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鲁迅的《秋夜》向来是文坛中的一个争论点,那一系列的意象让人琢磨了几代。
枣树,是诗人形象的化身,是深受封建婚姻约束,向往着自由婚姻的诗人。“他简直落尽了叶子,单剩干子。”,“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鲁迅渴望爱情。“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鲁迅对“小青虫”充满了怜惜和爱意,这种感觉是爱情产生后的感觉。可是小青虫“老”了,怜惜感觉出了“火”却没有看到希望,他看到的是小青虫的死亡,看到的仅仅是无希望的爱情。“他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他敬佩为爱而牺牲性命的英雄,看到了他们不可能的前途,是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
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
不管是福是祸,鲁迅作为一种共享的话语,都早已渗进了现代汉语的深处;而且,在这种新兴的话语传统中,语言学和政治学是如此互渗,有时候简直就难以厘清——究竟哪些只是政治家的发明,哪些才是文学家的创造?
(一)
回到久违的母校南京大学,见校园里多了一尊青铜雕塑。远远望去,那是一头甩蹄欲奔的驮畜,但因其造型手法写意而粗犷,尚不敢断定是何方神兽。再等走到近前,却感到有点意外:如此狂野不羁的一副造像,竟配上了这般憨态可掬的名字——所谓“孺子牛”是也!
名与实之间的此种反差,吸引我驻足多打量了几眼:凭着美学一行的敏感,这尊雕塑的风格,无论如何都是古拙而变形的,你说它更原始也行,说它更现代也罢,反正是毫无俯首帖耳之意,不像农耕文明的犁田工具,尤其是不像可以牵在小孩子手里“过家家”的驯顺玩具。不知道那么多饱学之士,又天天路过这里,何以出现这等趣味差错?
更有意思的是,我很快又从当时的校报中得知,原来造成这种文不对题的,并不是雕塑的原作者熊秉明,而是隔着行当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这头牛的动态是失蹄的,又是奋起的。处在极端的困境,又正充满信念,以顽强的意志和磅礴的生命力站起来……杨先生经过巴黎,在我家看到这头牛的原作,脱口而说:“这可以命名为‘孺子牛’。”无疑,他想起了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还有一句话是大家所熟知的:“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杨振宁看到“孺子牛”是三十年前在巴黎。没有想到今天能放大,铸铜,立在祖国的大地上了,在我所出生的南京,在我父亲曾经服务过的南京大学。真可说是奇异的、神秘的巧合。(《南京大学报》,2002年5月30日)
中国现代高产作家,恐怕只有鲁迅一人自觉按照编年方式整理著作,由此避免小说、散文、杂文作品重出于不同的单行本。这是作者之福,读者之福。其他作家如周作人——更不要说当代的我辈——就很惨了,虽是“自编文集”,也缭乱不堪。笔者因为犯过这错误,所以悔愧至深。
不记得是竹内好还是木山英雄曾经说过,鲁迅一生都在撰写《鲁迅全集》,意识是说,逐年编辑自己的作品的习惯,预先确定了他写下的片言只语在未来的“全集”中的位置,而这也足以使《全集》之外任何自己或别人的选本,都无害其著作体系的完整性。
即使这样,鲁迅生前也只编了一本《自选集》,这就更要令当时和后来无数作者尤其是像我这样半吊子的鲁迅研究者惭愧得“汗不敢出”了。
讲究书的版本形式,乃一切爱书写书者的习性,但鲁迅这方面似乎特别严格。他曾经针对清修《四库全书》而反复致慨于满族统治者对汉人书籍精心的“谋杀”。对一些谋取暴利或达到别样目的的“聚珍本”、“校注本”,他不仅指出校对乃至断句上的错误,更不放过出版和编辑者随意变乱古人著作版式的漫不经心、甚或自以为高明的恶劣行为。新出版的图书天地过窄,他也极其不满,以至于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加以深究。在《鲁迅全集》里,关于“书的还魂和再造”的现象的论述很多,但我们也注意到,鲁迅谈论版本形式往往意有他属,不同于那些喜欢炫耀见识高卓或收藏宏富的博雅之士。总的精神,无非“朴实”、“认真”四字。
