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挫折的产生,往往是人的动机行为受到干扰和障碍,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沮丧和失意;自我期望值过高,导致期望值的绝对化、过分化、无限夸大后果,从而拉大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过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同时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完美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挫折来临之时,束手无策,痛苦不堪。有的学生一旦遇到小失败、小挫折,就把后果想得非常糟糕。这种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愈加消沉,情绪也愈加恶劣,心结难开,难以自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独孤(McDougallW.)于20世纪初提出,个体受挫折而产生的种种行为,均起源于本能。他在《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中给出本能下的定义为: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理倾向,决定那些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观,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以及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他还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只是目的性的高低不同。一切行为都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策动和维持这些行为的动力是本能。在麦独孤看来,人在活动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挫折行为反应都是本能冲动的结果。
(二)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如何顺利地完成学业?如何学业有成?如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些都是每一个大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那一刻起必须面临的问题。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心理学又是如何对学习进行描述的呢?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见解。行为主义学派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试误、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的反复的过程。建构主义学派皮亚杰认为:学习史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做出某种特定反应,更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并且这种新的图式是创造性的,它在性质上也不同于原来的图式。
(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心理
大学生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做事的成与败,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常见的交往障碍心理有以下几类:自我为中心型,这类学生处事常以自己的目的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想法,还固执己见,惟我独尊,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多疑型,与人交往时有所怀疑和顾虑是正常之举,但是,防备心过重,怀疑一切,这就是多疑了,多疑不但不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挫伤别人的感情;自卑型,一个人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以后,不仅会严重阻碍其交往活动,使人性格孤僻,而且还会抑制人的自信心发展,抑制人的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那么,学会自我反省与自我调节,将会对解除交往心理障碍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心灵俱乐部”成立的重要意义
三、积极发挥“心灵俱乐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并探索其有效途径
(一)普及心理知识,讲求广泛性
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潜能的开发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鼓舞他们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心理品质,优化人格素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及问题,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发人体心理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贴近思想实际,讲求针对性
“心灵俱乐部”以“贴近思想实际,讲求针对性”为理念,邀请了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老师对辅导员、俱乐部骨干、心理健康委员进行不定期培训,有针对性地科学分析四个年级学生表现出的不同心理气质,使受训学员准确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正确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以及各项活动。此外,组织受训学员认真学习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积极预防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造成伤害事故。
随着我国应用型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随之不断在改革和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研究和深入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觉得学生只要不要出大事,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停留在认识期.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和工作流程,但是在具体落实执行的时候却欠缺力度,很多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上也不够到位,导致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有心理辅导室,但是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现实问题较多.为了进一步研究,笔者对本市高等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高校中,72%的高校都有心理教育场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上都有,而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设置不完善,很多都是临时场所或教师办公室,没有固定场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75%的高校都配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用型院校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较为缺乏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过于传统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1引进心理教育专业人士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教育体系方面,学校可以将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他们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去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这样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条件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专业,为高校培养输送高素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2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
应用型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时展的前沿,研究当今90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问题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从而做出相应的教育指导.同时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其主要是为了预防心理障碍和增进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等等,所以要清楚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
3进一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型高校要贯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确保安全稳定,就必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常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大学中营造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发达的网络力量去宣传,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能真正发挥心理咨询作用的却为数不多。首先,心理咨询是走进人类心灵的艺术,是净化灵魂、改创生命、呼唤人性、播种责任的伟大工程,是一项把爱心和力量移植到对方心中的技术。高校虽有咨询机构,但心理咨询师多是兼职,而且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培训,这样的师资力量远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其次,心理咨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新事物,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认为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无大碍,对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有的即使勉强接受也不愿意和咨询师配合。最后,只有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才能带领学生走出消极悲观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知识上的盲点,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
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3.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工作
