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政部8月2日公布的《2024年二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343万对,同比减少49.8万对。结婚登记数据进一步创21世纪以来新低记录,龙宝宝也拉不住现在的年青人。
不想结婚:婚姻不再是生存的必需品
人类社会逐步从部落公有制演变至家庭私有制,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丁克,社会单元逐步从大向小演变。底层逻辑是社会生产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提高,小的单元也可以很好生存和发展,是提高社会效率的内生性变革。
部落时期,安全是核心诉求。只有聚集全部落的力量去捕猎才能获取到食物,在猛兽袭击时才能保护部落的安全。男子狩猎、女子采集,人多力量大,当时结婚对象选择更多是考虑对方是否足够强壮。
农业时期,食物是核心诉求。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安全问题得到极大改善,食物成为生存的关键。部落公有制解体为家庭私有制。结婚和生育意味着增加劳动力,意味着开荒,能更好的获取食物。食物靠身体力行去种植来获取的时候,结婚使男女双方多了一份保障、一个依靠,互利共赢。
工业时期,结婚不再是必需品。进入工业时代,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社会化分工愈发精细,社会保障体系愈发健全,即使不结婚,个人通过工作也能很好的生存下来。这时候,结婚已经不是生存的必需品,而是人类本能或社会价值的引导。
信息化时期,信息爆炸冲击价值观。随着互联网普及,全球各地文化习俗交汇,各细分群体广泛传播,各种过去社会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变得可有可无。文化或社会价值的引导受到挑战与冲击,婚姻的最后一道防线告破!
配对困难: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部分年青人想结婚,但是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社会化分工、城镇化等改变了传统社会结构,《乡土中国》描述的场景在城市里消失了。即使信息流通更加便捷,但私人信息的获取更难了,而结婚却需要深度了解对方的情况。
1.工作强度影响社会交流。当前年青人大多生活在城市,拥有一份工作,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二是压抑社交意愿。工作强度过大、压力太大,很多人下班后选择直接在家里躺着,这是释放情绪,心理自愈的过程。这时候,再让年青人花心思去了解另外一个人,而且是一件极度耗费精力的活,很多人望而却步,选择被动等待。
2.男女比例结构性失衡。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对婚姻的影响更加直接。受重男轻女、男强女弱等观念影响,很多年青人在结婚对象选择上,给自己设置不少无形的底线,导致婚恋市场结构性失衡。
男女比例失衡。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下,男女比例失衡已持续多年,总基数错位,导致必然存在部分人难以找到对象。
城乡结构差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多年,但城市、公职人员等群体执行更加严格,农村地区相对宽松。随着年青人进城务工,部分农村姑娘嫁入城市,但农村孩子却很难娶到城里姑娘,导致农村单身男多,城市单身女多。
女性文化水平更高。虽然社会总体上男多女少,但在教育水平上,却是高校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男生占比不断下降。查看2022年全国本科招生情况,总招生人数468万,其中男性173万、女性295万,男性占比仅36.97%。而反推该年龄段出生人口男女比,当时是121.18,即男性占比54.79%。在普遍认为稳定家庭结构是男强女弱组合下,高文化水平女性与偏低文化水平男性进一步加剧婚姻配对难度。
结不起婚:沉重的经济压力
这里把结婚和养育孩子的压力区分开来,育儿确实是家庭的重要支出,但那是婚后考虑的事情。很多年青人是被挡在了婚姻殿堂之外,买不进去脚。
爷爷奶奶辈结婚,很多都是一根扁担挑些东西放在一起,就是搭伙过日子。父母辈结婚,开始出现“三大件”,比如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现在年青人结婚,可能要掏空全家人的积蓄,添置“新三样”。
天价彩礼。关于彩礼的新闻,每年都会有几起冲上热搜。30、50、甚至80万的都有。对很多家庭而言,彩礼是一个巨大的支出。明明是两个家庭的组合,但实操上更像是一笔交易。因为彩礼谈不拢,最后不欢而散的屡见不鲜。
购房压力。房价高涨的时候,丈母娘经济亦是热点。结婚就必须在城里买房,甚至部分要求婚前就要写女方名字。首付款、按揭成为翻不过去的大山。
彩礼、购房、购车都在结婚的时候一下子蹦出来,男方往往承受巨大经济压力。特别是结合前面提到农村男方多、受高等教育水平男方少的情况,更难以支付结婚的直接成本,出现结不起婚的情况。
结束语
听党话,跟党走,早结婚,早生育。
婚姻是两个人的选择,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不是一笔交易。要引导女方摒弃部分不合时宜的观念,破除心理障碍;要减少男方经济压力,同舟共济,共赴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