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为了避免落入原本题主咨询师应该在的位置,容我将问题进行一般化地修改为:
长程咨询/治疗中,咨访双方如何与咨询/治疗中期出现的,由于信息不对等导致的不安全感、停滞感工作?
故此回答可视为基于咨询关系视角的长程咨询中期工作概述。
先来定义一下几个概念:
一般而言,长程咨询/治疗具有以下特征:
咨询目标为涉及人格、生活层面的长远目标,比如人格的成长,人际关系的普遍改善,生活状态的好转,重大精神创伤的修复等等。
咨询周期在半年以上,一般为两到三年。咨询有较为明显的初期-中期-后期/结束阶段过程。
目前在国内,除了面向人格障碍个案的图式治疗和辨证行为治疗以外,基本所有的长程咨询都是在动力学理论(精神分析及现代精神分析)框架下工作,加上本人的理论取向,补充下关于动力学咨询的说明。
这里引用一下Gabbard在其著作中的表格:
结合以上概念的理解,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具体的工作状态描述:接下来具体谈谈“由于信息不对等导致的不安全感、停滞感”这件事。
原题的描述是“对咨询师缺乏了解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这句描述背后的动机分析,大可参考其他回答,基本上被分析得七七八八了。故这里尝试讨论讨论下更为普遍的情形。
首先,咨访双方信息不对等是必然的。但信息不对等是否意味着地位不平等,是否意味着存在上下级关系,就见仁见智了。
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初心是什么?通常的情形是,来访者来到咨询师面前寻求帮助解决心理上的诸多苦恼,咨询师运用自己专业经验帮助来访者助人自助。这个过程里面,自然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
但节制、匿名、中立是否是咨询师的伦理守则?不是。
现在回到讨论的开端,谈谈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不安全感。首先要承认一点:咨访关系作为一种特别的人际关系,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对于大多数来访者而言,都需要在咨询当中学习和感受这种特殊而新的关系模式。学习新事物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什么?用旧事物去理解新事物。在咨询当中,即用过去存在过的关系模式去理解咨访关系。故移情现象必然发生在咨访关系当中,且有其巨大的工作价值。
咨询师信息上的有限性容易引发来访者对咨询师的神秘感和理想化。这种理想化既容易引发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爱慕和崇拜,也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如同人们过去面对不熟悉的大自然,一方面将其拟神化进行神祗崇拜,另一方面对其充满敬畏。
这里面有两个基本假设和延伸出来的感受:
1、咨询师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以至于来访者:
1.1、产生情感隔离,认为咨询师不可能理解来访者的痛苦
1.2、担心会被咨询师所控制而丧失自我
1.3、有羞愧感,觉得自己配不上咨询师,无法坦白自己内心的痛苦,担心被咨询师抛弃
1.4、对咨询师充满嫉妒(envy),想占有或者摧毁咨询师
2、咨询师是个不够好甚至糟糕的咨询师,以至于来访者:
2.1、认为咨询师没有能力理解和帮助来访者
2.2、觉得咨询师不够坦诚,躲在咨询师的角色后面——认为其实咨询师也没有安全感
2.3、认为不掌握对方的弱点而把自己的痛苦拿出来谈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请
2.4、需要确认咨询师是否配得上自己
2.5、担心咨询师不能承受自己的痛苦,担心自己的问题会毁掉整个治疗关系。
“匿名、节制、中立”带来的神秘感同样容易引发咨询师对理想化职业形象的认同以及自我膨胀感,并对自我情感表露感到畏惧和担心。咨询师认同了来访者抛出的理想化形象同时也满足了自身内心中理想化形象的依附,此时咨询师通过咨询关系满足了内心的权威或救世主形象。
此时,咨询师的对抗行为(拒绝情感表达、自我暴露等)确实有可能来自于个人情结的问题。比方说像前面提到的死死抱着权威的形象,哪怕咨询进入僵局也不放手。
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出现处于反权威的个人情结问题而急于暴露自己的情感和个人信息,拒绝呆在来访者期待咨询师停留的权威位置上,否认信息不对等带来双方位置的差异。
故咨询师在治疗中期表现出来的对于个人信息的坚守和暴露,实际上并不能代表咨询师是否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也说明了咨询师的具体工作策略,必须建立在对个案以及咨询关系的理解之上,而没有死板的“正确操作”。终于到了讨论实际操作的部分,如同前面所提,咨询关系的工作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移情/反移情的运用和处理。需要重点强调的是:移情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过程,当讨论咨询关系中的移情成分,尽管时常会讨论到与当下或者过去事件、人物、经历、体验之间的联系,但发生在咨访二人间的情感必然是真实的——哪怕来访者在以喜欢过去恋人的形象和方式喜欢着咨询师,哪怕这种喜欢随着咨询的进程发生变化甚至消失,这份情感也不应当被视为虚伪。学会理解和承受情感的复杂面与多种可能并存,是咨询工作中最为珍贵的收获之一。
--------------------
*注:喀戎被九头蛇毒液箭所伤的故事为C.G.荣格提出的“受伤-疗愈者”模型的神话背景。
(初稿于2014-12-25)
【lolo的回答(9票)】: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和信息透露本来就是不对等,但却是均衡的。
就算你知道了咨询师的很多个人信息,对你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情感上、理智上等等,如果就这个更深一步呢?背后又有什么原因呢?
