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网讯天长市天长街道素以人文荟萃闻名江淮。近两年来,就是在这个“人文生态和谐”,传承“书香天长”之美,一个社区百科讲坛活动悄然走进了万户千家。
它的话题说不上高雅,却平易近人;它的讲师资质、学识也谈不上多么高级和渊博,却更接地气。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场地只是一间小小的社区活动室,它的听众往往也只有数十名社区男女老少。然而,大伙儿却对它心向神往,亲切地称这种“小课堂”为“家门口的文化沙龙”、“滋养心灵的地方”。
1月12日(星期六)上午,在天长街道胭脂山社区举行的一次讲坛活动中,全市海选出来的草根名嘴——安徽天长市天道律师事务所杨志泉律师,就以一张“小借据”为题,从法律的角度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书写借条应当注意的各种问题,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争先恐后地与杨律师交流起身边的经济往来关系、社会养老、婚恋家庭、土地征迁、遗产继承等各种各类法律法规问题。社区居民秦水根感慨地说:“这堂课讲出了咱老百姓平时并不太注意、却常会遇到的法律问题。一番讲解,不仅提高了大家的法律意识,而且让咱懂得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张“小借据”,能让社区群众感悟出依法治国的大主题,这就是“书香天长”社区百科讲坛的魅力所在。
十八大以来来,党中央、省委对直接面对普通老百姓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度重视。但是,普遍存在“生硬传达文件、讲时热热闹闹、过后穿耳而过”等群众被迫灌输的问题,往往导致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
自2017年初起,天长市“书香天长”社区百科讲坛做出了创新尝试。天长市从“小处”入手,在方式上以“小故事”、“小经典”讲出“大道理”,在内容上以“小菜单”、“小话题”体现“大主题”,在人员上以“小人物”、“小角色”组建讲师“大队伍”,以阵地上“小课堂”、“小讲坛”串联成“大网络”,补齐了以往基层文化宣传“阵地不实、渠道不通、触角不细、队伍不齐、内容不新”的社教短板,从而让基层群众想参与、能参与、有感触,让活动有队伍、有机制、可持续。硬是让“小课堂”装下了重大理论宣传、民生政策解读、科普文化宣传、典型事迹宣讲四个“大课题”。
在胭脂山社区,刚经历旧城改造的居民对社区党总支部书记苏志林结合千秋路、西门老街、水上新村改造讲的《照片中的变迁》一课记忆犹新。通过一个个这样的“小角度”切入,《好人李宏祥孤残老人的儿子》、《西门城楼话变迁》等课程让群众从一个个“身边人、身边事”感受到了文明的进步和城市的变迁,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素质,促进了城市发展。
在天长街道园林社区,下岗职工对就业、社保方面的课程更为上心。通过点击一个个“群众需要什么,就可以讲什么”的“小菜单”、“小话题”,就业保障、烹饪手工、社保医保、健康养生、拆迁补偿等贴近性、实用性的课程,收获了很高的“点击率”,让一大批事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在二凤社区,天长市市司法局公证处的“小专家”曾庆文因为讲授《继承法须知和遗嘱公证须知》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追捧”。像他一样,一批司法、民政、房管、劳动保障、卫生、教育等职能部门的“小专家”,一批从全市“土专家、土秀才、土演员”,一批来自社区的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匠中海选出来的草根名嘴,共同组成了一支既讲政治、业务过硬,又熟悉基层情况、会讲群众通俗语言的讲师队伍。
通过两年来的试点和不断梳理、调整,如今,天长市的“书香天长”社区百科讲坛日益正规化、常态化。天长街道更不失时机地对各社区采取星级评定、优秀讲师评选、奖励表彰等方式,推动18个城市社区携手把“小课堂”串成了一张覆盖全市的“宣传网”。两年来,讲坛已经举行活动近350多场,参与的社区居民1.16万人次,使触角深入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探秘“书香天长”,这就是它旺盛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