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自杀后母亲开通“解忧热线”,18年来挽救上百个家庭,被称现实版“解忧杂货铺”
丧子母亲开通解忧热线坚持18年挽救百余家庭
东野圭吾的一部现象级小说,让诸多读者都想追寻自己的解忧杂货铺。
在湖北荆门,就有这样一位奶奶,今年70岁,因家中设有情感咨询热线而走红网络。也正是因为这条细细的“解忧热线”,拉近了她与咨询者的距离,她被网友称为现实版“解忧杂货铺”。
18年来,袁梅芳用坏8部座机,写了60余万字的热线日记。
为了更好地为他人提供帮助,2004年,55岁的袁梅芳还通过六个月的封闭式学习,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目前,袁梅芳身体康健,“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会坚持接听热线”。
谈初衷
儿子卧轨自杀不想别人重蹈覆辙
新京报:为什么创办这样一个“解忧热线”?
袁梅芳:说起来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
13岁时,我母亲去世。婚后夫妻感情也不太好,让我对爱情、婚姻和家庭有了更深的理解。退休前一年,我的儿子卧轨自杀了,这对我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当时我就打算追随他而去,但闺女跟我说,“如果你走了,我也会跟着”。我想已经没了儿子,不能再害了闺女。
但我知道,如果不从痛苦中走出来,活着也是熬。为他人服务是化解痛苦最好的方法,所以我想,那我就用余生来服务社会吧,让别人不再重蹈我和儿子的苦难。
新京报:服务社会的方式有很多种,是什么给你带来了创办热线的灵感呢?
新京报:平时你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新京报:每天倾听别人的烦恼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困扰吗?
袁梅芳:没有。虽然每天接收的都是负能量的东西,但这些并没有给我带来负面的想法。因为我是从痛苦中走出来的,知道痛苦是什么滋味,也知道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刻需要人的关心和帮助,人在绝望中需要有人来拉一把。
我把他们都当作我的亲人,如果亲人出现问题,你永远不会感到厌烦,觉得别人往你这里倒垃圾,我从来没有这个想法,只觉得这些人很真诚,他们不愿把自己的痛苦烦恼告诉别人,但却愿意告诉我。这是对我的信任。
谈经历
用关心阻止了欲杀人的小伙
新京报:来电的人一般向你求助什么问题?
袁梅芳:范围非常广,有预谋犯罪、自杀的,再就是工作、婚姻、家庭方面的,五花八门。以前想着这些肯定是电视里才有,但在办了热线之后,我发现电视上、小说里的人间百态都呈现在我面前。但主要还是家庭方面的最多,这部分占了60%。
我听得心惊胆战,就要来了他的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第二天我给他寄了五千字的长信。他收到后告诉我,“袁阿姨你是对牛弹琴”。
新京报:有人在实施犯罪前来询问你的意见,你如何看待这个群体?
新京报:受帮助的人解决问题后还会经常跟你联系吗?
袁梅芳:因为帮助的人太多了,我也没想别人回报我。但现在还有六七个人和我保持联系,我们成了好朋友。
谈继承
传承者既要有爱心也要有专业知识
新京报:18年坚持下来,应该需要更大的动力和决心,这期间,你有想过放弃吗?
新京报:听说你已经为热线选好“接班人”,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继承者呢?
袁梅芳:首先,肯定是要有爱心,没爱心的人,是做不了这个事的,更不可能长久地坚持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不同的人来咨询,你不能每次都三言两语糊弄回去。
新京报:你的事迹在网络上走红,你如何看待?
袁梅芳:我也没想到自己一下子成了网络红人,但我很平静,只觉得我做的事被社会认可了,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
同时,这也是对我的一种鞭策,以后我对这个热线就要更加用心,要做得更好,才能回报大家对我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