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8日在深圳市宝安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区长王立德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宝安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工作
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感恩奋进、起而行之、真抓实干,胜利完成了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此外,审计、统计、计生、民族、宗教、外事、台港澳、侨务、民防、档案、机关事务、双拥共建、国防动员、青年、妇女儿童、科学普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均取得新的可喜成绩。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政府系统作风持续转变。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合规建设被最高检总结为“宝安模式”,中央依法治国办刊发简报全国推广。
各位代表、同志们!一组组亮丽数据、一项项丰硕成果,展现了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走过的极不平凡的辉煌历程。这些成绩是深圳“五个历史性跨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十个必须”宝贵经验的生动例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的宝安答卷。
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成绩,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方向奋勇前行的结果。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奋进之力。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政治要件闭环落实制度,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一切工作、指导一切实践,这是我们最大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根本所在。
二、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刚刚召开的区第七次党代会,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时代历史使命和宝安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特征,强调要抢抓时代机遇,引领湾区发展,以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为总抓手,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标杆城区。
当前,宝安发展迎来了一系列战略机遇和多重利好。一是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宝安发展必将插上“双区”腾飞的翅膀。二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发布,宝安1/5的范围划入前海,前海2/3的范围在宝安,宝安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主战场。三是宝安地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节点,拥有珠江口海域东部岸线的一半。西协发展战略、深中通道通车和前海“扩区”,构成了宝安身居湾区之心、挺立湾区之巅、引领湾区之先的“时”与“势”。四是坐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海陆空“六位一体”的交通网络、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优势无可比拟,前景无限广阔。五是宝安占全市1/5的土地、1/4的人口、1/5工业总产值,拥有土地、人口、制造业三大硬核支撑,得天时地利人和,必将创造高质量发展的奇迹!必将挺立湾区潮头!
未来五年全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双改”示范效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严格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和“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布局,对标对表市委“1+10+10”工作安排和“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部署,以及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和区委工作部署,狠抓工作落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奋力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标杆城区,为“双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以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为总抓手,引领全区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实现由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制造大区向智造强区、出口大区向开放强区、人口大区向人才强区、民生大区向服务强区“五大跨越”,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城。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更加稳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核心芯片、核心零部件及装备、核心终端产品、核心数字技术“四核”联动,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竞争优势,未来产业蓬勃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湾区职训中心赋能明显,“宝安智造”成为全球品牌。科技创新更具竞争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基础设施和重大平台显著完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
——打造国际化湾区滨海城。“一轴四廊五核多节点”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向湾格局全面优化,向海空间进一步打开,以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服务等为重点的海洋产业蓬勃发展。“放管服”、营商环境、土地使用、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前海“扩区”政策效应充分显现,与香港、澳门联系合作更加紧密,中德(欧)合作持续深入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机场东高铁综合枢纽、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充分彰显,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更加完善,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度协同,宝安成为链接内外循环的重要节点。
