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热潮出现,出行、外卖、旅游等服务都经历了互联网化改造,心理健康领域是否也会像这些领域一样,借助资本的力量撬动行业爆发式发展?比如,是否可以通过免费、补贴、优惠等形式教育市场,吸引更多用户获取心理咨询服务。这个观点的关键在于,心理咨询是否成为用户的真实需求,因为真实的需求不是资本烧出来的,如果这么说的话,为什么出行、外卖等互联网就能用资本教育出来呢?
首先,心理咨询与出行外卖这类产品在用户需求上存在巨大差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说,生存和安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如果这类需求无法满足,人类无法生存和延续下去。因此,出行、外卖这类需求不仅刚需,而且高频,是每个人生活确实需要满足的。相比心理咨询,一般处于爱与归属等较高的精神需求,虽然说人人都需要,但不是人人一定要会选择心理咨询,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心理咨询并不是刚需。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是,这里的心理咨询需求是从总体上说的,如果从用户咨询问题的需求出发,也存在刚需的心理咨询。比如,抑郁、失眠、婚恋问题,这类问题是用户最常见,且最痛的问题,是有强烈心理咨询需求的。
其次,心理咨询还处于市场初级阶段,而出行外卖类产品属于成熟市场阶段。我们先抛开互联网属性谈它们的差异。衡量一个市场是否成熟,从业者全职与兼职所占比例,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从2002年我国实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至今,已认证超过一百万咨询师,但全职且能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咨询师不超过5%,也就意味着取得证书的绝大部分咨询师都无法通过心理咨询服务生存下去。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咨询行业处于市场初级阶段。而出行外卖类产品的市场成熟度以及非常高,而且处于充分市场竞争状态。而进入互联网时代,资本烧钱并不是教育市场,而是教育用户用更高效的方式获取更优质的服务。
此外,心理咨询服务与出行外卖产品最大的不同是,它对从业者有严苛的职业道德和咨询伦理要求。每位心理咨询师都必须遵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工作伦理守则》,如果咨询师为了推广业务,使用各种推销手段,比如:买一送一。这些行为是不符合心理咨询设置要求的。因此,即使是想通过免费、补贴、优惠等方式教育市场,也需要遵从咨询设置。
心理咨询是人对人的服务,咨询师是最核心的服务主体,与其它行业从业者比,心理咨询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能否对咨客产生咨询效果,体现出专业价值,最关键的是咨询师本身的内在特质和修养。因此,咨询师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以及行业发展速度。壹心理《2016年心理咨询师生存现状报告》
如何推动行业建立咨询师准入标准以及服务规范?国内部分资深的心理机构以及像壹心理、简单心理这样的互联网平台也逐渐探索自己的咨询师准入标准。总体上说,这些机构和平台对咨询师的准入标准主要包括咨询师的个案时长,个人体验时长,接受督导时长,甚至还需要经过严格的面试,通过筛选符合标准后,才能在这些机构和平台提供服务。这种准入标准虽然需要耗费巨大人力成本,但保证这些咨询师能够提供专业的服务。
这得从2017年1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22个国家部委联合发文,支持心理健康行业发展说起。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制定的宏观指导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