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单心切,我很开心地跟其中两档节目聊过,但估计是我不够优秀,聊完就也没有下文了。
后来一档节目把我的资料给了这节目,导演联系了我。
其他恋综的导演一开口就是核实做什么工作在哪上学年收入多少,但B站的导演一上来:
(我懂这意思,但这句话说给我听总觉得怪怪的?)
在听完节目名字和模式后,我直接就拒绝了,主要是我对“相亲”节目真的毫无招架之功。
我没车没房也不是年薪百万,我还特别怕那种送命题,比如你妈跟你女朋友掉水里先救谁,比如交过几个女朋友。
最主要的是,我怕节目在电视一播出,在七大姑八大姨面前直接社死。
虽然导演一再强调这不是《新相亲大会》,但1VS32的模式,江苏卫视背景的制作团队,还有孟非老师的镇场。
我依然怀疑:
关键是这个名字——90婚介所,我特别能理解其他回答里说的,这是不是意味着B站开始在做下沉市场了……
一直到导演给我介绍了下其他男生的情况,有在环游中国的博主、有建筑设计师、有AI公司的程序员、有核能源的研究员、有艺术家,我才动心了。
谁能想到吸引我来的居然是同性??
两个周日的录像下来,也确实证明——32个男生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七八个人被没收了手机关在录影棚里好几个小时,全程看着男女相亲的社会观察纪实,讨论些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婚恋的观点,确实会有不少火花。
比如丁克这个问题,可能大家会以为九零后想“丁克”就是舍不得自由和自我,但实际上,跟我在一个房间里的男生都思考到了“要对孩子负责”的层面,尤其是在听一位男生哭着讲了他小时候父母离异的故事之后,大家都沉默了许久。
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在决定当父母前认认真真思考一下,生育率低并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能否对孩子的一生负责才是。
第一次录完影,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不像是32个男生的相亲节目,反而更像是32个男生在感情观上的成长记录节目。(但后期是怎么剪的就不知道了。)
别人家的恋综,能给嘉宾加磨皮滤镜加到连爸妈都认不出来。
然鹅,B站的恋综,连给嘉宾拍的宣传片都格外强调真实:
(对不起了兄弟们)
这系列宣传片还有了个很贴切的名字——《32个普信男的故事》。
都说这是在给我们打强心针,这样我们在节目正式播出的时候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不可否认的是,预告片就是一个“撩妹技能大比拼”现场。录制时导演也不断地跟我们说:看到合适的就要主动上啊。
但究竟是油腻男子强行撩女,还是痴男騃女一见钟情,见仁见智了。
都说恋爱综艺都是有台本的,但B站的这档节目貌似没有(或者有,但台本太烂)。
为什么?
第一次录制的时候是个礼拜天,我们在摄影棚里的“未来”房间里录了整整一天,十多个小时。
我们房间里的几个人穿着服装老师为我们精心挑选的衣服,妆厚到用指甲一刮就像刮石膏一样,侯了整整一天。但直到那天拍摄结束,都没有一个女生进来我们房间。
我们唯一的消遣就是对着电视,看着来的一个个女生跟其他房间男生们亲密互动,盼着下一个女生能选择来我们房间。(牵不牵手无所谓,至少能让我们在电视上露露脸吧)
寂寞到我们几个男生在房间里开启KTV模式,一首歌一首歌地大合唱。(什么异性交友节目!这是同性交友节目!!)
这总不能是台本安排的吧??
说回相亲,我是从来都拒绝家里安排的相亲的。
之前听我一个奔三的朋友聊她的相亲经历。她是一位挺好看的高校女老师,但每当听到相亲对象想找的是“高校女老师”这个职业,她都会拒绝见面。
在她看来,这种人想认识的、想找的,不是她这个人,而是她的职业标签。
不过现在的相亲,介绍人开口永远都是对方的职业+收入。
成年人的世界处处都是标签,真实的自我仿佛都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表象的种种,例如出身职业房子车子票子。
让我们大部分人拒绝的,不是相亲,而是单纯标签的匹配、物质的匹配。
……我特么以为我参加这个节目能让大家理解我为什么不希望被安排相亲。
但没想到的是,节目第一期还没播,已经有不少亲朋好友在听说我上相亲节目后,纷纷给我介绍对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