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生育的主力军,其婚恋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56.9%的同学表示目前并不想谈恋爱,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平衡学习与恋爱的关系。这表明,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婚恋教育,大学生对情感关系的认知较为模糊。
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关键在于学校婚恋教育。然而,当前学校在这一方面明显缺失。调查显示,82%的大学生反映其所在学校没有开设婚恋课,仅有2.51%的大学生上过婚恋课,而65.99%的大学生希望高校开设此类课程。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谈恋爱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应通过开设婚恋教育课程承担起这一责任。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期望这类课程最好采取选修课形式,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自述故事的形式进行授课。他们最希望获取两性沟通方面的知识。
高校开设婚恋课程有助于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进而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建议如下:
将婚恋教育课程纳入大学选修课程体系,结合实际需求设置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反思,提升正确认识婚恋和经营恋爱关系的能力。根据学生需求分阶段安排教学内容,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讲授人口国情和新型婚育观念,对于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则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传授两性沟通等知识。
建立课程反馈机制,让学生匿名评价课程,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根据反馈完善课程,确保达到培养学生正确婚恋观的目的。
高校、家庭和社会应协同推动婚恋教育,形成合力系统传授婚恋知识。家庭层面应注重传递正确的婚恋观并做好表率,社会层面要加强人口和生育政策宣传解读,营造健康、积极的婚育文化氛围。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