当然,就像你所说目前处于停滞期,你也在跟咨询师开诚布公讨论这个话题,这很好。前面几位专业老师说的一些内容我也赞同,重复的话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对于停滞期,你的咨询师是否也认同这一点?这个都可以讨论。
咨询师表现的滴水不漏这个至少在动力学上确实有要求,专业术语叫“节制”,即咨询师对来访者越是张白纸,来访者在这里画的图受干扰越少,画出来的就越真实,问题也更容易暴露和修复。但这种节制不是绝对的,我也不知道你所说的滴水不漏始终什么样的状态,有时候咨询师是需要适当反馈自己的情感状态,因为来访者画的这张图是包含了与咨询师的关系的。
看完前面的几个长篇,写到这里,我又突然有种异样感觉。不知道对不对
1.你的问题大可跟咨询师直接谈,为何要上知乎上问其他的专业人员?问其他的咨询师某种意义上是对现咨询师的一种变相挑战,尤其是权威性。你的咨询师是否知道你在知乎上提问?知道后他如何反应?对于他的反应你又作何感想,以及为什么?
2.你的提问引来了很多专业解释,这些解释都告诉了你为什么会这样或者那样,相信有一定帮助但始终无法根除你的疑惑,那就是对关系不对等的突破诉求。感觉像是大战前的情报收集,以此来判断到底是突还是不突,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突。因为提问的时机很恰巧:“停滞期”,这个阶段前后一般都会有点事发生,就看发生什么了。
3.心理治疗中的关系模式,估计也带到知乎上来了。题主提的是感觉上的问题,但问法及其理智,得到的一些专业回应也很理智;这不得不让我想到你跟你的咨询师,你对他的形容词是“滴水不漏”,想必是不是也很理智的一个人?你们两的交流方式也是这么的:理智、且安全、且边界很清晰;但却有种想突破又突不破的壁垒。
【甜阁下的回答(9票)】:
我喜欢看到来访者谈及咨询,以及对咨询关系的看法,这对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真实内心很有实际帮助。
让我们来聊一聊吧。
与其多言,不如倾听,偶尔加以澄清与解释,回馈信息,咨询师也不打算多做些什么,只是一味让来访者自己自由发挥,自己旁听,尽量减少卷入的心理成本。
这样的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扮演的仍然是权威者、指导者、教育者的角色,默认了来访者的角色是被动的、顺从的、不可造次的、最好不要挑衅的,否则,容易打破关系的平衡。
中国人对咨访关系双方的角色的理解,基本也是以权威的宣讲者与应和的听众模式代入的,这样符合中国文化对权力关系的期待,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关系,在这样的心理期待与角色扮演下,注定是不会真正平等的。
这就是在咨询过程中,你为什么觉得谈感受谈想法会“腻味”,为什么咨询师在你看来“滴水不漏”,为什么会对“交浅言深”感到别扭,为什么会感到停滞、不安。因为咨访关系在更深层面存在的不平等,使你和你的咨询师不会有更为私人的情感的增长与融合,你们的关系的质量也就不会有提升,因为你们都会讲究交际的礼节,都自觉回避有可能发生的冲突,也就不会有冲突的尴尬,关系也就维持在这种相安无事的乏味水平上。
你说的咨询师的“未知”,实际上指的是,咨询师对你的现实情况掌握着知情权,要求你什么都要和盘托出,他为你守密,而他是不需要向你做任何私人交待的,所以你会觉得不安。
要去除不安,要怎么做呢?恐怕还是要增进对你的咨询师的信任和亲密度。
是不是你单方面去做,就能增进对咨询师信任呢?当然不是,如果你的咨询师,放不下“权威者”的身段,无法进入“服务者”的状态,找不到和你做朋友的感觉,他就无法向你提供足够多的安全感,和你在情感上的亲密,就无从谈起。
所以,在你和你的咨询师的关系里,只要你觉得相处愉快,而且真的是因为每一次的咨询都有收获有满足而感到愉快,那么,长期跟着咨询师一起成长,也是没问题的。
但你在知乎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又似乎说明你不真的满足,至少不象想象的那样满足。
你说和咨询师一起讨论,却无解,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讨论的,咨询师到底是否愿意真正的放下身段,也是他自己要去察觉的。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去掩盖自己处理关系能力的匮乏,这也是他自己需要去领悟的。(我不了解他,只是出于对目前很多咨询师在关系中的保守态度的了解,而做的一个小小推测,不敢一口咬定你的咨询师是什么样的)
