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入职后不久就发现工作并不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21届校招生,基于特质、能力和对自身发展的期望,循着对产品的热爱,我勇敢地选择了裸辞。
我相信「主动刹车是一种智慧,是对现实确定性的调整,是及时“止损”,更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重新选择,是挖掘“盈利”」。
这篇产品分析文档,最初的目标就是「挣面试机会」。为此准备了很多,请前辈们指正。
中国移动阅读行业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
根据Mob研究院的整理[2],2003-2010年为行业发展的萌芽期。移动互联开始普及,WAP协议快速发展,WAP手机可以通过标准协议接入互联网,移动阅读WAP端出现,其加载快和流量耗费少的特点为用户带来便利。
但在最开始,移动阅读WAP端主要走的是免费路线,存在盗版严重和变现能力弱等问题,在风口涌出的大量网站在后期面临倒闭危机。
2011年-2017年是行业的发展期。智能手机逐渐普及,3G、4G等网络技术不断进步,为移动阅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此时期,应用程序主要分成两个大类,一是内容类(如网文平台),二是工具类(如电子书阅读工具),用户体验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2018年开始,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行业步入繁荣期,大数据、智能化推荐成为关键词。内容垂直细分类型不断出现,内容价值迎来变现良机。
各大互联网巨头通过自有和投资两种方式布局移动阅读市场,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行业格局。
未来展望上,当前大力发展的5G技术或许能为移动阅读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
(1)政策维度
全民阅读政策倾斜鼓励:
自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7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基于这项政策倡导,2017年,国务院法制办办务会议评审并原则通过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实现了阅读立法;
202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关于开展2020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策划优选数字阅读项目,持续打造‘数字阅读之门’”,强调抓住移动通讯时代发展的新机遇,丰富线上优质资源,持续加强线上服务,推动全民阅读向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知识产权保护及盗版打击监管力度加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11月印发实施《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加大资源投入和支持力度,促进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2)经济维度
国内经济发展平稳,文化产业增加值提高,居民文化消费力增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首度突破100亿元,国内文娱市场恢复力加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不断提高[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长,文化消费力增强,综合构成了知识付费形式发展的基础。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保持增长,为移动阅读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逐年上涨,且有较好的未来发展趋势,智能手机成为了多数用户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移动支付的习惯也随之逐步养成。
一方面,作为移动阅读的载体,智能手机的持续发展和普及为行业发展奠定了设备基础;
另一方面,移动支付更加便捷,为移动阅读行业的商业变现提供了良好条件。
(3)社会维度
我国阅读生态蓬勃发展,移动阅读成为国民阅读主要方式:
(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4])
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及用户规模快速扩大,利好移动阅读变现: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2017年以来,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规模快速扩大,2020年达392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675亿元。
用户规模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超4.1亿人,预计2021年达到4.77亿人。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知识付费的内涵及形式更加多元,用户的付费习惯逐渐建立,利好移动阅读变现。
