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著,钦文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将传主放在了那个“哲学的狂野年代”的背景之中,在叙述叔本华平淡而不平凡的一生的同时,也将其哲学与其他的前辈或同时代哲学家——如康德、费希特、谢林、浪漫派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思想放在一起考量。叔本华作为历史理性的怀疑者、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与乐观向上、高歌猛进的“狂野年代”格格不入,因而注定了默默无闻、知音难觅。
[英]罗伯特·鲍德温、理查德·金西著,杨小虎、杨媚译,凹阅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美]弗朗斯·德瓦尔著,赵芊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通过长期观察美国阿纳姆动物园黑猩猩群落,从他们的行为举止中读出了马基雅维利的狡诈权谋,并领悟德瓦尔耐人寻味的结论:政治的起源比人类更古老。本书的发现不仅震撼了动物学界,也深受政治家、企业管理者、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欢迎,使它成为一本风靡西方教育界、商界、政界40年的人文读本。它以一种另类的方式,通过我们的近亲黑猩猩,洞悉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行为。它详尽叙述了黑猩猩群体之中围绕着权力和性行为所展开的竞争和联盟,得出了这种行为不是出于本能,而是智慧的惊人结论。
[荷]米尼克·希珀著,王晚名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指出,神话故事是人类社会运转的基石,只要人们相信属于他们的故事,故事所描绘的秩序就能够延续下去。为何雄性智人得以掌握主导地位,普遍发展而逐渐壮大?尤瓦尔没能给出解释,而作者利用其在神话研究与跨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对此进行了精彩的回答。书中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如何在这个历史中被权力所使用,又被无情抛弃。
[德]阿多诺著,彭淮栋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阿多诺除了是哲学家,也是音乐理论家,自幼弹奏并熟悉贝多芬作品。本书收录了阿多诺重要的、发人深省的贝多芬札记,构成了一本从哲学、社会学、美学、音乐学、文学等角度观照贝多芬之作。阿多诺开创性地从黑格尔哲学角度谈论音乐学元理论问题,并奠定了后世晚期风格的理论基点。晚期贝多芬被定位为“音乐中的黑格尔”:他最早感受到启蒙现代性的理性危机与异化,最终被迫重构传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调性理论。驱除启蒙主义神话的迷雾,从现代性危机中解救音乐,构成了阿多诺解读贝多芬晚期作品的“调性”。
[美]汉密尔顿·达尔比·佩里著,汪伟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美]西奥多·鲍维主编,曲康维译,上海书画出版社
自本杰明·罗兰的《东西方的艺术》于1954年出版之后,东西方艺术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便成为艺术史与文化史研究领域中一个长盛不衰的命题。本文集是20世纪中期北美学界对这一重要命题的一次尝试性回答。全书由9篇专文组成,撰写人均为彼时美国艺术史、考古学和博物馆领域中的代表性学者,配合300余张图版,为读者再现了东西方在文化与美学观念上的交流与互动。
[美]克里斯蒂娜·汤普森著,李立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艾伦·索卡尔、[比]让·布里克蒙著,蔡佩君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英]朱利安·杰克逊著,魏本超译,广东人民出版社
[英]艾伦·麦克法兰著,荀晓雅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面对文明的共通与不同,我们该如何相互欣赏、如何求同存异,又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代表作,作者以客观的态度,探讨了导致中国、日本、欧洲和英语文化圈形成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也给出了“我们具有多重身份,各个身份以金字塔式结构逐一构建起来,范围逐渐扩大但不会相互冲突”“我们被某个层面上的差异所区分,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被统一”的回答。
[英]班国瑞、刘宏著,贾俊英译,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是一部深入研究“侨批”和“侨批”贸易的起源、结构、特点与运作的经济类著作,作者讲述了这种制度化的机制和跨国家的政策是如何帮助那些背井离乡、四海为家的家庭生存、发展的。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美]戴维·斯塔克著,蔡亮、王玲玲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不谐之音”是组织中结构的一种失衡状态,这种状态将导致价值的变化。组织创新是重组:世界的变化都不能简单理解为从一种价值标准过渡到另一种价值标准,而应该被视为以不同价值标准相互交织的形式进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价值标准的摩擦能够促进组织和我们自身的反思,使我们更有能力应对这充满变化与不确定性的世界。
[英]威廉·席特维尔著,吴慈瑛译,广东人民出版社|创美工厂&万物小史
[美]安·玛丽·金博尔著,尹俊波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全球化贸易带来的便捷和丰富的背后,有着普通公众无法周知的各种感染风险。本书以专业的学科视角,审视病原体微观世界,探查疾病原因,揭示全球贸易对疾病大流行的影响。其内容有微观卫生学知识,也有宏观公共管理学的关怀。作者以学者的独立身份和对预防疾病的信念,对全球疾病预防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呼唤国家之间、学科之间加强沟通合作、消除隔阂,共同构建全球性预防框架。
[以]本-艾米·沙尔夫斯坦著,韵竹译,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沙尔夫斯坦认为,如果把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具体的政治生活相分离,政治学和伦理学理论不仅会失去对于人类事务的适用性,其理论本身与现实政治的关联度也会遭人质疑;同时,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达政治目的而摒弃道德顾虑的非道德性,则必然会赋予政治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以正当性。本书探讨的是,政治为何且如何是非道德的。作者从比较文化的视角,考察了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欧洲,以及部落文明中非道德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揭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非道德政治在世界历史上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着重回答:人们为什么会接受违背“真实”“公正”诸原则的政治行为?历史上主流的哲学思想,是否对马基雅维利主义持一贯的批判态度?在政治生活中采用欺诈手段,是否确实有助于政客们追求最大利益?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盛行,是否意味着未来更加美好的政治生活是不可能的?
