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邯郸市几十位“丹姐姐魅力红娘”签下自己的名字,郑重发出“抵制高额彩礼,禁止大操大办”“牵线佳偶良缘,推进移风易俗”的承诺。日前,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开展“倡树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现场观摩,并开展“丹姐姐魅力红娘”培训会。
这里有支免费婚介团队
“丹姐姐”巾帼志愿服务队是邯郸女性志愿者组织,“丹姐姐魅力红娘”就来自巾帼志愿服务队。为更好服务群众,市妇联专门组织人员对“丹姐姐魅力红娘”进行业务培训。
“儿子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别说彩礼,就是给媒婆的钱咱也花不起呀。”肥乡区西吕营镇田寨村村民孙美英告诉记者,见几面就得给“媒婆”千把块,就这儿还不管婚成,自己当时真是“愁煞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当地妇联建立了免费婚介平台,不仅解决了儿子的终身大事,最后儿媳妇还零彩礼结了婚。
孙美英口中的免费婚介平台,就是肥乡区妇联专门建立的区乡村三级免费婚介平台,这个平台的成员比较“特殊”——她们是以村妇联主席、专兼职副主席、执委委员为主干力量搭建了区、镇、村三级心连心鹊桥婚介平台,同时还吸收了许多巾帼志愿者、热心大姐、爱心妈妈等优秀妇女广泛参与组成的“丹姐姐魅力红娘”,村民通过现场报名、查验证件后即可进行信息登记并建立档案。
“找对象不用出村,我们村角有个婚俗文化广场。”田寨村村民素梅告诉记者。周末,这里是专为年轻男女搭建的“鹊桥会”。“我和丈夫就是通过村里的相亲角认识的。”村民师晶告诉记者。
易旧俗倡文明新风
“幸福不在金钱多,真情相爱才快乐,因为彩礼误儿女,失德!义务婚介鹊桥会,成就姻缘一对对,义务红娘把线牵,很对!一不攀比二不看,儿女同意咱就办,大锅菜来不喝酒,点赞……”
充满乡土气息的《移风易俗三句半》在锣鼓声中响起,清晨的空气与淡淡微光汇合交融,掠过静谧的村庄与河流,拂过人们洋溢着真切爽朗笑容的脸。
田寨村位于肥乡区城区东4公里处,南临竹林烟雨漫、十里荷色美的凤湖湿地,是省级美丽乡村,也是移风易俗试点村。
近年来,村里多户家庭都进入了全区首批“移风易俗好家庭”的行列,村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移风易俗带来的改变。村里的婚俗文化广场上展出的“红白事办事流程及标准”“移风易俗建机制弘扬时代新风尚优惠政策激励办法”等,让村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田寨村共有520户2118人。这几年,肥乡区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来,田寨村把婚俗改革作为转变党风、改变民风的头等大事来抓,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多次通过举办集体婚礼的形式,抵制高价彩礼,倡导零彩礼婚姻,让新型风俗观深入人心。
该村多次征求群众意见,民主议定村规民约修订草案。其中对娶儿媳、嫁女儿等问题,重新进行了完善修订,将婚俗文明写入“村规民约”,使之成为村民约定俗成且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真正以“小约定”推动民风“大改善”。
“迎亲车辆不超过6辆,以大锅菜为主,用烟每盒不超过10元……”在村里的红白事办事流程展示牌上,清清楚楚地写明了村里红白事办事流程和要求。为把要求落实到位,由村党支部书记签订责任状,党员干部率先签订承诺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全村520户家庭全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
“大锅菜”熬出幸福事
“在谈婚论嫁时,要从家庭长远考虑,多换位思考,不能让金钱成为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当年结婚不要彩礼的张秀萍,如今的身份是年产值1500多万元的肥乡区秀萍箱包厂的厂长。“如果当初结婚时因为高价彩礼变得一贫如洗,那婚后的生活又会好到哪去呢?”她说。
在易旧俗倡文明新风过程中,积极促进农村妇女就业,扩大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规模显得尤其重要。
为此,邯郸市妇联积极发挥统筹引领作用,以“抵制高价彩礼”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妇联组织力量,进一步推动基层婚俗改革。
肥乡区通过齐抓共治,让移风易俗常态常新;魏县用“加减乘除”四法,为移风易俗铺就新路;鸡泽县以“巾帼网格体系+移风易俗”“创新阵地建设+特色活动”助推移风易俗;丛台区通过“宣传引导、典型引领、多方联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武安市打出了一套“制度强、措施多、阵地足”的移风易俗组合拳,共创乡村文明新风尚……
在肥乡区辛安镇镇西南庄村“移风易俗一条街”上,最美家庭、最美夫妻、最美婆媳、最美儿女光荣榜,移风易俗宣传标语,大幅的全村幸福大家庭合影特别引人注目。
村民张大哥谈起移风易俗的事,自豪地跟大家说:“村里谁家办喜事都会提前报备,大锅菜、一天清,烟酒都按村规民约定好的标准办,不能超标。遇到婚丧嫁娶这些事,我们都不攀比,这个规矩村里人都知道。因为少了这些大操大办的事儿,俺们比以前负担少多了!”
李月凤既是村妇联主席又是“义务红娘”,她说:“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在争做最美家庭,争做文明家庭。村里要‘高额彩礼’的少了,夫妻和睦的多了;互相攀比的少了,夫妻共同创业的多了。村规民约让每家每户红白喜事有规可循,减轻了负担,大家生活得很幸福。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再大的事,没有一锅大锅菜解决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