥调不仅是错的,而且错的离谱。他们声称,“婚恋市场择偶模式”显示,娶媳妇的竞争越激烈,将来要担任一家之主和社会上打拼一族双重角色的男人们可能会变得更有责任心。
而这一观点在某些地区也不成立,比如美国,城市贫困男性中蹲监狱的比率比较高。这种情况就会带来意外结果,即会催生一群不忠诚、不负责的父亲,因为男人数量少,剩下没去蹲监狱的男子就紧俏起来,就算他们有不良嗜好,算不上好男人,也能轻松娶到老婆。
而中国内地又是不同的情形。有证据显示,娶媳妇竞争日益严峻的趋势已经迫使家长们努力提高男性责任感。数年前,就有经济学家指出,男女比例失调在内地居民高存款率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决定性角色。
报道称,随着性别失调日益严重,为了让儿子在结婚娶妻这件事上更具竞争力,家里有男孩的中国父母争相存钱。1990年-2007年间,中国居民储蓄率增加的一半都要归功于这一因素。(编译/文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2012年5月26日,一对参加“上海市第二届婚恋博览会”相亲活动的男女在交谈。新华社
【延伸阅读】英报:中国女人比男人辛苦大龄未婚压力更大
1985年,我收到了中国企业家代表团的邀请,使得我有机会可以去深圳看看。
当时我是一名图书出版商。我还很年轻,白皮肤红头发。所以,当我抵达深圳时,中国人倾向认为我可能不是从美国来的,而是完全来自另一个星球。
“他问我‘你值多少钱’是什么意思?”在我做东的一个商务晚宴上,我吃惊地询问充当我翻译的同事。
“就是‘值多少钱’的意思。”他对我说。
大家都喝多了,所以我想搞清那个提出问题的人是否清醒。
回答是:“他似乎很清醒。”
“你翻译得准确吗?”我问道,“他是不是在问购买我的公司要花多少钱?”
“不。他的意思是你作为一个女人值多少钱,”我的同事再次重申,“我们的客人在打听可以永远拥有你的价钱。”
我保持着自己仅剩的那点镇静指出,我不仅是个女人,还是一家美国图书出版公司的老板,“而且恰巧是今晚做东的人”。
我的同事说:“他认为,你的性别使你在职业道路上很难再往上走。”
的确如此,我的形象和我在中国的地位之间存在不可辩驳的差别。当时在中国,我就是一个可以购买的西方奢侈品。
我的同事问我:“你想让我跟他们说什么?”
我意识到自己应该终止这个话题。“首先谢谢他对我感兴趣。你告诉他,我受宠若惊。然后让他知道,我已名花有主了。”
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多年后,我才开始理解,中国的女人要想冲破男人主导的工作环境有多么艰难。甚至在结婚问题上,她们也面临巨大的政治、社会和父母的压力。
“剩女”是教育部公布的汉语新词之一。这个词指的是年龄超过27岁的城市职业女性。其中“剩”字的意思和“剩饭”的“剩”一样。
中国社会普遍认为女性在25岁之前就要“找到”另一半。如果在28岁前还没结婚,则面临“无论如何都要成功”的压力。到了31岁至34岁,还没结婚的女性会被称为“高级剩女”。如果到了35岁还不结婚,则会被尊称为“齐天大剩(圣)”。
北京35岁的李平(音)就是这样一位。我很喜欢她,她总是很得体,受过良好教育,工作也非常努力。她办了一系列杂志,赚了不少钱。李平是个精明的女商人,按西方的标准她已经很成功了。但在与她的交谈中,她告诉我,她妹妹在“重要的方面”更加成功。
“你为什么那么想?”我问道。
“我妹妹结婚了,而我没有。我给父母丢脸了。”
李平的话提及了最差的那种自我评判。我很难理解这一点。她的处境令我深感同情。曾几何时,我也像李平一样,是个“高级剩女”。然而,最终我结婚了。我在自己的国家遇到了我的白马王子。我将自己白白地送给了他。
5个北京大龄女孩拍没有新郎的集体婚纱照。图据网络
(2015-02-0209:54:01)
【延伸阅读】报告称中国农村人口减少速度快于规划男性结婚难加剧
新京报快讯(首席记者关庆丰)在未来几年中,中国农村人口极有可能以比新型城镇化规划更快的速度减少,到2020年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中所的比例将远低于规划的40%。
今日下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3/14:中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得出上述结论。项目负责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表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3年初启动了这项大型综合研究,历时两年组织完成了这份报告。
农村人口数减少速度快过规划