——打造高品质民生幸福城。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可持续,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进展,学校均衡布局,医疗机构合理分布,公共住房供给更加充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万元GDP水耗下降超过18%,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常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2%。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更加鲜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精彩。
区第七次党代会给我们描绘了未来发展美好蓝图,作为区政府,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把目标任务变成施工图、任务书、项目清单,一个声音、一致步调、一张清单、一抓到底。
(一)全面落实前海合作区深化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在服务前海、服务港澳过程中推动宝安新一轮发展
前海合作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一手缔造的改革开放典范。前海“扩区”将宝安82.75平方公里纳入实施范围,赋予宝安深度参与前海开发建设的光荣使命,是宝安之幸、发展之机、群众之福。
举全区之力落实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始终牢记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的战略意图,坚决扛起行政区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历史责任,以倾其所有、尽其所能、聚其所力的大格局,推动前海“扩区”落地见效。
坚决落实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的新型管理体制。按照省、市“统、分、优、放、协”总体要求,按照权责清单,既全力支持前海管理局履行职能,又以更高标准,切实履行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综合执法等应尽职责,做好事务性、基础性工作,甘当“服务员”,让前海轻装前行,专注干大事、要事。
全面融入前海“扩区”战略。加强宝安发展规划和前海总体规划的衔接,推动空间一体规划、民生一体保障、资源一体使用,推动改革创新经验在宝安全域复制推广,融成共同体,打造共荣体,实现“1+1>2”的效果。
共同推进重点片区开发建设。以宝安中心区、机场片区、深中通道门户区、会展新城、海洋新城等为重点,与前海共商共建,对标国际一流、统筹地上地下、突出水城共融,共同打造具有国际风范的城市新中心。
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宝安中心区总部聚集区、“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会展中心、海洋新城、冰雪文旅城、海上田园,联手前海探索与港澳合作,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临空经济、会展经济、海洋经济、文旅经济。
推进港澳和国际经贸合作。联动前海开展“20-30”全球招商计划,在会展东片区谋划建设2.88平方公里的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积极参与“前海全球贸易商计划”,借势前海加快“宝商出海”、与港澳企业“拼船出海”,拓展“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
(二)实施“万千百十”计划,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
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区之本,牢牢守住深圳工业“基本盘”。
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万亿元,年度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国高企业7000家以上),“四上”企业力争达到1万家,上市企业市值突破2万亿元。全力实施“13+2”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发展计划,建立“五个一”工作体系,推行“一群一策”产业链链长制,优化集群布局,做好空间保障,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更大优势。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计划,坚持用最好的资源、最大的诚意、最完备的配套服务引进企业,加快推动第三代半导体IDM项目、华润微电子集成电路、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分销结算中心、顺丰智慧物流科技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争早日投产达产。
千:推动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2个集群产值向2000亿级跃升,宽带网络通信、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工业母机3个集群产值向1000亿级迈进。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世界500强和中国百强企业、头部企业在宝安设立总部,打造千亿级总部企业3家以上。规划建设燕罗、立新湖—新桥东、前海(会展东)、石岩等4个市级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片区,引导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打造“千亿街道”(工业产值)4个以上。以现代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力争年度营利性服务业营收超过2000亿元,物流业营收超过3000亿元。
百:做强工业百强企业,推动工业百强产值达到规上工业总产值50%以上,产值过百亿企业达到15家左右,力争市工业百强企业中我区占1/3左右。加快推进大族激光智能制造、欣旺达锂离子电池智能制造、礼鼎集成电路先进封装、立讯高端精密智能模组、三诺智慧声谷等产业基地建设,打造500亿级制造业链主企业5个以上。支持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锻造“独门绝技”,打造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力争上市企业数量超过100家,扩大资本市场“宝安板块”的影响力。
十: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国字号、省字号高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力争总数达10个以上。每年推动10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集研发、孵化、加速和高端制造为一体的10大创新载体。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每年引进战略科技人才10名左右。力争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家。
(三)对标国际一流,建设大美宝安
按照湾区“CBD”标准,突出山、海、城有机融合,把自然美、建筑美和人文美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城区。