心理学上的“个性”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具体包括:个险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两方面。个性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渐渐形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特点就是具有“独特性”。但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活动的改变以及自己的主观努力,个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改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时,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工作对象的个性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避免一般化。只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束语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有关家庭教育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包括学生的年长者)在家庭中对他们孩子所实施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教育:一个是学生父母亲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另一个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其中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应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培养教育,也就是在学生家庭中,其家长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及自己的生活实践,来对他们子女的学习生活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期让他们的孩子能朝着他们所希望的预期目标发展。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教育;在这个家庭中,不管是长者对幼者,还是幼者对长者,所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都应属于家庭教育。本文中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学生家庭中,其父母亲及其家庭成年人对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施加影响及教育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早期性
在小孩出生之后,其原生环境就是他第一次接触的环境,其父母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人生整个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就是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状况,家庭教育起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就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校里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多或少都可在学生家庭里反映出来,而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很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根源均可从学生家庭教育中进行追溯。
2.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
3.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实践表明,能对小孩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要有:家长的学历知识、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情绪氛围。小孩与其父母亲之间的天生亲缘和血缘关系,使得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小孩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对于自己父母亲的一举一动,小孩往往能够做到心领神会。而一个家庭氛围越和谐、亲情越浓厚,越能促进小孩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长及其家庭其他成员所持的态度,极易引起小孩的共鸣,因而家庭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且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发育和健康成长。
(一)强迫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
(二)放羊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三)民主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三、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人格教育,人格,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
1.引言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次实验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了河南某高校07级和0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两个心理学班级8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07级43人作为对照班级,08级44人作为实验班,共进行为期两个学期的实验研究。
2.2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量表采用周晖、邹泓根据“大五”人格结构编制的“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包含五个维度,分别为外倾性、神经质、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
性。各维度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3-0.85之间。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共9个因素,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测查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3研究程序
2.3.1前测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前测。
2.3.2干预程序
针对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授教材(人格心理学郑雪编),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
针对实验班,采用杨眉教授的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该模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健康人格模型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2.3.3后测
当学生学习完课程后,再使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后测,作为干预后的数据。前后两次测量均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独立完成,问卷不记名。
2.4分析方法
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
3.1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大五人格各因子比较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是否有较大影响我们以是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分类变量,以前测大五人格问卷得分为协变量,以大五人格后测问卷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变量单因素的协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习者人格特征的影响。如表1所示,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大五人格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以上结果表明,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在一些方面有较大影响。
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t(N=44)tt
外倾性前测33.52±4.1334.13±6.344.23
后测34.22±5.244.1733.27±4.555.643.25
神经质前测34.42±4.2533.43±5.165.26
后测29.52±3.245.24*23.19±4.254.58**6.47**
责任心前测36.71±6.2435.23±4.345.47
后测42.35±2.275.68*48.53±6.266.27**4.35**
宜人性前测35.42±6.1434.25±5.146.57
后测41.15±3.266.37*47.33±4.245.46**4.39**
开放性前测41.42±4.3542.33±5.143.25
后测42.12±3.253.1441.16±4.173.576.58
注:*:p<0.05素质教育论文,**:p<0.01;下同
3.2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比较
表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症状自评量表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躯体化前测1.51±0.231.54±0.344.21
后测1.47±0.343.251.42±0.434.243.57
强迫前测1.62±0.331.59±0.263.43
后测1.54±0.353.651.47±0.356.244.65
人际敏感前测1.72±0.131.64±0.335.13
后测1.52±0.235.27*1.31±0.254.34**4.32**
抑郁前测1.63±0.271.67±0.255.13
后测1.47±0.243.27*1.26±0.353.55**2.15**
焦虑前测1.59±0.331.62±0.233.13
后测1.41±0.244.38*1.17±0.355.44**2.35**
敌对前测1.62±0.231.73±0.343.53
后测1.49±0.243.15*1.27±0.354.24**2.65
恐怖前测1.52±0.131.55±0.312.27
后测1.42±0.274.621.39±0.554.243.65
偏执前测1.54±0.331.51±0.245.21
后测1.46±0.213.171.44±0.256.245.16
精神病性前测1.55±0.131.57±0.275.24
后测1.46±0.344.511.47±0.564.244.55
SCL-90总分前测37.52±11.1738.23±12.146.23
后测28.22±8.444.17*23.227±9.655.64**5.26**
由表2可知,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SCL—90的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及SCL-90总分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的干预对于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效果。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
4讨论
4.1两种人格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后,在大五人格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上的得分都发生了变化,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学习之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人格学课程的学习确实能改变学生人格特征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说明从人格教育入手,通过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是完善学生人格和解除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议各高校应重视人格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向学生系统进行人格教育。
4.2两种人格教育模式的教育成效存在很大差异。
4.3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
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两班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躯体化属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强迫、恐怖、偏执则属于神经症性问题素质教育论文,精神病性则属于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很少出现这三种心理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改变的问题。而人际敏感性和敌对则属于应对人际关系时出现的问题,通过训练可以有所改变。焦虑、抑郁则属于不良情绪问题,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情绪管理技巧,也会有所改变。
5结论
5.1人格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5.2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
[2]王秋英.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第5期.