(4)技术维度
移动支付环境成熟,便于阅读付费:
5G、AI等技术发展,优化用户体验:
2020年是在行业发展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新冠肺炎疫情为物理世界按下了暂停键,但另一方面也为数字世界按下了加速键,文化产业的虚实结构发生重构。
5G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全链条革新,加速了阅读由数字化向数智化的转型。
移动阅读全流程都将受到5G技术发展和逐步落地的有利影响:
5G新基建的加快也推动了移动阅读领域的云服务、物联网的发展,云端图书馆、云书店等新模式出现,开启书店3.0时代。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优化,为提升移动阅读用户体验提供了更优解。
各大移动阅读平台重视和应用AI技术:在内容推荐场景中,倾向于借助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更智能化的内容分发,用户能够更准确地匹配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在听书场景中,通过AI技术实现模拟真人语音朗读,适配用户需求,为目标行为的完成提供多元选择。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2018-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平均增速超过15%,2022年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50亿元,稳步增长、增速放缓。
2018年以来,优质的内容积累使数字阅读行业的发展具备较好的基础,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参与;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整体规模为351.6亿,增长率达21.8。
中国数字阅读行业用户规模为4.94亿,同比增长5.56%。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较去年增长5.5%;
平均单次电子阅读时长为79.3分钟,有声阅读时长为62.8分钟。
随着数字阅读习惯的养成,我国越来越多用户愿意为高质量的电子阅读内容买单,付费意愿达86.3%,且有26.8%的用户每月平均花费超过100元。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已涌现出一定数量的头部作家和优秀的IP作品,也在不断探索商业价值。在IP改编发布上,有声小说和网络电视剧成为焦点,占比分别为33.9%和30.2%。2020年热度排名前十的电视剧中,阅读IP改编的作品占据六席。
移动阅读行业发展至今,得益于不断发展的技术对平台的持续赋能,平台发展更智能化,内容题材更多元化,用户体验更便捷化,分发推荐更个性化,产业图谱更清晰化,商业模式更多样化。
在万亿级规模的泛娱乐行业中,移动阅读仅为其中的一小块蛋糕。
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增速放缓,但仍有上升空间,对于已经躬身入局的各移动阅读平台来说,为了在后续竞争中占据优势生态位,在明确自身定位后寻找到新的增长路径变得越来越紧迫。
除此之外,由于用户年龄分布跨度大、城市等级分布广[8],价格敏感程度有差异,为了避免因消费观念不同导致的用户流失,移动阅读平台应该注重付费阅读和免费阅读两手抓,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对移动阅读平台而言,优质的作品刺激用户的付费行为,而后激发作者进一步提升创作质量,是一个良性的闭环;
免费阅读主要服务于用户的增长和留存,也间接地通过平台流量获得一些商业变现的可能性。
同时,优质IP的衍生创作开发也将会成为更重要的商业化发展方向。
最后,应该把握5G、AI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会,提升用户体验。
(1)定位分析
(2)用户分析[9]
性别比例:
年龄占比:
24-30岁的用户处在职业发展的前半段,对个人成长的重视和职场竞争的激烈催生了用户强烈的阅读需求,选择通过阅读来进行知识摄取、自我提升;
31-40岁的用户已在职场多年,可能需要通过阅读活跃思维,突破职业瓶颈,同时开始在家庭中扮演养育角色,为了学习新的社会角色,需要在书籍中获取新知识,属于发展社会化的一种。
消费能力:
城市分布:
这些城市的经济水平发达,用户的整体收入水平更高,消费能力更强,对应着价格敏感度较低,为优质内容付费的顾虑少。
同时,这些城市的竞争激烈、压力较大,用户有更强的自我提升需求。
女性略多,整体性别比较为平均;偏年轻化,40岁以下;
生活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有较强的自我提升需求;
近两年虽上架了大量网络小说及流量IP作品,但并非其大力推动的读物类别。
(1)功能结构图
(2)社交属性功能分析
读书排行榜:
该排行榜每周日晚24时清零结算,以7天为单位进行名次排序。
同时,用户还可使用“戳一戳”的功能对本周尚未开启阅读的好友进行提醒,是提升用户留存的有效手段。
后者实际上是一种人际网络的弱关系,但将其纳入读书排行榜则增强了其存在感,有助于陌生用户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推动弱关系向强关系的转化,也是社交的一种外在表现。
首页feed流好友在读:
为什么好友在读能够更好地回应用户在书籍选择上的需要?
因此,好友的阅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用户的需求和品味。