以世界眼光抓好城市规划。高水平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落实“三区三线”刚性约束,完善“一轴四廊五核多节点”城市功能结构。优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完成老旧片区更新改造7.5平方公里、土地整备10平方公里,积极推进各类历史遗留建筑处置,加快盘活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优化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严格管理饮用水源保护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进废弃石场和海岸带生态修复。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绿色发展。优化“六位一体”交通建设规划,整体提升宝安交通的层级、量级、能级,构建连通湾区、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面向世界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宝安进入交通“主轴时代”。
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管理。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按照标准化、机制化、现代化要求管理城市,重塑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破解条块分割问题,打造素质高、执行力强的综合执法队伍。建立健全环卫标准体系,强化环卫公司履约监管,实施全面严格的绩效考核,提升市容环境质量和水平。开展“无废城区”建设行动,建成可溯源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全流程系统,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0%以上。
以铁的手腕抓好生态保护。开展“六水”共治行动,完成铁石水库水源水质保障工程,新建3座自来水厂,加强防洪排涝和防潮海堤建设,完成3座污水厂扩建工程,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四类水以上,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到地表二类水以上。开展“宝安蓝”行动,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严控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PM2.5年均控制在24微克/立方米以下。开展宁静生活行动,整治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施工噪声,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75%以上。开展土壤安全利用行动,并联推进用地修复、规划、开发,提高受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率。开展绿色低碳行动,加快清退散乱污危企业,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
(四)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加强公民文明道德教育。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好、挖掘宝安红色资源,创作一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扎实推动文明创建走深走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开展公民道德和安全、法治、交通、健康、美学等教育,筑牢城市文明之基。
深入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加快新三馆、工人文化宫、湾区书城、滨海廊桥和街道文体中心等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百千万”工程、文艺创作“双百工程”,建立100个基层文化聚落,不断丰富城市文化“菜单”。推动各类文体设施开放共享,建设智慧文体、智慧停车平台,实现一键查找、场地预约、活动报名、停车引导等功能。
创建体育消费试点城区。打造体育特色街区,创新公共文体场馆运营机制,实施全民健身“235工程”,建成篮球、足球场各100个,年均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7000场以上。办好世界田联钻石联赛深圳站、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宝安国际马拉松等高端赛事,力争国家队训练基地落户宝安。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依托宝贵历史遗存,打造沙井金蚝、新桥影视、福永凤凰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建立博物馆总分馆制,将碧海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成博物馆集群,博物馆总数达到30座。大力实施“文化+”战略,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湾区影视产业高地。
(五)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打造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样板城区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走出一条特大型城区治理路子。充分发挥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3支力量的作用,强化社区工作站服务平台功能,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调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服务辖区居民、服务社区治理、服务产业发展积极性。引导更多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让社会更加生机勃勃、井然有序。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宝安。加快推进公安第三代指挥中心建设,严打各类违法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重拳打击电诈、黄赌毒、盗窃、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政法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分期分批改造基层公安派出所,完成区检察院大楼后续工程,推动区法院庭审大楼、福永法庭和石岩法庭建设,全力推进区交警大队新营房和基层营房建设,提高公共安全和法治保障能力。推动10个街道全面依法治街委员会实体化运作,深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服务四级体系,持续推进“八五”普法。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完善、不断创新“十万义警”“三调联动”、情感家事纠纷智慧联调、信用体系建设等经验做法,巩固提升社会治理“宝安经验”,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迭代升级“块数据”智能底板、“1+3+4”智治平台,进一步加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试点样板城区。
提升城区安全韧性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8大行业33类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智慧化监管,构建一库、一网、一图、一键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完成全区各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评估,动态更新风险点位电子地图,精细化落实红橙点位风险管控措施,提升安全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强消防队站建设,建设区级消防数据库及社会火灾防控预警中心。打造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信息化食品追溯体系,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的全链条全过程监管。
