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徐志摩的爱情看他的婚恋观诗人徐志摩充满了浪漫风流和悲剧色的婚恋生活,及其激情热烈的爱情诗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曾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多数论者认为,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热烈追求林徽因,追逐陆小曼并与之结婚,是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但是纵观其书信史料,事实与之截然相反。其数招非议的恋情正是其对爱情极不专一、见异思迁、没有常性及其个人极端主义的体现。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确实是父母包办的,这是其理直气壮地离婚的理由,也是后来众多研究者冠以其“反封建包办婚姻”美誉的重要证据。然而徐志摩和张幼仪真的是“无爱
2、之婚姻”吗后来与张幼仪离婚,真的有反封建意义事实并非如此,主要原因还在于徐志摩本性的见异思迁,喜新厌旧。1915年10月29日,徐、张于徐的家乡举行了盛大的新式婚礼。1918年张幼仪生下了长子阿欢(积锴),徐志摩不仅十分高兴,而且倾听家人述说张幼仪分娩时经受痛楚的情形,使他多年后写成了闻名的诗篇婴儿。同年,徐志摩赴美留学前,他特地恳请自己十一年前的老师张仲梧(树森)教张幼仪念书,以继续她中断的学业。如果他跟张幼仪之间真的无爱,他会如此在意关心吗如果说是出于反封建婚姻的话,为什么婚后六、七年间不反为什么张幼仪家居时不反偏偏当
3、张幼仪抵英一年之后却要反呢其实真正原因在于徐志摩本性的喜新厌旧和受到气质浪漫的林长民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作家拜伦、雪莱等人婚恋态度的影响,形成了“恋爱至上”的观念并在英伦碰到并爱上了较之张幼仪更具魅力、长得娇小玲珑、聪明伶俐、颇具文才的林徽音。1920年秋,徐志摩为追随罗素的足迹从美国来到英国,不久在陈西滢的介绍下与林长民及其十六岁的女儿林徽因相识,不久,便开始热烈地追求林徽因。有林徽因父亲林长民1920年12月1日致徐志摩的信为证: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
4、下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弟长民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可以看出,徐曾热烈地追求林,而林拒绝时可能用语失当,使徐产生误解,林父才特地写这封信做解释的。1920年冬,徐志摩将张幼仪接到了伦敦与之相聚并于一九二一年四月,在沙士顿的风月情怀中再度使张幼仪怀孕。而这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一直保持通信联系。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一书中对她的侄孙女张邦梅说:“几年以后,我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他们用理发店对街的杂货铺当他的地址
5、,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他们信里写的英文,目的就在预防我碰巧发现那些信件,不过我从没发现过就是了。”暂且不讨论林徽因的魅力与美貌,已为人夫的徐志摩,在妻儿不在身边时移情别的女人,在把妻子接到身边来了并又使之怀孕的情况下,却还在跟情人联系是明显的见异思迁闹婚外情,跟反封建又有何干系若真的是“无爱”之婚姻,为何在追求其情人的同时却又使张幼仪怀孕而徐志摩在五四反封建的特定背景下,天真地以为离婚(他所认为的无爱之婚姻)便是反封建,却忽略了西方思想有其特定的文化基础,忽略了
6、在西方也同样存在的道德伦理次序与。然而同样受西方思想比较深刻的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却比徐要理智得多。徐志摩的这一切很快被感情世界丰富的林长民察觉。为了冷却徐萌动的移情,不让爱女卷入感情的漩涡,林长民在事先没有向徐志摩透露丝毫口风的情况下,将林徽因突然从伦敦转学到北方的苏格兰。然而,未曾发现林长民举动的徐志摩却在自己的婚姻道路上开始思考“革命”的问题。一九二一年秋,当徐志摩将张幼仪送往德国留学时,林长民警觉到徐将会与张幼仪分手,并有可能向林徽因求婚。为此,林长民当机决定中止欧洲之旅,提前带女儿回国,以便断绝徐志摩的“后路”。一九二一年十月四
7、日,林长民匆匆携林徽因由英赴法,乘“波罗加”号船归国。回国后不久,林长民便赶紧与梁启超提起儿女之间的婚事,以造成婚约事实,日后又可借梁启超这块挡箭牌扼制徐志摩的痴情。徐志摩却对此并不知情,仍然在准备着自己的“婚姻革命”。徐志摩将已有身孕的张幼仪送往德国柏林“求学”,其实正如林觉民所预料的,是有意疏远,并随时准备离婚。果然,1922年3月,当张幼仪生下次子德生(彼得)才20多天,在德国柏林,由当时中国文化界有名的吴德生(经熊)和金龙孙(岳霖)两人作证,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并于同年10月回国,继续苦心追求林徽因,但其美梦终于破灭了