[3]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9卷第5期.348-349.
[4]林澍峻.大学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8):23-25.
[5]杨眉,等主编.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6]杨眉: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一)统筹安排不科学合理
(二)活动缺乏专业指导
多数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由某个学院(系)具体承办的,但并不是每个学院都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受教育经费的限制,学院难以或不愿支出专项经费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指导活动,所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辅导员,而辅导员受到自身所学专业和培训条件的限制,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不高,所以娱乐型、竞赛型的活动较多,活动的专业性、技术性不足,效果难以保证。
(三)形式和内容较传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仍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重视事后治疗和诊断;重视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和疏导,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的普及,缺少方法传授,没有把认知法、操作法、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等把富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手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形式上也多采用课堂知识传授、面对面辅导交流、被动等待学生上门咨询等;同时,也缺少对不同年级、不同专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四)师生积极性不高
一是部分学生存在对心理问题羞于启齿的旧观念,自主报名参与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而要保证活动正常开展,难免会出现强迫学生参与的现象,这就容易出现学生被动参与活动、消极应付的现象。二是专业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不算课时工作量,也不计入教师考核,这就影响了教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路径
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着不同的参与对象、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定位目标,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心理健康讲堂、心理素质拓展实践、心理健康微电影、心理委员培训等。要使活动体现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时代特色,需要明确定位和目标,理清思路和建设路径。
(一)遵循积极心理教育原则,明确导向
(二)落实学生中心地位,扩大学生参与面
(三)发挥师生专业特长,提升教育效果
(四)利用自媒体宣传,创新教育形式
(五)加强培养培训,建设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支责任感强、业务能力好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学校整合和利用好学生工作负责人、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等人员的力量。通过制定酬劳和考核制度,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和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定,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评优和培训,促使心理委员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积极履行心理委员职责,辅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实现全员参与与全方位服务。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10-01-17)[2018-03-10].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11/s6874/s3020/201001/t20100117_76892.html.
[2]教育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EB/OL].(2018-03-09)[2018-03-10].moe.edu.cn/s78/A12/A12_gggs/s8473/201803/t20180309_329435.html.
[3]陈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幸福有成人生奠基再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1):10-11.
[4]曹丽丽,宋蓓.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理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111-114.
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专业推荐6篇)
范文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范文三: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走向积极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心理学研究中,主观幸福感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同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所谓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其中,对于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日趋增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系统研究开始于diener,他于1995年编制了国际大学生调查量表,主要涉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个体的自尊、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价值取向、家庭经济收入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以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等。国外的研究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范式和研究工具。
国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初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进行描述性研究,随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程的深入和研究内容的拓展,开始了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研究,但研究仅从单方面进行,如与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人格特征、自尊、家庭经济状况等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把自己的研究视野拓展到国外,严标宾(2002)开始对各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以此来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文化方面的共同特点与差异。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对象
笔者在辽宁大学崇山校区和蒲河校区两个校区中,分层抽取了96名同学做为样本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进行的较顺利,样本结构较合理,真实可信度较高。其中:男性48人,女性48人;文科生47人,理科生49人;一年级23人,二年级24人,三年级25人,四年级24人;农村生源学生50人,城镇生源学生46人;贫困学生47人,非贫困学生49人;学生干部50人,普通学生46人。
(二)研究方法
(三)结论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发现,我校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占到访谈人数的70%以上;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20%左右。与其他研究进行对比发现,这一情况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基本吻合。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大学生被试还是倾向于体验到幸福感。
在性别维度上,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是否存在稳定的性别比例,目前结论还很不一致,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男女生差别不显著。
大学生被试在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总体幸福感三个方面中,城镇大学生都略高于农村大学生;非贫困学生明显高于贫困学生。其他研究者在这两方面的所得结论互不一致。另
外,对于收入问题,月支出在800元以上的学生感受幸福感的程度明显高于600元以下的学生,支出在600-800元之间,幸福感程度最高。消费支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可能是倒u曲线的关系,这是我们调查发现的一个问题,需要今后深入进行研究。
统计结果还显示,大学生恋爱问题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女生比男生显著。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方面。
三、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要把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提高其幸福的体验。因此,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科学的幸福观教育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学生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该层次的主观幸福感就会提高,就会产生新的目标,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感体验。开展幸福观教育,首先是要认识到幸福观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其次,幸福观教育需拓展高校教师的新视野。再次,幸福观教育也赋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内涵。
(二)培养良好人格特性完善自我人格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支持因素中,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来缓解或解除这些问题,提升幸福感体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策略:主动与别人相处;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谦虚待人;平等相待,真诚相处;善于理解别人,换位思考,宽容待人。