《鲁迅自选集》选《野草》七篇、《呐喊》、《彷徨》各五篇、《朝花夕拾》三篇、《故事新编》两篇,共二十二篇。因为鲁迅生前只有这本《自选集》,“编选意图”就特别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张铁荣先生在《中华读书报》(2005年6月1日)上著文,对此多有论述。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他仅仅从《呐喊》中选取了自己最满意的5篇小说,作者自己并没有把这两篇‘听将令’的代表作《药》和《明天》选进去,这大概表明了他所说的‘听将令’是一种自谦和托词,也可以看出对这两篇作品不甚满意。如果没有《鲁迅自选集》的出版,我们就很难知道来自作者的这一心灵深处的信息。其次,关于从彷徨选取的5篇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面删去了《兄弟》、《孤独者》和《祝福》很值得研究,起码说明此时的鲁迅已经从兄弟失和的阴影中脱出,在心绪上也和彷徨时代完全不同了。当然从《故事新编》中只选取了两篇就是《奔月》和《铸剑》,这是最符合鲁迅精神的作品,至于为何删去了《补天》——就很值得对1933年的鲁迅进行具体分析了。”
据周作人回忆,鲁迅因祖父科场贿赂案在舅父家避难时,曾影写了《荡寇志》和《西游记》的全部绣像。在教育部任职期间,鲁迅常常搜寻旧书,刻石图画等的拓片,精心加以整理、考证,并曾经一度在厦门大学开过展览会。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中学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作品中找到端倪,“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此处可以看出鲁迅对卷头纸画书中人物的绣像尝试绘制。
一、鲁迅的装帧观点
鲁迅装帧设计的书籍,整体上均有朴素的美感、时代感和民族性。按设计方法,鲁迅装帧设计的书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朴素文字的装帧形式
《三闲集》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此书收集鲁迅1927年至1929年所作杂文三十四篇。封面中只有文字,书名字体笔划匀称,朴素而灵活,封面设计形式符合书籍内容。《引玉集》鲁迅先生拿到日本印刷的苏联版画作品集,封面中以文字作为设计元素,版式编排整齐,规矩。封面最左边有一黑色边线,填满整个书脊和封底。红与黑、与封面的白底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鲁迅先生的装帧作品中,封面上使用哪种字体,都与书籍内容及封面所要表述的主体精神、气质相符合。
2.古雅插图与毛边的装帧形式
鲁迅不仅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和翻译家,还是成绩斐然的编辑出版家。他自从1907年9月留日时筹办期刊《新生》到1936年10月离世总计30年,主编、参编过20多种报刊,例如《越铎日报》、《新青年》、《语丝》、《莽原》、《〈国民新报副刊〉乙种》、《奔流》、《朝花》、《未名》、《萌芽月刊》、《波艇》、《文艺研究》、《巴尔底山》、《前哨》、《文学导报》、《十字街头》、《译文》、《太白》等;开办、参与过“未名社”、“朝花社”、“三闲书屋”、“野草书屋”、“铁木艺术社”、“版画丛刊会”、“诸夏怀霜社”7个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十多套40多册丛书,如《乌合丛书》、《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科学的艺术论丛书》、《文艺连丛》、《现代文艺丛书》、《奴隶丛书》、《艺苑朝华》与《版画丛刊》(国内外美术作品)、《朝花小集》等等。此外他还编辑了数种单册图书如《萧伯纳在上海》、《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草鞋脚》(合编)、《海上述林》等。这些书刊立意“惟在益人”,内容丰富新颖,封面版式大方简洁,插图丰裕精美,编审加工质量高,即使在今天也有许多方面是我们编辑人员学习的楷模。下面,就鲁迅编辑出版思想的几个主要特征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在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已经被大家反复论及,这里我们想要研究的是他们早期救国思想的形成以及这一思想呈现的面貌和意义。因为“救国”这样一个关键词,无论对于他们二人,还是对于现代中国,都是百说不厌的论题,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论题。
一人生道路的选择
二为人性重造的文学
