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讯(全媒首席记者高伊洛通讯员石志宏)一场疫情,改变生活,也给部分夫妻的婚姻带来挑战。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今年以来,宜昌两级法院受理的家事案件以及与往年同期对比,呈现出不少新特点。
“相比其他民事纠纷,婚姻矛盾显得较深而且急迫。”这是宜昌多个法院立案窗口工作人员的共同感受。这其中,80后、90后离婚人群占据主导。据了解,今年1至5月,80、90后夫妻离婚人数为2018、2019年该年龄段离婚总人数的60%。
家事法官在线开启婚姻课堂
同为95后的小夫妻小超和小玲,和当地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浙江打工,每年回乡过年。今年受疫情影响,他们没能按时返岗上班。
对于刷卡消费月光族的他们来说,小夫妻的生活变得一地鸡毛。日常生活中,他们常为琐事争吵,在相互指责中矛盾升级,终究还是走到婚姻尽头。因为财产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双方向法院提起诉讼离婚。“即使不能再携手,也要彼此祝福,才不辜负婚姻一场。”在互联网云庭现场,主审法官对着电脑屏幕,给两人上了一堂婚姻教育课。小超和小玲在线接受法庭教育后,消解了剑拔弩张的对立情绪,协商处理了财产问题,并表示今后会重新审视人生和婚姻的意义。
承办此案的法官介绍,近年来,宜昌婚姻纠纷中“民转刑”恶性案件时有发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危害。因此,家事法官在处理婚姻纠纷时,会审慎对待每一段婚姻,也会在家事审判中导入“法庭教育”内容。
开良方成功挽回一桩婚姻
小刘常年在福建打工,原本计划像往常一样春节回家过年,和留守的妻子小林及子女团聚。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小刘没能回家。缺乏沟通交流的夫妻俩矛盾渐生。
“这么多年,他都是过年才回家,家里什么事都指望不上。今年过年没回来,对我爸妈连句关心的话都没有,这日子过不下去了!”小林一纸诉状交到法院,控诉小刘不尽家庭责任,要求离婚。
考虑到小刘夫妻本有较好的感情基础,又育有未成年子女,异地分居和沟通不畅才是破坏夫妻关系的直接原因,主审法官在与双方多次线上交流后,诊断二人的婚姻尚有前景,并有针对性地开出了“药方”:一边劝诫小刘为了保全家庭和参与子女成长,从福建回到宜昌工作;一边劝慰小林体谅丈夫的不易,加强夫妻间的交流。
小刘听取了法官建议,现已在宜昌找到了新工作,并对婚姻问题认真反思,与妻子真诚沟通,终于成功挽回了婚姻。
云法庭架起亲子探望的桥梁
80后单亲母亲郑某离婚后独自抚养三岁的女儿,可是不到半年,孩子被查出患上了肾病综合征、脓毒血症等。
前夫黄某爱女心切,带女儿辗转各地求医,并起诉郑某要求变更抚养关系。一审法院判决女儿归黄某抚养,郑某每月支付抚养费3000元。郑某不舍女儿提起上诉。在此期间,恰逢疫情,郑某被隔离在武汉。黄某及其父母本就因为孩子的病,对郑某心存怨恨,加之诉讼和疫情的交织,黄某毅然斩断了与郑某的联系。直至武汉解封,郑某回到宜昌,黄某及家人依然拒绝郑某探望。“今年以来,家事纠纷中的‘探望难’问题比较复杂和突出。”承办法官介绍,受理案件后,经过多次沟通,决定通过云法庭方式,让孩子和母亲见面。“妈妈,我好想你!”当女儿稚嫩的小脸出现在云庭画面中,年轻妈妈郑某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女儿。孩子在镜头里对着许久不见的妈妈,以及亲和的法官阿姨唱英文歌,背唐诗,庭审画面温馨感人。
在法官的协调下,郑某和黄某也终于能平心静气地隔空对话。最终,在法官建议下,采取分三个阶段改变场所和活动的方式,保障母亲郑某行使探望权。
化解家庭矛盾呼唤更多的温暖
据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庭长鄢睿分析,今年以来受理的家事案件,很多在之前就存在家庭矛盾,疫情更导致“问题婚姻”矛盾加剧,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生活环境和生活模式的改变,封闭的生活空间变小,出现矛盾后无缓冲空间,容易导致矛盾升级;其次,特殊时期因疫情传导的负面心理能量增多,又缺乏社会生活的调剂,容易出现情绪障碍;三是部分家庭经济收入减少或陷入就业困境,容易动摇家庭经济基础;此外,部分家庭因为子女教育负担加重,也易引发夫妻间矛盾分歧。
疫情期间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创新之举,也让案件当事人感觉到了司法温暖。“经历此次疫情,人们的内心深处其实会更渴望家庭的温暖,更渴望亲情的联结。”专家认为,面对婚姻问题,逃避困难和责任于事无补,希望夫妻双方珍惜家庭生活的机会,学会正确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