(四)创设和谐社会实践环境,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大学生身在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少,应该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深入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认识百态人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挫折时,理性对待、积极应对,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幸福感体验。另外,针对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尽早开办职业生涯辅导。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至关重要。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爱好、能力等等方面;其次,要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自信,并端正心态;再次,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就业方面,了解社会所需、自己所想,进行恰当的择业;最后,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审时度势,坚定方向和目标,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和过渡。
(五)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班集体的支持作用
学校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我们还应该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文化氛围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也是他们在大学主要的去向,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强大帮助,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努力营造融洽的班集体氛围,充分发挥其支持作用,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能力与水平,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合理组织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传授他们善与人处的交际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行为能力,学会和谐相处,从而健全和谐的人格系统,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同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在良好学习心理培养、职业生涯辅导等方面加强指导,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去获取成功,去证实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
我效能感体验,进一步提高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eddiener,eunkookm.suh,richarde.lucas,heidil.stnith.subjecti-vewell-being:threedacadesofprogress,psychologybulletin.1999,125(2).
[2]刘川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
[3]郑雪.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马崇升.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丁园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7]万延霞.培养学生的幸福感[j].临沂教育论坛,2007.
[8]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
作者简介:
王延辉(1977—),男,辽宁朝阳人,辽宁大学哲管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现状
关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标准问题,国内外还没有形成统一看法。林金辉教授认为衡量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水平时,一般需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1)硕士研究生个体心理发展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大都是成人期早期);(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4)能否与社会和谐一致,即能否和社会保持良好接触,认识和了解社会;(5)有没有完整的人格[2]。
二、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当前阶段,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总体来看,尚处于摸索与初创阶段,无论是教育规模,还是教育力度都不能让人满意,难以满足我国日益扩大的研究生教育实际需求[3]。最突出表现就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中没有提出心理健康指标,缺少制度性指导和约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有关理论研究几近空白、研究范式没有建立、缺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论著数目寥寥无几等[4]。
2.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质的研究较少。
3.我国对研究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说起来重要,坐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6]。人们对研究生这类高学历人才心理素质的培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其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外,还必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专门针对研究生心理特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或研究课题量都很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里,对硕士研究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必须达到的水平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并且入学和毕业时严格把关,而对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达到何种水平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目前,研究生培养单位基本没有对研究生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做出明确要求和必要培训,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本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处理,轻对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7]。不少人片面地将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缺乏全面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个别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偏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出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认为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硕士研究生克服心理障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实现价值这一主要功能。具体表现在:教育过程中调适心理障碍问题较多,而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交际过程中的一般心理问题较少,使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5.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
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由德育工作者构成,由于思想惯性的影响,他们有意无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从教育学伦理上讲,德育强调的是社会道德和行为需要,从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出发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发展的真实体验需要,从人性角度出发以自我发现为目的促进心理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必然出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为道德品质问题的不足,从而在不自觉过程中忽略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约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形式。
6.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科同质化倾向。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一直以科研为导向,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从而忽视作为自然人的心理需要,更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人格魅力、促进潜能发挥、实现自我价值这一重要功能的体现,没有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在发现这一教育缺失后,在缺乏针对性研究的基础上,误以为是本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续,只简单套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没有针对研究生特殊心理要求区别对待,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本科同质化,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赖于探索和完善,教育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完全适合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理论和方法[8]。
三、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
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紧密相连,更多地聚焦社会发展,审视个人成长,并积极探寻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这一情况之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借鉴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和成果之上,结合研究生教育培养需要,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9]。
1.正视和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10]。加强咨询队伍建设,对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咨询方法和手段,提高咨询业务水平。鉴于目前高校中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大多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兼任这一现实,要特别提醒这些教师注意角色转换,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其次,围绕心理咨询本身开展公关活动,让研究生了解心理咨询,形成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愿意提出心理咨询,愿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袒露自己的心声,愿意接受辅导和帮助。