8、。林徽因与梁思成婚约已成事实,并且两人的感情正在升级之中。徐志摩如此背着妻子另寻新欢,又如此不念妻儿的痛苦而弃之不顾,缺乏为人夫、为人父的起码道德与责任感,纯属典型的喜新厌旧。1922年,身在国内的徐志摩新浙江报的副刊新朋友上发了一则离婚通告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徐志摩如此高调宣扬他与张幼仪的离婚,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宣扬他“反封建”,而是为了达到跟林徽音结婚目的而排除自身的“障碍”,并使之显得所谓合法化吧。至于徐志摩自己所标榜的什么“笑解烦恼结”“自由之偿还自由”“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之类,只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谈,是为自己招人
9、物议的缺德行为涂上一层油彩而已。回国之后的徐志摩对林徽因仍不死心,经常去找林徽因。梁思成的一纸告示“Loverswanttobealone”,即情人不愿受干扰,透露出了徐的不死心与梁的无奈。面对如此情形徐志摩,也只好怏怏而去。1924年,林徽因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从此,林徽因成为了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为了转移无处寄托的情感,于是,徐志摩从1924年4月始“转舵”追逐朋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王庚因被任命为哈尔滨警察局长,赴任前托徐志摩照看陆小曼。徐志摩却置朋友信义于不顾,背着王赓
10、跟陆小曼“闹恋爱”,诋毁王赓是一个“庸懦兼残忍的丈夫”,竭力鼓动陆小曼与之离婚,以安放自己无处安放的感情。在经过一番曲折后,徐志摩终于得以鼓动王庚与陆小曼离婚然而,这种有违人情的行为终究不是人们所鼓励的。自然,他们的父辈出于人之常情极力反对他们的行为。直至他们要求结婚时,徐父仍“约法”三章:(一)婚费自筹。(二)必须梁任公证婚。(三)结婚后必须南下与翁姑同居硖石。其用心还是希图阻止他们的结合。因为在徐申如看来,梁启超是不会答应作证婚人的。但后经胡适游说,梁启超还是勉强应允了。梁启超不得已作他们的证婚人时,曾在众多宾客面前声色俱厉地教训他们
11、“都是用情不专”“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不道德之极”。而且,梁启超出席证婚后次日写的给孩子们书中说:“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受庆(即王赓一一笔者注)夫人,与徐志摩恋爱上才和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之所以认为徐、陆“不道德之极”,是因为徐志摩与陆小曼先“恋爱上”,然后陆小曼才跟王赓闹离婚的。可见,梁启超也并非出于什么维护礼教去责备他们的,而是深恶他们的所谓“自由恋爱”,亦即恼怒他们有背于为人起码的道德规范才狠加教训一番的。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徐志摩以有妇之身,不
12、顾一切追求两个异性,造成自己与他人家庭解体。梁启超对此颇有微词,在婚礼上的那一段训斥的话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预见性的,应该说代表了当时社会多数人的看法,并非是什么维护封建婚姻制度,维护封建礼教。徐志摩先追林徽因,从英伦追到国内,在林与梁思成订婚之后,又追求有夫之妇的女人陆小曼,这哪里是在“挑战”、“叛逆”封建婚姻制度呢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的生活,也并不如他们结婚前所向往的幸福。陆小曼慵懒成性,花钱如水却又贪玩嗜赌,还吸食鸦片。二人之间经常争吵,以至于胡适曾劝他们出国深造,以免被这种奢华萎靡、浑浊不安的家庭环境所埋葬。而徐为了满足陆的奢侈生活,不得不乘坐免费的邮政小飞机在北京南京两地奔波。1931年11月19号,为了赶听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的报告,飞机失事,把一切都化在了云端的那团烈火中。事实证明,梁启超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道德品行及其人生观,可印证他的未来,甚至结局。尽管徐志摩离弃张幼仪时亮出过“反礼教”束缚的招牌,但其实是沉迷于对林徽因的幻想之中,为自己应尽而未尽的责任开脱;尽管徐志摩在追陆小曼时嘀咕过“狗屁的礼教,狗屁的家庭,狗屁的社会”,但究竟是夺人之美,更是有失为人的人格,与其说是在恨憎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