另一方面,这种基于社交关系链进行的内容分发让好友参与到书籍的推荐过程中,相比于算法的智能推荐,好友在读的书籍(书单)则有真实的阅读行为作为背书,用户很容易将自己对好友的信任投射到其选择的书籍(书单)上,这种推荐行为也往往更容易被用户所接纳和认同。
除此之外,这种推荐功能也有助于促进社交行为的发生。
朋友的想法:
“朋友的想法”是在“发现”tab下的二级入口。
该功能与首页feed流中的“好友在读”相辅相成:“好友在读”更侧重于展现好友阅读的书籍、阅读过程中的划线摘录,以及建立/收藏的书单;
“朋友的想法”则是具体的观点类内容展现,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量,支持更多互动行为,且用户完成这些行为的路径更短。
总体而言,“朋友的想法”是一个熟人UGC社区。
读书小队:
仔细分析这些积分获取的目标行为,可以发现:
读书小队的整体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用户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借力于社交关系确保了用户粘性。
为了获得更多奖励,队员们会相互提醒,推动以上行为的完成,也就达成了产品团队的设计目标。
书友:
“书友”功能目前有两个入口:
二是在书籍的阅读页面,点击上方工具栏中的人物图标,右上角的数字即为今日阅读次书的人数。
这个功能回应了产品定位,为用户营造了“阅读不孤独”的感受。
一是点击句子,可以看到浮层上的“划线速览”;
这种设计也将电子书相比于纸质书的优势发扬起来,用户可以在沉浸式的阅读场景中看到实时更新的内容,这种对他人笔记的共享,就像是阅读时的弹幕,能够帮助用户发散想法,拓宽思考广度,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回应了用户的好奇心,也能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巧妙地融入了社交元素。
小圈子:
一是开放式主题圈子,如“今天你读书了吗”圈子、“摄影爱好者”圈子、“产品经理”圈子,这类圈子的讨论内容不限于某一本具体书籍,话题开放度和自由度更强,可能是想借此汇聚相同爱好或行业的人,尝试做内容社区来提升日活;
二是以书为主题的圈子,基本上是全网自带IP及大流量的书籍,如《三体》、《赘婿》、《诡秘之主》,有很明显的导流意图,这些书籍也能带来高热度的讨论,目前圈子内的帖子和书籍内容的关联度较强,多为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阅读过后的感受。
目前所有小圈子都可直接加入,用户可在具体的小圈子页面或「小圈子」主页feed流浏览圈内用户发布的内容,但用户若想在开放式主题小圈子内发帖,则需要回答「发帖准入题」并且完全正确。
通过答题的方式来对用户进行筛选,有助于汇集真正关心该领域的用户,排除可能带来低质内容的用户,为UGC内容的质量和匹配度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证,提升用户对该社区的好感度。
在“产品经理”圈子上线初期,就有许多用户在圈子内发帖讨论答题准入的门槛机制设计,为圈子带来了一波热度。
目前,圈子的两个入口分别是:
用户发布帖子的入口有:
从发现tab进入小圈子首页,点击右上角+号,进入编辑页面,可以在底部选择想要发布的圈子。
但此处路径有些不够通畅,在于选择圈子的时候提供的是所有圈子的选项,但当用户选择自己未答题的圈子时,则会提示“需要通过圈子考试后才能发帖”,发帖行为到此就中断了,并不会直接跳转到答题页面,目标行为完成路径长,可能会降低用户的发帖意愿;
在具体的圈子页面下方点击“发个帖子”,此时若用户已经完成答题,则可直接编辑并发布内容;
若用户未完成答题,则会弹出“发帖准入题”的页面,提示用户先完成答题。
但官方未见明显的内容运营手段:
开放式主题圈子由官方团队运营;
目前仍有部分圈子仍在招募中。
各圈子内设置了精华板块,但该板块的帖子数量极少,每个圈子仅有十条左右。
不难看出,拥有帖子加精权限的圈主和官方团队都未在此发力,猜测官方也未有明确的引导。
产品设计团队还开发出了多种社交玩法,激励用户邀请更多新用户和已流失用户:
它们的发起规则简单清晰,对参与条件和奖励规定明确,用户容易理解,且参与门槛低,用户的参与意愿强。
(1)付费会员
对于喜爱严肃文学的用户,付费会员的吸引力会更强一些,“全场出版物免费”意味着提供了更全面的内容资源,其他权益则提升了阅读过程中的体验;
但经过体验,发现目前书城中位于排行榜前列的网络小说的付费部分,均免费向付费无限卡用户开放,不需额外付费,若官方能够对此进行进一步说明,或许会增加喜爱网络小说的用户付费意愿。
通过向会员提供增值服务来实现商业营收的方式是较为传统和简单的,但仍有探索多样化玩法的空间。
例如将付费无限卡会员权益与免费无限卡用户权益的差别加大,特别是在内容资源的提供程度上(仍需基于数据情况和用户反馈,进一步探索具体的边界),毕竟内容仍是移动阅读产品的核心。
(2)纸书出售
所以,尽管目前实体书店的经营普遍遇到困难,但用户对纸质书的需求并不就此消失,纸质书仍有市场。
同时,一站式服务提高了用户寻找资源的便捷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体验。
二是在书籍详情页,提供纸书购买方式,显示价格及折扣,但往往优惠力度较小,对用户的吸引力和其他电商平台相比并不具备优势。
同时,从电商的角度看,购买纸书的服务有些过于简单,具体体现在:
网易蜗牛读书致力于为热爱阅读的用户提供沉浸、简洁的电子阅读体验,并希望与用户一起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移动阅读社区,满足不同阅读层次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1)体验版本
(2)掌阅app
除了圈子内的专属话题外,掌阅app还在“发现”tab的卡片式信息流和出版书城中插入了「每日话题」的运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