欧文亚隆对咨询师们曾经提出过一个建议,让咨询师们在工作过程中忘掉空白屏幕(blankscreen),增加自我暴露的成份,和来访者建立真诚的人际互动。
而中国的咨询师们,不少人还在恪守空白屏幕的约束,在咨访关系中保持极端的价值中立,不敢越雷池一步,隐藏自己,让来访者把移情投射到空白屏幕上,咨询师是刻意要和来访者保持距离的,动力取向的咨询师,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自我暴露,适度卷入,是否真的那么可怕,这是需要咨询师自己在临床工作中尝试和检验的,如何向来访者展现真实的自己,是咨询师自己要考虑的。
无论你怎么做,孤掌难鸣的事实,你是懂的,所以,你提出的问题,在我回答之后,也许不再会是问题,你无法让咨询师放弃权威架子,权威对咨询师来说,也是保护壳,除非你们真的能做到坦诚相待(主要是咨询师),关系还是有递进的机会。
咨询师承诺了为你守密,关系维持了一年,彼此信任度还算是充分的,你可以在关系上枕着睡大觉,如果仍然觉得不安,还得再把我的答案多看几遍。
【曹舟力的回答(5票)】:
应邀!
恭喜题主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在一年的交往下安全感足以到让某些压抑的内容出来,建议就此和心理咨询师多沟通,特别是联想、幻想,梦……
【俞林鑫的回答(9票)】:
谢邀!
觉得咨询师很厉害,觉得咨询“滴水不漏”,是对咨询师的理想化,这种理想化防御着潜在的敌意。对于理想化的人,我们除了有兴奋或期待的感情之外,还会带着强烈的害怕。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已经被神化的毛泽东时,都是带着强烈的恐惧的。在《叶公好龙》的故事中,当真龙来到叶公身边时,叶公害怕地逃之夭夭了。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访关系往往会有这样的发展:从最初的理想化关系(觉得咨询师很厉害),到之后逐渐的贬低关系(觉得咨询师很糟糕,觉得咨询没效果)。再怎么有经验或优秀的咨询师也会被来访者攻击,因为敌意与不满是人性的重要成分。贬低、不满、敌意等内容的呈现恰恰是咨询起效的重要机会:当这些负面内容被觉察、谈论和理解之后,有助于心理整合的进行,否则那些部分永远只能被分裂出去或压抑下去。
所有的关系都有负面的内容(敌意、不满、讨厌等等),越是可以谈论负面情感的关系,越是真实与深入的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咨访关系等均不例外。太多的关系只是停留在跟表层的友好与合作,而避免去面对潜在的不满与敌意。但每一次建设性地表达负面情感的时刻,均是关系走向深入的时机。我觉得你们的咨询进入了后半阶段,是可以讨论负面情感的时候了。觉得咨询腻味也好,觉得咨询师不真实也好,背后均有可能是一种微微的愤怒。这个愤怒可能针对的是内在的过去的某个重要客体,比如一个总是提要求的父亲,或者一个充满着关心但背后又有控制的母亲等等,具体是哪种情况,是你们需要继续去探索的内容。
【张传利的回答(3票)】:
不请自答,其实又不想答,此刻我也是挺矛盾的。
想答也是想提醒你想一想自己在这儿提问的潜在动机,这一行动对你和你咨询师双方的意义。
不想答是因为我想让本属于你们咨询的,仍然留在咨询中。
【张枭的回答(1票)】:
几位写的其实已经很深刻
我过来主要是想说一个事,一般咨询不会同时找两位咨询师,这是设置不许可的状态。
题主你现在让我们通过一段文字来推测你们的咨询状态,窃以为这对于你和你的咨询师未必是什么积极事件,题主不如把这些感受同咨询师好好谈谈吧。
另外我善意提醒题主和各位其余的咨询师们,咱们也不要过多进入这一段咨访关系吧,大家给的建设性的分析已经很到位了。毕竟又不是咨询师过来寻求督导~
【极乐的回答(1票)】:
谈话治疗其实是安娜.O.逼着布洛尔发明的,她一说就是一个下午,并且坚决拒绝打断。
这样的著名病人还有很多,比如科胡特的.F.。
曹老师的答案艺术,
成老师中肯,并且是我最认同的,
俞老师的专业,
还有很多专业的从业者的切身体验。
但是,我们这群,其实都是咨询师,我们所能站的角度被我们的角色限制。
为什么,咨询师就要一定如此“模糊的表现”?