2.建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组合各种有机要素,得到1+1>2的效果。理论指导上,逐步形成以研究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为主,专业咨询指导为辅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互为补充的教育体系。教育实践中,形成以心理测量为科学依据,以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以参与社会实践为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普及宣传为手段,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为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专业咨询师积极介入相结合的立体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干预体系,首先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深入调研,编制富有实效性的教材;其次课程安排上,尽可能安排人生阅历较为丰富、专业实践力更为扎实的教师;其次建立完整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研究生情况;最后建设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由年龄较大、亲和力更强、更了解研究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咨询师为研究生提供咨询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和干预。
4.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现行研究生教育实施现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的绝大部分实践都是在导师实验室和项目组里,研究生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与导师言传身教紧密相连。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承担责任。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增强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其主动与研究生交流与沟通,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指导作用。
5.努力营造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社会性应激是研究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如婚恋、就业、自我价值实现等都是诱因,特别自我价值实现是研究生自我发展的主导需要,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不一定能得到充分实现,也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压力源。因此,学校要把改善研究生学习生活氛围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为研究生成才提供良好条件,促进自我实现和维护心理健康合于一炉。
[1]张琴,刘永莹.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刘克善.心理压力的涵义和特征[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24:102-106.
[3]刁承湘.研究生德育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兰兴妞,郭谧.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5]李梅,李浩.高校研究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
[6]孙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7]楼成礼,林良夫,曾超.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8]贺香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江西教育,2005(11).
[9]丛龙其.研究生德育内容的新视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
关键词:辅导员;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文化知识
高校辅导员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工作,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种特质,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教育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还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素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去努力满足社会对所承担的角色提出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才能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
一、辅导员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基础
二、辅导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辅导员的人生态度、行为作风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辅导员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辅导员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启示。尤其是当今的独生子女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的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辅导员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协调、去感染。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爱学生的同时还需要思想与智慧,因此辅导员要广用赞语,巧施批评;要尊重信任,不必事必躬亲;要放下师道尊严,虚心向学生学习,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辅导员只有真心去爱每个学生,才会换来学生对老师的爱的回报。这个回报不仅是学生爱老师,而且是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爱,以及使学生学会爱他人。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既要把他们当学生,更要把他们当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辅导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中,辅导员要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有的可能涉及价值观、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政治立场等。有人曾经说道,辅导员要从《六祖坛经》到琼瑶都看一遍,的确,辅导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职业规划等学科知识,只有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在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才能没有障碍,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生才能从心里认定你就是一名老师,而不是不知道为什么要管着我的无聊人士。
既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又要育人,在思想上服人。作为一名辅导员,不仅要有内在的潜质,还要有外在大方得体的仪表和行为。辅导员应注意生活细节,这些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四、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主要任务之一,辅导员自身最需要成为一个心理调节师,一个幸福的行者,一个快乐的智者。辅导员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全人格、积极心态、稳定情绪、自信自强等。但凡优秀的辅导员都能在日复一日看似平淡的工作中不断发现新意,能体会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发生不断进步的改变,所以每天都很快乐。遗憾的是很多辅导员都没有用心去体察和感受,使得工作成了一种单调重复的机械操作。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这就是当下许多辅导员感到工作乏味,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做一个心理健康的辅导员不仅对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好处,而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极其有利。
五、辅导员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1.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要与老师、学生、干部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合力的作用,有效地依靠班集体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组织和管理好班团骨干力量,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辅导员必须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成为胜任学生工作的全面手。
2.观察预测能力。辅导员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前瞻性地预测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工作未雨绸缪。
3.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其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形象生动而又富有哲理、严谨深刻又不乏风趣的语言来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信服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文字表达能力,是不仅能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调查报告,还能写专业论文,进行学术研究等。
4.开拓创新能力。时代在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变,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不断出现,因此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学生工作方法,实行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5.心理教育能力。辅导员应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能及时进行处理。辅导员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
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指引者、品格塑造者,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也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故辅导员工作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辅导员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还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还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引领学生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