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成为周氏兄弟借文艺改造社会的一种希望,兄弟二人共同编选了《域外小说集》,选择的特点一是偏重斯拉夫系统,二是偏重被压迫民族。在谈到为什么翻译介绍被压迫民族的文学时,鲁迅说:“因为那时正盛行着排满论,有些青年,都引那叫喊和反抗的作者为同调的。”周作人也说:“一面又因为《民报》在东京发刊,中国革命运动正在发达,我们也受了民族思想的影响,对于所谓被损害与侮辱的国民的文学更比强国的表示尊重与亲近。”周氏兄弟早期的翻译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现实社会的土壤,是与时代的脉搏相一致的,符合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但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都为时人认可,林语堂就曾讽刺鲁迅“今日介绍波兰,明日介绍捷克文豪”。兄弟二人工作十分辛勤,选择也非常精当,可是社会的反映非常冷漠。总结起来,第二次文艺救国失败的原因:一是译本只有两册,而且所选各国作家偏而不全。二是文体不被人们所接受,当时文坛盛行的依然是章回小说、笔记小说,短篇小说虽已崭露头角,但小说界的主将们还没有以提倡短篇小说为己任。基于此,读者反映冷淡也是必然的事情。
一、关于婚姻自由与经济独立
涓生和子君狂热地追求个性解放,憧憬婚姻自由,在完成了自由结合后在经济面前却表现得如此软弱和无计可施。其原因是:子君只从表面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将奋斗目标局限于婚姻自主,局限于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婚姻的干涉和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家庭主妇,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破裂。生活流于平庸,思想流于空虚,以喂油鸡和养狗阿随来遮盖平庸,为油鸡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以填补空虚。平庸和空虚使爱情渐渐褪色,导致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漠,子君对涓生也失去了先前的体贴,甚至子君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狗,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子君为失去油鸡和狗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走向破裂。
二、关于经济权利与婚姻家庭
(一)经济的丧失改变了子君
子君是单纯的。为了能与涓生在一起,子君毅然走出家庭和亲人断绝关系,为了获得婚姻自主以牺牲亲情为代价,为了和涓生生活在一起,与家中没有了联系。但是与涓生同居后,她的生活空间变得非常的窄小,她唯一的倾诉对象只有涓生,为了这同居的婚爱,她表现出空前的无畏,虽然只要一出现在公共场所便会抢遭冷眼,然而她竟一无所视,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摘要题】鲁迅研究
【正文】
一重读《门外文谈》
用漫谈的笔调,讲高深的学问。鲁迅的这一篇《门外文谈》可称杰作。它从文字的起源谈到汉字的改革,从文学的发展谈到文艺的大众化,涉及广阔的方面。读者可以在很轻松的阅读中,获得许多这方面的知识。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曾经跟小学大师章太炎学过《说文解字》。文字学也可以说是他的本行,难怪谈起来如数家珍,真正做到深入浅出了。
关键词:鲁迅死亡意识本真存在
摘要:鲁迅的死亡意识对于其人生观与文学创作影响至深至巨,因此,探究它的生成条件、发展脉络、影响方式与理论意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由此也能够使得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价值获得更富于启迪意义的理论阐释。
如果不是发生了祖父的科场案,如果不是父亲因病早逝,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事变而使家道中落,鲁迅的一生也许会与他后来实际经历的人生有很大不同。正是在这些事变中,我们初次看到了鲁迅对死亡的感知与记忆,祖父的科场案使家里笼罩着监押与死亡的恐怖阴影,一方面鲁迅被迫随家人出走避难,免于被诛杀,另一方面家里又要不断地变卖家产以挽救祖父的性命;而父亲的病与死则使他更深地体会了世态炎凉,对死亡有了真切感知和无奈的接受,最终使他选择了“走异地,逃异路”,踏上一条与传统知识分子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可以说这些家庭变故不可避免地使敏感倔强的少年鲁迅蒙上心灵的暗影,死亡的恐怖与悲哀过早地在他的幼小心灵镌刻上阴郁沉重的痕迹,并使他渐渐形成了习惯看待人生与人性的暗处,对人间的不幸几乎怀着本能的关心和同情。也许正由于这种性格的原因,鲁迅小说创作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