我们反正都是这么被要求的(并且在实践中,这种方式确实是最安全的),
我们很辛苦的做着自我体验,寻求督导,都是为了放空自己,解决自己绝大部分问题,给来访者一个holding。
回去质问自己的咨询师,
为什么我们的信息不对等,
说不定一不小心,
又出现一个流派,
叫“信息流”,让咨询师变成一部电影,来访者可以提取所有自己想要的信息。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感觉好心累,咨询师给不了你要的答案的,越咨询越迷茫,开心点就好啦。不过我有认识去心理咨询了三年颇有成效的人。。。。。
【许文雪的回答(2票)】:
不邀自答,看到题主你的题目我很触动,所以就想写些东西。
我很为你的咨询师感到幸运,你发现了自己这一感受,你们都在积极讨论。
而我在面对我第一个客户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的情景,那位客户不像题主你这么冷静了,却是突然发起火来,不断得在挑我的刺。我又惊又怒,拼命压住自己,跟她周旋了多个回合,终于挨过了这五十分钟,结束之后立马跑到老板那里,眼泪都要下来了。
彼时我经验尚浅,还颇为心高气傲,这位客户是我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被老板赶鸭子上架接的,哪里招架的了。但偏偏我不服输,那一瞬间就觉得我今天招架不了,下次就一定要搞定!
我老板那什么段数!见我这样,一句话尤如五雷轰顶,却又如醍醐灌顶,他说:你较什么劲呢!
是啊,我较什么劲呢?
我这是在和来访者较劲呢!这还是咨询么!
而这,是我的客户,来访者自己挑起来的,如果她不是突然发起火来,我们会继续平静的咨询下去,她说感受,我倾听,安抚她。我们一起探讨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分析,找解决办法。我们甚至聊到她的童年,她的人际关系,正努力将这些做联结。她一直表现得很柔顺,脆弱,我们进行得很顺利,她的情况也有了明显改善。
可是为什么,这时候,她却突然发生火来?
我将这些疑问抛给老板,他同样是我的督导。
他的回答老套但又十分准确,“移情”,他淡淡的说。
“移什么情?”我问。
“你自己问啊。”老板答。
得,我自己搞定吧。
不过经他提醒,我是霍然开朗了,我突然就想到,依那位客户所说,她的生活中其实没有多少人会刻意为难她,相反,由于她是个漂亮姑娘,却有不少人优待她,可是她的生活依旧一塌糊涂。
而于此之前,我就隐隐觉得她对于别人,就算是那些爱护她的人,总有一丝怨气。那么对我,是否也产生了这样的怨气?
“……”
要不是老板,要不是他长得帅,我真想踢他一脚。
事实上,我老板总是嘴欠说真理。
再之后的日子里,她告诉我,她想不到咨询师会给她道歉,错的是她,而且她觉得她深深伤害了我,觉得我不会再原谅她了,她准备换个咨询师了。
再后来我在咨询室里让她给了我一个拥抱。
她比我高十几公分,在她的怀里我就显得十分娇小。
我问她感觉怎样,她说她抱着我就觉得在抱着一个小妹妹,完全不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咨询师。
高高在上的咨询师。
无论我强调多少次,咨询是个互助的过程,是平等的,更阻止她叫我老师。而在她心中,我仍是高高在上的,她甚至都忽略了自己年龄都是比我大的。
而我对于此,真的没有责任么?
我一开始就介意她比我还大这个事实,故意做出老成有经验的样子。
而每每让她焦头烂额的那些事只要和我讨论之后,总能得到有效的建议。
我还总是那么温柔体贴地对待她。
是如此无懈可击的姿态。
而她,怨恨的正是这样的无懈可击!
就像她的老板,她的同事,甚至她的母亲,这些人虽然都很温柔地对待她,却更凸显得她除了漂亮一无是处。而那些男人,除了看上自己的外貌,再也看不上她的任何。她是如此地不甘心,可是偏偏自己就是这么平庸!
恨,她的心中隐藏着巨大的怨恨。
可是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而现在,她接受到了一个咨询师的道歉,咨询师和犯了错误,而这个犯了错的咨询师在自己怀里也是如此弱小。
似乎,没有那么了不起。
再到后来我们聊了很多,包括这一段插曲,她逐渐明白到,这是隐藏在她心底的一种比较之心,像是一种恐怖的执念,当这种执念被激发的时候,她完全忘记了自己来咨询的目的。
不过,这些讨论过程并不轻松。
时至今日,这种执念仍盘踞在她的心理,但她至少已经清楚她的所在,也终于慢慢去适应它,寻找到与它和谐共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