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部战区陆军某部政治教育笔记本的新闻调查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濮照通讯员周盼
该部利用“四网合一”课室组织政治教育。彭希摄
对于一个成功的木匠而言,要想做出一件精美的物件,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一把精准的标尺。标尺,代表的是对事物进行评判的标准。在价值观日趋多元的今天,一把好的标尺对于评判一件事物的好坏至关重要。
政治教育笔记本曾经面临的尴尬
现象之一:“课可以不上,但笔记一定要记。”
现象之二:“只要笔记记好了,对付检查就成功了一大半。”
现象之三:“笔记内容都有统一模板,不能随意写。”
现象之四:“字写得不好还不行,必须得工工整整的。”
现象之五:“人在不在连队不要紧,笔记肯定是要有的。”
用好政治教育笔记本这个载体
提起政治教育笔记的作用时,战士李伟曾在局域网发帖:“教育笔记当然有用啦,这个可是每次应付机关检查的重要‘宝贝’。”论坛上的一句调侃,引来了不少战士的“吐槽”。
采访中,一些战士坦言,自己平常几乎很少翻看笔记,只是在上级检查时才会拿出来。“里面记的东西都不是自己思考得来的,哪会有什么印象?”
“记笔记这个事,从我上学时就开始做了,感觉很正常啊!”杜海涛谈起自己对政治教育笔记的看法:“不能说毫无作用,偶尔翻翻对强化理论知识还是有效果的,但是也不敢说有很明显的效果,有的笔记根本都不知道是怎么抄上去的,更不用说有什么感悟了。”
“政治教育笔记本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教育的组织者身上,就好比尺子并无不同,只是摆弄尺子的人开了小差。”某团政治处主任肖斌坦言,政治教育笔记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能“一砖拍死”。它可以直接反映官兵对教育内容的认知深度和理解程度,还可以方便官兵课后“温而习之”,加深对教育内容的记忆、消化,其正面作用毋庸置疑,关键是看怎么用好这个载体。
“每次翻到这几页笔记,指导员关于婚恋观教育的阐述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跟我同年入伍的战友,正好在这堂课里解了忧。”四级军士长杨江给记者看他的笔记本:一句句经典情歌歌词,下面还附有精辟的阐释和这位老班长自己的感悟。“指导员当时给我们搞了一堂教育,把情歌歌词搞了个串烧串讲。翻着这个笔记本,当时的教育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者在翻看一些战士的笔记时,也不乏有一些精彩语句,“我认为对我有用的我就记下来了,那些空洞的我自己都不懂的理论,实在是不想去记。”一位战士的“直白”不禁引起记者深思:笔记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在用的过程中,有的脱离了真实,被一些教育者赋予了更多形式主义的东西。
学会正确记笔记是一种本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部有一条规定,机关在检查政治教育时,不单纯以检查笔记本为依据,换言之,就是查教育不再只是查笔记本。
为何会出台这样一条规定呢?该部领导介绍,传统的检查教育笔记的做法不仅难以检查到教育实效,而且也是机关作风不实、工作方法简单的体现。“越检查笔记越作假,笔记越作假对政治教育的损害就越大。”那是否意味着政治教育笔记从此就退出“江湖”了呢?
“教育笔记本贵在真实记录官兵所思所想,促进教育入脑入心。”面对记者的疑问,该部领导告诉笔者:“尺子的作用和刻度并没有变,变的是用尺人的观念。”笔记作为提高教育效果的手段之一,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不主动探索创新,前方的路只会越来越窄。
在该部某炮兵营,记者随手翻看战士们的学习笔记,发现战士陈翰鸿的笔记本上字体颜色有3种:黑、蓝、红。陈翰鸿解释说,黑字是一般知识,蓝字是要点,红字是重点。战士周梁明的笔记则有很多线条,他将相同的知识要点联缀在一起,便于学习,并在旁边用小字做了注释理解,写了心得体会。教导员龚文啓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体会式’笔记能够启发思考、记录心声,是开启官兵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
像陈翰鸿、李佳杰这样的笔记被该部政治部主任刘文卿称为“个性化”笔记。一些“个性化”笔记如今成为连队官兵争相传阅和模仿的范本,并催生出更多样式的“个性化”政治教育笔记。对于政治教育发生的变化,指导员林小煌坦言:“政治教育只有给予官兵更多相对宽松的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战士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家从被动式参与向主动式学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