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024年国考报名落下帷幕。据统计,今年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9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平均竞争比为66:1,即66人竞争一个岗位。
涌入考公洪流的不仅有应届毕业生,也有面临“35岁关口”的资深职场人。为了备考,他们中有人不惜花重金报班,有人脱产多年,更有甚者开启“异地巡考模式”……
辞职后,每一分钟都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繁繁
在辞职前,我经历了长达9个月的抑郁状态,常常半夜三更惊醒,就再也睡不着觉了。
所以,我觉得“旷野”还是有的,可能我运气比较好,或者说我的预期比较低。我给自己定了一年的gapyear(间隔年),如果这一年做不好这些事情,那就当gap一年,明年再去找工作。
和我一样离开体制的人多吗?这方面暂时没有官方数据,不过我去办离职手续的时候,需要调动档案,我就问了一下窗口的工作人员,“一年来办离职的多吗?”她说一年二三十个还是有的。也就是说,在一个新一线城市一个100多万人的区,一年接收的公务员辞职档案有二三十份。
转行做教培?教培老师的最终归宿还是考回到体制内。
——陈雪峰
学历越来越卷,考公考编为何持续升温?
参加省考的30岁以上人群特别多,35岁踩线上岸的也不少见。
——陈雪锋
“考公热”可能是覆盖全年龄段的,不只是20多岁的本科应届生,还包括了很多想要换职业的30岁以上人群。
我们在播客听友群里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研,询问有多少30岁以上的考生。听友们表示,参加国考的会相对少一些,但参加省考的30岁以上人群特别多。
在我们播客采访过的30岁以上“上岸”的嘉宾中,有两位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位叫天桥,他连续考了六年,其中五年是完全脱产在家备考,终于在34岁成功“上岸”。在我看来这种压力特别大,但深入聊下来发现,其实是因为他对于岗位要求比较高,而他最后也是考取了一家很好的单位。
第二位叫麦兜,是位宝妈,她也是35岁踩着线“上岸”了。麦兜原来在教培行业,经历“双减”后失业了,用她的话说,当时连超市的收银工作都看不上她,所以只好选择在老家备考,不过她运气很好。
据听友们说,现在硕士或博士的考公年龄可以宽限到40岁,他们在考场就遇到过38、39,甚至40岁的考生。
高代价考公是否值得,取决于你究竟喜不喜欢。
我的建议是,如果没想好,可以多想想;想好的小伙伴,努力去做。
为什么会建议多想想呢?因为从体制内辞职是非常需要勇气的,而且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反正在辞职前,我是在家里铺垫了很多年的,家人才非常支持我。同时,你还需要面对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这些都很现实,比体制外的辞职要不容易一些。
高学历人才进入体制的原因不尽相同,也可能过两年就离职。
现在高学历人才进入体制的特别多,我们播客节目也接触过不少。他们进入体制后,普遍会入职一些等级比较高的岗位。
去年曾有报道,杭州市某街道招聘的基层办公人员都是清北复交的本硕学生,被质疑是否学历过剩,结果街道办事处回应称,这就是定向的人才招聘。不同的部门对于高学历的需求也不同。
而且,高学历人才进入体制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我们曾有一位嘉宾叫芒果,他考取了四川的选调生。他说,自己进入体制就一个目的,就是想了解我们国家的运行规则。他还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可能过两年,自己达到目的后就会离开体制。
另一位嘉宾Coco,从欧洲留学回到老家后,无法找到一份可以与她学历匹配的工作,所以只能选择考编。
还有一位人气很高的嘉宾叫章北海,刚刚结束了驻村,他也是一位考到四川的选调生。他是带着理想进入体制内的,想做点什么事情。
如果非要说大家进入体制到底有什么共同原因?那可能就是一些关于体制内的陈词滥调,比如说工作稳定、铁饭碗之类的。
宇宙尽头是上岸,那岸上的尽头是什么?
大家都在卷,其实机关单位也很卷,也很累。
大家考公务员都会提到一个词——稳定,希望实现工作和生活的balance(平衡)。我觉得前几年这种平衡是可以达到的,但现在就越来越卷。
我去年在借调单位连续工作了50天,那时已经不知道“家”是什么了。可能凌晨两点下班后,领导还会跟你说:“去单位旁边的酒店住一晚,明天早上9点按时上班。”
虽然这可能跟工作性质有关,但对于年轻人而言,领导可能要求你随叫随到,或者上级的检查或者其他工作来了,就不得不马上面对。大家都在卷,其实机关单位也很卷,也很累,都不容易。
当然也有人说在体制内可以“躺平”,但从长期来看,如果这个人内心不安于“躺平”,那他到了30多岁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想要“出走”,就要花更大的代价从体制内辞职,那这个时候给家庭带来的动荡就会更大。
至于大家讨论的00后整顿职场,我感觉两极分化比较明显。那些懂人情世故的小伙伴很会,不愿意懂人情世故的小伙伴个性也很强,社交距离比较清晰。
比如,有个男生想要跟办公室的一位前辈请教事情,他就直接过去帮对方捏捏肩,给他倒杯水、递根烟,非常的“手到擒来”。
再比如,11年前我刚上班时,办公室里的几位前辈比我年长二十多岁。那时只要谁先到办公室,谁就要去洗所有人的杯子。那我可能会因为连续三天都没有第一个到办公室,每天由姐姐们帮我洗杯子感到负罪感。
而现在入职的年轻人,他们就只会洗自己的杯子,即使办公室的姐姐们帮他们洗了,他们也不会帮别人洗。这其实就非常清晰地理顺了边界。我们办公室还有最后一位前辈下个月就要退休了,那以后办公室里可能每个人都只会洗自己的杯子。
体制内的不同岗位,人际关系、工作压力都有比较大的区别。
比如,某个领导是从阿里系出来的,自带加班文化,从此部门所有人都必须要加班。又比如,我们上期聊到体制内工作很好请假,看病这类私事跟领导打个招呼就可以走,但也有听友告诉我们,有些领导就不好请假,需要医生开诊断的单子,还可能不给批。
当然,他也曾因为这样的特立独行被公司诟病过,甚至开除过,但现在也安安心心地在上班。虽然换过了很多家公司,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会因为这个原因把他开除。
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工作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只是换取报酬的一个途径而已,我们不该对工作抱有太多的期望。想获得和谐的同事关系、轻松的工作氛围,事情又少,离家又近,拿钱又多,那说明你对它期望太多了。
我觉得大家最好能够在工作之外去寻找一些生活的支点,比如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出去运动一下等等。
之前提到的嘉宾Coco,就是一个能量值超级高的人。她在英国伦敦上的学,接触了很多人,给了她很多不一样的想法,但现在因为各种原因要回到老家——一个十八线小城市去工作,她发现在工作生活中根本找不到跟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
但是她是怎么做的?她不是抱怨工作不行、不是抱怨父母一定要我回来,而是主动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筹办读书会、登山群等,通过这些活动吸引志趣相投的人,为自己的职业倦怠找到一个发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