(六)聚焦“民生七优”目标,打造高品质民生幸福城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拿出更多实招硬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超常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新增学前学位2.96万座,其中2021年5100座、2022年2500座、2023年6500座、2024年6200座、2025年9300座,公办园和民办普惠园在园儿童占比达到85%。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新改扩建学校64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8.7万座,其中2021年2.31万座、2022年2.92万座、2023年3.49万座、2024年4.55万座、2025年5.43万座。高起点开办5所区属高中,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50%。规划凤凰岭应用科教城,建成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推动中职教育高端发展,争创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高标准推进健康宝安建设。加快推进区级公立医院新改扩建,新增病床3500张。区人民医院二期工程挂图作战、倒排工期,2024年底两栋主塔楼建成投入使用,2025年底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儿童医院2024年建成,中心医院二期、空海救援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2025年建成。推动深圳国际会展城综合医院、沙井壆岗综合医院开工建设,推动4个新设街道规划建设高水平医院。争取“三甲”医院达5家,打造妇幼保健工作全国标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城区、国际一流海陆空立体化医疗急救网络。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控、救、养相结合,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强化机场、港口、隔离酒店、会展中心等重点场所管控,坚决守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严密防线。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多层次优化民生需求供给。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健全可持续、可负担的住房供应体系,筹集公共住房8万套以上,其中2021年1.1万套、2022年1.5万套、2023年1.7万套、2024年1.8万套、2025年1.9万套。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进湾区社保服务通,每年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现役军人随军家属等重点群体,提供优质就业岗位5万个。实现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和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覆盖率达100%,春晖苑投入使用,养老床位达到4500张。
全方位强化民生兜底保障。严格落实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做实优抚优待和“双拥”工作,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开展残疾儿童精准康复服务,建设无障碍城区。探索分层托育模式,建设妇女儿童友好城区。抓好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试点。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让有需要的人及时得到帮助。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与龙川及都安、大化、环江在产业、民生、劳务、消费等领域合作,让受援地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七)高水平建设宝安数字未来城,打造数字化样板城区
科学树立智慧城市理念,高质量编制宝安数字未来城总体规划和建设导则,将智慧智能作为城市的基础和标配,与城区、片区、园区、项目一体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筑牢数字化城市底座。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千兆光网+千兆5G”通讯网络。2023年建成全市各区面积最大、存储能力最强的新一代数据中心,2024年完成智慧城市云平台扩容,2025年建成多功能智能杆8000根以上。
打造数字化智能中枢。建立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中枢,2022年全面升级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管控指挥体系,打造宝安自进化智能体。2023年完成综合管网可视化管理系统,2024年完成重点园区、重要公共建筑等BIM建模,完成全时空新型三维地理信息CIM平台建设,构建数字孪生宝安。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落实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平台,打造中国机床装备深度融合创新中心、腾讯云工业互联网总部基地,创建“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30家,企业上工业互联网平台突破5000家,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让工业插上互联网“翅膀”。
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联手腾讯等行业顶尖企业,以政务数据治理、首席数据官等国家、省级试点为契机,探索城市服务、城市治理和城市决策等领域场景应用。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构筑数字生活新图景。建立国内一流的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优质教育教学数据资源,实现在线诊疗、AI诊疗等智能健康应用,建成“车路城”协同智慧交通体系,探索海陆空无人体系试点,让群众生活更便捷更美好。
三、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壮大成长的生命之氧。要实现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必须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让土壤更肥沃,让氧气更充足,让每一粒种子在宝安这块宝地上,成长为参天大树,组成一片茂密森林。
(一)打造国际一流的生产环境,让好企业“有好空间可落、有好土地可用”
大力开展“百平方公里级连片改造行动”。每年选派百名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百日攻坚”等行动,加速盘活成片土地,实现土地等项目、空间等企业。
重点实施四大片区空间拓展计划。加快推进燕罗整街统筹,新增集中连片的高质量产业用地约5平方公里、现代化产业空间约1200万平方米,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全国示范的国际智能制造生态城。加快新桥东芯桥智城建设,连片更新改造旧工业区1.52平方公里,释放402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加快推进石岩科创城建设,力争2022年铁石水库水源水质保障工程完工,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释放产业用地4平方公里以上。加快福海、福永会展东片区7.6平方公里连片旧工业区整体综合提升,腾笼换鸟、美巢引凤,打造旧工业区整治样板。
