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为创建于1929年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心理所的战略定位是:探索人类心智本质,揭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影响机制,为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成为引领中国心理科学发展并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著名研究机构、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的心理学科技智库。
截至2018年10月1日,研究所有职工209人,其中研究人员149人,管理和支撑人员60人;设有3个研究室,有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有5个博士和硕士培养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导师122人,其中博导51人,硕导71人;在读研究生30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9人,硕士研究生165人;在站博士后44人。
外文名称InstituteofPsychology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简称心理所,心理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属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2002)
博士后流动站1个
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
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
现任所长傅小兰
专职院士数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基本简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为创建于1929年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所的战略定位是:探索人类心智本质,揭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影响机制,为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成为引领中国心理科学发展并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著名研究机构、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的心理学科技智库。
截至2015年11月,研究所有职工209人,其中研究人员148人,设有3个研究室,有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有5个博士和硕士培养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在读研究生28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43人,硕士研究生141人;在站博士后19人。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1928年,在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倡导下,由心理学家唐钺负责筹备心理研究所。
1929年,在北平正式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唐钺为首任所长,所址先在东城新开路35号,后迁东诚芳嘉园1号。建所初期,主要研究动物学习和神经解剖。
1933年,心理研究所南迁上海,由汪敬熙生任所长。
1934年,迁至南京。
1935年,心理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心理系合作,增设了工业心理学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心理研究所一直在迁徙途中,先经湖南南岳至广西阳朔、桂林,再到贵州贵阳。
1940年,至桂林南雁山村才稍为安定,并恢复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胚胎行为发展问题。
1944年,再迁至重庆北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次年9月迁回上海(岳阳路320号)。
1948年后,继续抗战期间所作的胚胎行为发展和两栖类蝌蚪脊髓机制的研究,并恢复战前所做的哺乳类动物行为与神经系统的研究。
1949年,上海解放,心理所停办,研究所人员并入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岳阳路320号)。
1950年,在郭沫若院长和丁瓒先生的支持下筹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心理研究所筹备处。8月,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筹备委员会,挂靠在心理所筹备处。
1951年3月2日,政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命曹日昌为所长,12月7日心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所址设在北京西城东观音寺10号。建所后,开展了中小学奖励与惩罚的研究,搜集了国内儿童身心发展的常模资料,进行了托儿所调查、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名词编译工作等。
1953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曹日昌为室主任、丁瓒为副主任。
1955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设动物、感知、思维、个性四个研究组,进行知觉心理研究;根据巴甫洛夫学说进行动物行为(条件反射)研究,两种信号系统和神经类型研究。
1956年,中科院心理研究室扩大,将南京大学心理系并入心理研究室,恢复所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任所长,曹日昌、丁瓒任副所长,同时成立了所学术委员会。所址迁至西城端王府夹道7号。
1957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展劳动心理学研究。
1958年,心理研究所调整了研究方向,将原有的四个研究组改成联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育、劳动和医疗实际的三个研究组,进行教育心理、劳动心理、航空心理、医学心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同时也开展了生理机制的研究和动物心理的研究,从而推动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1961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将原有的三个研究组扩大成四个研究室:教育心理研究室、劳动心理和航空心理研究室、医学心理研究室、脑电和脑模拟研究室。
1968年,科研工作完全停顿,全所人员下放湖北干校。
197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究所被撤销。
197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从干校回京,西城端王府夹道所址被占用,在临时实验室条件下开展了儿童心理发展、视觉、听觉、记忆、人工智能、航空工程心理、病理心理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还增加了对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1977年6月,国务院做出"恢复心理研究所是很必要"的批示,研究所正式恢复。
1976年8月,研究所在北京平谷召开了全国心理学学科规划座谈会,在会上拟定了规划草案。
1976年11月,中国心理学会恢复活动。
1979年7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1980年7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由文革前的四个研究室扩建为六个研究室,包括发展心理研究室、感知觉研究室、生理心理和病理心理研究室、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室、工程心理研究室、情报研究室。
1986年,研究所确定了六个研究室和十四个研究方向。
198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正式迁往新所址。
200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2004年8月,中国心理学会受国际心联的委托在北京主办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科研条件人员编制截至2015年11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有职工209人,其中研究人员148人(研究员38人、副研65人、助研45人),管理和支撑人员61人,外籍专家2人,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1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侃、林文娟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楚侨
外籍专家:JurgOtt、WalterEdwards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鲍敏
罗非
刘勋
蒋毅
蔡华俭
王亮
左西年
李兴珊
陈楚侨
严超赣
李纾
张弢
黄昌兵
叶铮
朱廷劭
周雯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研究室: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
合作交流学术交流2004年8月,中国心理学会受国际心联的委托在北京主
办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这是100余年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的国际心理学大会。大会有78个国家的6000余名代表出席。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慕尼黑大学、哈佛医学院等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老年心理研究与促进国际研讨会、人脑发育国际会议、中国国际眼动会议(CICEM2014)等学术会议,参加了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世卫精神分裂症共识会议等学术会议。
院地合作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广东省科技协会、华南师范大学等机构分别开展了广东省民众心理和谐的评估与建设项目,在福建省福鼎市山区开展农村山区老年人及其家属心理健康试点,与北京易飞华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深度脑放松休息站等合作项目。
设施资源仪器设备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构建了多个科研研究平台,通过中科院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将100余台通用仪器设备实现了公用共享,主要仪器设备如下表所示:
仪器设备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
近红外光学成像仪
磁共振兼容脑电仪
磁共振兼容眼动仪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
超灵敏全自动成像分析系统
全功能酶标仪
生物显微镜
膜片钳放大器
流式细胞仪
超声波破碎仪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
芯片杂交仪
湿电转膜仪
凝胶成像系统
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
vogeltest饮水冲突
超净工作台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高架十字迷宫[ENV-560]
吸尘式独立动物笼架
CO2培养箱
显微注射仪
芯片扫描仪
Real-TimePCR仪
蛋白质纯化仪
多功能酶标分析仪
小鼠节律分析系统
研究型磁共振成像仪
磁共振兼容通道直流电刺激仪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四川省气象局
E-mail:2235499875@qq.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20号(四川省气象局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