[美]戴安娜·克兰著,熊亦冉译,译林出版社
[美]诺姆·乔姆斯基著,余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我思C·git·
作为现代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当代著名哲学家乔姆斯基在本书中从语言学的研究角度,探索人类究竟是怎样的造物。全书由四个问题构成:语言是什么?我们能理解什么?人类的共同福祉是什么?大自然的奥秘究竟是怎样的?在解析这四个主题的过程中,作者旁征博引地融入了科学史上众多重要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和近现代哲学家的思想,以及C.I.刘易斯、费耶阿本德、内格尔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通过阐述五十年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乔姆斯基勾勒出他本人对语言起源、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之生物学基础等问题的观点。
[美]田民著,何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海内外研究梅兰芳在20世纪国际舞台上影响的第一部专著。作者聚焦于梅兰芳的访日、访美和访苏,在20世纪跨国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和戏剧大背景下,考察了梅兰芳和中国戏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与定位。本书仔细探讨了布莱希特、梅耶荷德、爱森斯坦、塔伊洛夫、巴尔巴等重要人物对于梅兰芳的艺术和中国戏剧的互文化解释和挪用,同时也更深入地阐释了20世纪国际戏剧的互文化形成与建构。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国内对于梅兰芳出访的支持与反对声音,以及梅兰芳的访问演出对于中国人理解和界定其艺术所产生的跨文化影响。
段晴、范晶晶等译,中西书局
《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属于“汉译巴利三藏”丛书,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段晴教授主持翻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萨尔吉副教授、范晶晶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灿副教授、周利群副教授、李颖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张雪杉博士等参与翻译,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协助证义。《经藏·中部》为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经典之一种,包含一百五十二篇中篇经典,涵盖了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教义对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宣说的一切基本理论,均体现于《中部》。作为研究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材料,《中部》的此次翻译是中国学者首次将巴利三藏《中部》完整译为现代汉语,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法]雅克·德里达著,王钦译,西北大学出版社
本书呈现德里达从人与动物之差异、性别差异、政治与非政治差异的维度,对从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到海德格尔、拉康、德勒兹、阿甘本等思想家开展的开创性阅读;通过动摇人和动物之间的边界,试图解构在人的政治事务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主权”概念所预设的至高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通过思索主权的分割和分配模式来探索另一种政治、探索人民主权的形象、探索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美]欧文·费雪著,曹乾译,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觉得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资涨了还是不够用?这说明你出现了货币幻觉。货币幻觉是人的一种心理错觉,即决策时只看到货币的名义价值,而忽视了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费雪列举了大量存在货币幻觉的生动例子,并认为这种错觉源于货币单位的不稳定——即货币购买力的波动。他继而分析波动的原因和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危害,分别站在个人、银行和政府的角度提出补救办法。比如用指数衡量货币购买力,并根据指数调整工资等;或直接用指数创造商品本位,取代当时的金本位。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顾晓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霍布斯鲍姆的晚年作品集。这些论文和讲演写于2000—2006年,针对世界各地的不同受众,试图阐述和解释当今世界或其中大部分地区所处的情势。本书的论述集中于五个领域:战争与和平在21世纪的发展,诸世界帝国的过去与未来,民族主义的性质与其不断变化的语境,自由主义民主的前景,以及政治暴力和恐怖主义的难题。
在社会与政治、国家与国际构造板块的巨大变化之下,我们将如何生活在这个危险、失衡的世界中?——从霍布斯鲍姆基于特定时代提出的问题和我们时代实际发生的答案的交错之中,我们或能收获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