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结婚都有他们必然会买的物件,比如50、60年代的三大件(手表、收音机、自行车),70、80年代的三转一响(手表、收录机、自行车、缝纫机),90年代的四大件(电冰箱、黑白电视、石英手表、洗衣机),以及从90年代后期开始的钻石、房子。如今,90后这一代人开始步入适婚年龄,对于他们而言,什么是必须要买的呢?
施业中·2016/06/2914:50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这是《圣经》中上帝对基督徒婚姻的教导,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婚姻观念。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婚姻从来不只是两个人在一起这么简单,“离开父母”更是一种天方夜谭。在电影《喜宴》中,伟同和母亲之间的一番对话或许最能代表这种现代与传统婚姻观念的碰撞: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结婚始终是要“跟人家交待”的。而“跟人家交待”对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就是向亲戚、邻里、朋友展示自家及亲家的家道、礼数与排场。
图片来自电影《喜宴》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男女结婚的法统与习俗。新中国成立,革故鼎新,自由恋爱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成为共和国的年轻人们挂在嘴边的时髦词,但结婚依然不是一对年轻男女可以拍板决定的。中国人笃信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男女双方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乃至于当时当地的政治情境都会直接影响一段婚姻的成败。筹备婚礼、宴请亲朋、置办必备大件物品便成为了建国以来中国人心中完美婚姻的必备元素。
从50年代开始,年轻人结婚必须购置的物件随着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不断演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自行车到洗衣机再到房与车,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述他们结婚时的故事,就能总结出一部中国式结婚口述经济史。那么,50年代至今各时代年轻人结婚时必须购置的物件都是什么?以及正在适婚年纪的90后这一代人,他们结婚时一定会买的又是什么呢?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物质极度缺乏,经济基础薄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票据在人们的消费活动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即使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东西。在那个年代,谁家要是拥有手表、自行车、收音机“三大件”,绝对能跻身土豪阶级,“三大件”也成为50年代理想婚姻的组成部分。
当时,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月收入大概在60元上下,而一台收音机就将花去他们不吃不喝三个月的工资。60年代中期刚刚出现的半导体收音机在当时是极稀罕的物件,1960年,时任几内亚总统的塞古·杜尔(AhmedSékouTouré)访问中国时,收到的礼物就是刘少奇送给他的国产牡丹牌收音机,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图片来自网络和我的PS
1955年,中国大陆诞生了第一个国产手表品牌——上海牌手表。那时,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用自己的工资买到一块上海牌手表,拥有一块自己的手表,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还会被视为有上进心的表现,如果那个年代也有自拍,出镜率最高的恐怕就不是锥子脸,而是男朋友手上的表了。
相比已经算是奢侈品的手表,自行车在实用性方面就强得多了,作为当时唯一的出行工具,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就相当于现在的奔驰宝马,不仅能通勤、买菜、换煤气罐,还能载着心爱的女孩子四处兜风,撩妹技能满格。“在自行车上笑”和“在宝马车里哭”并没有什么差别。
图片来自网络
7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居民消费结构,原本的“三大件”加上了缝纫机,被称为“三转一响”或“四大件”。在“三转一响”中,缝纫机是唯一具有产出功能的用品,缝一件衣服能抵十个工分,一年下来,一个勤快的家庭主妇的收入甚至可能将下地务农的丈夫甩在身后,不知道有没有在当时的农村带动一阵女权主义的风潮。
图片来自电视剧《国货的前世今生》
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地域和地位流动,70年代择偶时的政治因素逐渐淡去,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快速上升。在姜昆和李文华的相声《如此要求》中有这样一段念词,恰如其分的反映了80年代人们对婚姻在物质层面上的要求:
一套家具带沙发,二老负责看娃娃;
三转一按加彩电,四季衣服毛的卡;
五双皮鞋有人擦,六亲不认专顾家;
七十块钱多更好,八面玲珑会说话;
九(酒)烟不动不喝茶,十分满意急了掐。
到了90年代,商品供应日益充分,凭票供应制度已名存实亡,1992年粮票被废除,“三转一响”也被电冰箱、黑白电视、石英手表、洗衣机等电气化的新“四大件”取代。然而,纵使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中国大陆仍然是个卖方市场,商品紧缺,想想现在合全家之力凑一套一线城市商品房的首付,就能理解那时买一台洗衣机有多困难。
除了购买上的客观困难,传统思想也阻碍着电器商品的销路。冰箱、洗衣机刚上市时甚至无人敢买,还被斥为不热爱劳动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只有有钱有路有票的年轻人才会在结婚时买台洗衣机穷显摆。买洗衣机秀优越的清奇思路,现在的年轻人们或许很难理解。
图片来自美剧《无耻之徒》
对婚姻来说,钻石的首要作用仍然是显示经济实力(女人们相信,“爱我就应该为我买买买”,物品的贵重与情义的价值成正比)。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盘点女明星鸽子蛋”已经成为时下媒体报道明星婚礼的应有之义。对21世纪头一个十年的中国人来说,钻石有可能还代表着与oldfashion的东方文化之间的决裂,以钻石为代表的一整套西式婚礼仪式流程象征着更符合现代商业社会氛围的价值和文化。与之对应,古老的中式婚礼早已在整个二十世纪的改朝换代破旧立新中风流云散,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混搭着不同年代文化符号的麻辣烫式婚礼,比如绿军装与白纱裙的拼贴,婚纱红毯与跨火盆的杂糅,等等。随着西方影视剧不断涌入国内,一场在牧师见证下交换婚戒的草坪或者教堂婚礼成为了21世纪新娘们的梦想。路遇男孩在女孩面前咔擦一下单膝跪地,我们下意识就会脑补掏出婚戒求婚的浪漫桥段,要是男孩只是系个鞋带,这……就很尴尬了。
对于“关你屁事isthenewblack”的90后来说,很多(对婚姻家庭还抱有一丝希望的)人已经摒弃了钻石这种虚假需求。80后用来秀优越的大钻戒到了90后这里,演变成了“不买钻戒的裸婚才是真时髦”。
图片来自电视剧《裸婚时代》
出生于互联网时代,浸淫在全球文化的浪潮中,90年代出生的宝宝们可能是建国以来最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的一代中国人。他们同父辈们一样在乎婚姻的物质层面,但较之父辈,这种对物质的追求可能更多是为了让自己舒服,而非迎合亲朋好友与社会的评价。
那么,对90后而言,还存在结婚必买的“三大件”这种说法吗?如果存在的话,他们心中必不可少的婚姻置备又是什么?
请看下面这段我们在中国传媒大学随机采访的视频。当然,这段视频并不能给出『90后结婚要买什么』的答案,而是他们在乍一听到这个题时下意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