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丹麦。故事的主人公,是克尔凯郭尔与蕾琪娜。
如果相爱,又为何会离开?婚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恐婚族”的鼻祖,和他歌颂婚姻的深刻作品。
1937年,新闻专栏记者克尔凯郭尔对15岁的蕾琪娜(RegineOlsen)一见钟情。克尔凯郭尔凭借他杰出的才情和智慧,俘获了少女的芳心。
然而,1841年8月,克尔凯郭尔却毅然决然地和蕾琪娜解除婚约。此时,他们订婚仅仅11个月。
这件事在当时极为轰动,克尔凯郭尔毫无缘由的悔婚和最初手段娴熟的勾引,被无限夸大。人们对其中的原因议论纷纷,至今都众说纷纭。
有一种观点认为,悔婚与克尔凯郭尔的家庭经历有关。他们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解释克尔凯郭尔对婚姻和两性生活的逃避。
克尔凯郭尔的父亲是个传教士,因经营羊毛致富。在第一任妻子尸骨未寒之时,他强暴了家中的女佣,然后生下了索伦·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在家中排行第七,除了一位哥哥,其他5人都在34岁前暴毙。
老父亲认为,妻子的离去和子女的早逝,是上帝对自己行为的惩罚。整个人也格外阴沉忧郁,这种状态对小儿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克尔凯郭尔本人驼背跛足,体弱多病,性格十分孤僻内向。从小就患有忧郁症,觉得自己和其他的兄弟一样,活不过34岁。
在他看来,父亲的淫乱和母亲的未婚先孕,都是基督教不可原谅的罪孽。因为这种原罪,他认为自己死后一定会下地狱。
尽管如此,他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对外总以轻浮放荡的花花公子形象来掩饰自己的忧郁。
尽管克尔凯郭尔终身未婚,可谓“恐婚族”的鼻祖,但他的“婚恋三书”,却十分经典。
解除婚约两周后,克尔凯郭尔开始写《非此即彼》,《诱惑者日记》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希望蕾琪娜在阅读该书时,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以使得蕾琪娜能尽快从关系破裂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诱惑者日记》是一部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基础的虚构作品,以日记的形式,记述约翰尼斯对少女考狄利娅的爱恋。
从相识之初,约翰尼斯就没有打算和女孩结婚,他让少女深陷爱河,最终却离她而去。
书中深刻讨论“爱与诱惑”的哲学,探索“如何以诱惑保持爱之不竭”。这本书男女皆宜,对“恋爱上头”的重度患者格外适用。
后来,克尔凯郭尔写下了《重复》这部虚构作品,同样试图让蕾琪娜认为,自己不过是个冷酷无情的心理学实验者。
《重复》是“理解克尔凯郭尔的上选入门读物,揭示全部的生活就是一种重复”。重复的真正含义不在于重复自身,而在于个体怎样对待重复,因而真正的重复只能自由地发生在精神领域。
不过,蕾琪娜本人很清楚,克尔凯郭尔并没有拿她的心灵做实验。多年后,她和朋友的谈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婚姻的审美效力》是一本为“恐婚者”而备的解惑之书。克尔凯郭尔反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说法,在书中列出有关婚姻的困惑,并深入探讨婚姻与爱、初恋和宗教的关系,并将婚姻提升到超越世俗意义的价值高度,试图拯救婚姻的美学声望。
这本书中,作者以已婚者的身份,向读者介绍婚姻如何使最初的爱意不断焕发活力,婚姻是如何同时具备审美意义和宗教意义的。
也许你会奇怪,既然克尔凯郭尔如此赞同婚姻,又为何不愿与心上人结婚呢?
要理解一个哲学家对待婚姻的态度,首先要看看他的哲学思想。
克尔凯郭尔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因而,他也被称作“存在主义之父”。
克尔凯郭尔最著名的观点是:人的存在分为三个层次——感性、理性与宗教。
感性的人享受人生,对世界没有负担,总是很快乐。
理性的人现实,面对现实中的森严规则时常感到悲伤和痛苦。理性层次也叫做伦理层次。
这时,人只有凭借“信心的一跃”,才能进入宗教层次,到达希望的彼岸,得到心灵的安宁。
和存在的区分一样,感情也被克尔凯郭尔分为三个阶段:
唐璜是感性的代表,有绝对的肉欲,没有精神的共鸣;
浮士德是理性的代表,用世俗婚姻为爱正名;
约翰尼斯代表宗教之爱,是“反思性爱欲”,爱是神圣的拯救。
克尔凯郭尔悔婚,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无法满足婚约的伦理要求,没法成为一个称职的丈夫。
因此有人说,经济问题其实是克尔凯郭尔悔婚的重要原因。他将写作看成是个人存在最重的意义,而他的作品大多自费出版。靠着父亲的遗产,一个人可以生活得很好,却无法承担婚后的生活。
而克尔凯郭尔又无法实现“信心的一跃”,进入爱情的宗教层面,最终选择将心爱的蕾琪娜献祭给上帝——用独身诠释爱情,以抛弃替代婚姻。
所以,究竟要不要结婚呢?
在克尔凯郭尔的处女作《非此即彼》中,有这样的论述:
所以,要看到婚姻美好而动人的一面,但也不必为了结婚而结婚。
人生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不如先看看克尔凯郭尔的“婚恋三书”,再去追寻生命中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