开展国有企业、社区股份公司为拓展优质空间作贡献活动。鼓励引导区属国有企业和社区股份公司建设100万平方米高标准产业保障房,其中今年区属国企供应不低于20万平方米。出台国资集资产业空间招引优质企业考核、奖补政策措施,实施“双80%准入、无规上清零、单位产值达标”行动。激励、支持社区股份公司清理整治老旧园区,开辟绿色通道支持各类工业园区业主与区内上市公司等优质企业合作开展“工改工”。
滚动实施“产业空间保障计划”。通过重点产业项目土地供应、带产业项目城市更新、自有产业空间提容、国有或集体物业长租等方式,千方百计尽力解决在宝安长期发展、贡献突出的区工业百强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空间需求,实现土地供应、空间租售、租期租金稳定可预期,让扎根宝安的企业安营生产、专心发展、成就梦想。
(二)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活生态环境,让“推窗见绿、四季见花、处处是景”与创新创业者相伴相随
构建穿山达海的城市慢道。大力建设居住小区、工业园区与山、海、河、湖、公园间慢行连接系统,建成255公里碧道,让碧道、散步道、跑步道、自行车道、过河汀步等织密成网。沿海岸线规划建设50公里滨海观光休闲带,比肩深圳湾。
营造优美舒适环境。构建“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体系,到2025年,新建和提升改造城市公园、社区公园35座,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9%。实施工业园区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加快完善园区及周边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园区公共饭堂和文体设施,让年轻人生产生活两全其美。
持续提升城中村品质。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督促物业管理公司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建筑立面整治和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成优饮水、管道燃气改造等工程,让群众住得舒心、吃得放心、行得安心。
(三)打造国际一流的要素市场配置环境,让企业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利用“金融超市”和国有产业资本运营平台,积极搭建企业与银行、租赁、担保、风投、基金等机构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链条、一站式金融服务,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针对新兴行业、重点行业,按照“一业一策”的思路,精准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工具包”,支持企业上市,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资扩产,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与市属国企联合成立国有人力资源公司,让辖区企业享受普惠、合规、可信任的人才和劳务服务。联合香港打造湾区职训中心,培育培训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优化人才子女入学、就医、人才房申请等绿色通道,建立青年公园,开展青年婚恋服务,推动国际学校建设,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或产业联盟建立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实验、检测机构和中试、验证平台。
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充分利用“一站式”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培育和保护服务。
(四)打造国际一流的法治环境,为市场公平秩序护航,为企业家厚植发展土壤
依法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在招投标、政府采购、资金安排、土地供应、项目申报等方面实行无差别待遇,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有效规范涉企监管执法。完善涉企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实行“一张表”“一次性”告知检查内容、反馈检查结果,坚持杜绝多头检查、反复检查。落实文明执法、柔性执法,建立从轻、减轻、不予处罚清单。
推进企业合规体系建设。深化企业合规全国改革试点,构建刑事合规、行政合规、信用合规、行业合规全链条的合规体系,探索建立企业合规认证地方标准,落实分类监管措施,打造企业合规示范区。
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社会氛围。建设工匠公园,持续开展“宝安工匠”评选,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五)打造国际一流的政府服务环境,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让惠企政策像快递一样精准直达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办事流程,开展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推广不见面审批、无感申办,打造办事最简、审批最快、监管最实、服务最优的政务服务体系。
实施政务服务入园行动。在工业园区设立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分厅,让企业和员工办事更方便。推进立体停车场、公益停车场建设,建立智慧停车大数据平台,缓解上班族停车难。
做强区、街道两级企业服务中心。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专班服务机制和中小企业贴心服务机制,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每年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代表开展服务质量效率评议。
同志们,宝安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宝安人拼搏奋斗干出来的。在新的起点上,宝安要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标杆城区,唯有干字当头。我们要俯下身子为民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牢牢扭住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一个一心为民、一身正气的人。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始终保持归零心态、冲刺姿态、赶考状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按下快进键,一天当作两天用、两步并作一步走,跑出宝安加速度。我们要踏石留印埋头干!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沉到一线、“身入”基层、“心到”基层,认定就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干出精气神,干出新业绩。我们要攻坚克难大胆干!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一往无前,风雨无阻。我们要勇当标兵比拼干!先行示范、打造标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必须奋勇争先、一马当先,把赶超作为常态,在更多领域创造一流、成为一流。
各位代表、同志们,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宝安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