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源自上古,姓氏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诞生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姓氏浓缩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及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薪火相传,世代延续,早已成为一种大众普遍认可的文化现象。
“姓”和“氏”的来历
富平人的姓氏
富平县是关中人口较稠密的县份之一,现有人口82万人,是陕西第一人口大县,人口姓氏也比较复杂。《富平县志》载,根据2005年底统计,全县共有姓氏727个,其中复姓12个,单姓716个。
富平县以姓氏作为地名的例子俯拾即是。张桥镇,以张姓在此栖居较早,且村西修有石桥,故名张桥。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设立集会,称张桥镇,属大安里,列全县8大集镇之一。因地处本县东南边陲,与渭南市临渭区、蒲城县,西安市临潼区、阎良区等四县区接壤,曾经店铺林立,商贾繁华。后经战乱、年馑,至1949年,街上仅几家店铺。而今,西韩、西延铁路,底张公路过境,交通便利,水利良好,土质优良,设施甜瓜闻名西北,张桥被列入全省现代农业园区。
薛镇,因驻地薛镇而命名。相传薛姓在此居住最早,因名薛家村。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设立集镇,称薛家镇,简称薛镇。与美原镇计日互市,属薛家里。1996年底,设立为建置镇。“十二五”始,与庄里镇并列为全县两个县城次中心。2012年12月,撤销赵老峪乡,并入薛镇。2015年4月,撤销底店乡,划归薛镇。富平自古有“九峪肥田”之称,赵老峪为其一。《富平县志·樊志》载,此峪处频山东麓山谷,山巅有赵姓者僧,天顺时(公元1457—1464)修炼其上,故名。原赵老峪乡十二盘村,青山碧水,景色宜人,清邑人路立孔赋诗“高悬玉镜两门间,一水盘流十二湾”。但这一“世外桃源”却因山高沟深、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当地群众生活十分清贫。2015年后,薛镇街道南边、杨范村旁边建成了全县第一个北部山区群众移民搬迁安置区,200余户山区群众乔迁新区告别了“上学难、致富难、成家难”的苦难日子,走进新时代、新生活,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
对于姓氏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观念的强烈认同感。笔者姓赵,薛镇前坡人,故对薛镇旧事知掌较多。先说赵姓起源。伯益后裔造父,驾车技艺娴熟。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每逢朝中有事,总能安全快速赶回。造父因驾车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省洪洞县北赵城),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姓氏是血缘的标志,家庭的徽章。歌曲《百家姓》有句歌词,“我生未名已得我姓,世代流转不变是宗亲”,这是约定成俗的子随父姓。在前坡村,赵姓一统独大,全村仅一户姓许,据说还是1949年后迁徙落户的,其余村民皆为赵姓,说明在许多年前这些人都是一家人,之后繁衍壮大有了不同的分支。各家户主皆为男性,添丁生女都随父姓,就出现了“一村一姓”的现象。记得2000年底,笔者为儿子上户口时,随父随母姓,还是上在父母谁的户口簿上,任凭自愿选择,这是户籍政策的一大进步。2015年10月,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今后中国人在对子女随父随母姓的选择上,会更加开明民主,这必将促进姓氏文化发展,形成“新民俗”。
以官职或职业作为姓氏,是中华姓氏的一大特点。司马是上古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就以此官职为姓氏。古人说:“坐不改姓,行不改名。”但是史圣司马迁受刑入狱,二子为避祸出逃,长子取“马”加两点为“冯”,次子取“司”加一竖为“同”,分别以马和同为姓,暗合了不改司马之姓、以司马先祖为荣的本真,也体现了临危不惧、聪颖睿智的精气神。卜,起源于上古时代的职业巫师,与巫姓相似。史籍《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其子孙便以职业为姓,世代称卜氏。薛镇卜家城,皆为卜姓。卜家城,建在顺阳河畔一高阜之上,颇具富平古县城——堑城之势,高高在上,周遭仅有两条窄窄折折的小径通向城内,平添了几分神秘感。因去路登攀,居者善卜,我们常说“上卜家”,而不是“去卜家”。2005年后,“村村通”工程惠及乡里,通过垫土,削弯取直,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直达卜家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