报告分析,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量13.40亿为起点,在目前“单独二孩”政策持续不变的情况下,2020年中国总人口预计为14.2亿人;如果2015年全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即每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2020年中国总人口预计为14.9亿人。
根据2014年3月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这意味着农村人口将会降低至40%。按照上述两种方案,2020年中国农村总人口将分别为5.7亿人和5.9亿人。
报告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6亿,其中农村人口为6.3亿,占总人口的46.3%。2008年至2013年期间,农村人口下降了7600万,每年减少大约1500万,如果按照这个速度,2014年至2020年,中国农村总人口将减少大约1亿人,届时中国农村总人口约为5.3亿人。
报告称,在未来几年中,中国农村总人口极有可能以比新型城镇化规划更快的速度减少,到2020年中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将远低于规划的40%。
新京报记者据报告预测的数字推算,2020年中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所占比例为35%至37%左右。
应对农村劳动力总量日益减少和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趋势,报告建议,今后应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农村人口区域布局优化和提升劳动力素质。
适龄农村女性流向城镇加剧农村男性结婚难困境
报告称,在城镇化政策助推农村人口减少的同时,基于人口因素的另外两个变化也加速着农村人口的减少:一是子女数量的减少,二是出生性别比失调。独生子女政策长期推行的一个结果,是农村家庭子女数量的迅速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日趋重视。这种意识变化,加之近些年农村家庭收入的提高,导致不少家庭出现因子女教育向城镇移民的情况。
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当子女进入初中或高中阶段学习后,农村家长随迁至城镇,租住在学校附近对子女生活进行照料的情况日趋增多。这种因子女教育移居城镇的行为正在加剧农村人口的减少。
报告介绍,由于男孩偏好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出生性别比自1980年代开始偏离正常范围,相较于城镇,农村地区的出生性别比失衡更为严重。这一情况导致的后果,是今天在农村地区处于适婚年龄的男性数量远远多于女性。
此外,随着人口流动的日趋增加,很多适婚年龄的农村女性从农村流向城镇,加剧了农村男性的结婚难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农村结婚的前提,是需要在附近的城镇地区购买房屋,而结婚后的农村青年也就自然移居到了城镇地区生活。因性别比失衡引发的结婚难,也成为助推农村人口减少的又一要因。
农民变市民总成本约8-14万亿元
今年7月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报告测算,目前一个农民工变成市民,即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和养老),社会救助及保障性住房的成本约在8—14万。这意味着需要总共投入8—14万亿元的资金。从总量上看数额巨大。
编辑:李雪莹
(2014-12-1719:30:00)
(原标题:港媒:婚恋市场男性过剩催生中国“好丈夫”)
为何“一号文件”会在三农问题上,如此不平常地提出反腐问题和法治问题。答案在于,套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反腐和法治也是生产力。
长久以来,在樱花树下切腹自杀的武士,都成为日本象征式的“审美符号”。在我看来,这不过这是文学家的浪漫看法。如今,日本在全面分析过自杀者的死亡原因后,发现其实源于一种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疾病——抑郁症。
多年之后,偶遇她的父亲,那父亲神色黯然,说女孩已经不在了。我大吃一惊,心中浮现出她充满青春活力的娇憨样子,不敢相信她已撒手人寰。她的死竟是如此出乎所有人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