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交了4500元学费报考ACI国际心理咨询师高级课程后,刘女士如今感到自己受骗了。“有媒体报道说‘国际心理咨询师’这个证书有问题,发证方‘ACI’本身就是个培训机构,并不受官方认可。但销售人员却说证书全球通用,还得到国家人力资源部认可。”
被曝光后仍在招生
刘女士告诉记者,今年3月,她通过“起陆教育”官网咨询心理咨询师课程。工作人员称,ACI国际心理咨询师高级课程由人社部引进,“全球通行”;且刘女士本科毕业,可直接报考高级课程。听罢,她购买了价值4500元高级课程。她回忆,拿到通过快递寄来的合同及两本中文心理学教材后,才意识到这个课程是线上APP观看录播视频学习,没有线下培训。而在教学视频中,老师后期讲课基本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报考前,工作人员称高级课程要写论文,考试主客观题目,有导师带教。临考前又说政策改动,没有论文,成了选择题的机考。且最终的考试题目竟然平时都做过,甚至连顺序都没有换。如同“走过场”的培训和考核,让刘女士感到“这个心理咨询师证书有点水”。
刘女士的担忧并非多虑:据媒体曝光,ACI美国认证协会仅仅是一个美籍华人在美国注册的一个民间协会,负责培训,颁发的证书并不受美国权威的心理机构认可。事实上,在心理咨询师市场上,类似的不正规证书并不止一张。
记者搜索发现,不仅起陆教育仍在招收AC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课程学员,沪上知名培训机构华东教育人才专修学院也提供了一门“GPST联合国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课程。咨询授课老师得知,GPST中级的“心理咨询师”需完成6节7小时的线下课程,观看线上APP录播节目,复习考前发放考试模拟题。考试通过率达到80%,6个月就能取证。培训收费从数千元至万元不等,考试费另收取2400元。
“联合国”颁发的证书
市民吴女士通过一次心理咨询方面的免费体验活动,了解到这门GPST国际心理咨询师课程。去年12月,她参加了中级课程考试,“考题都是资料里做过的,很好过。”今年,吴女士决定继续报考高级课程,想学得“更加专业”。但有拿到证书的学员表示,所谓的“GPST联合国注册心理学咨询师”证书,只能通过发证公司的网站查询,根本不受认可。
华东人才专修学院是这项联合国心理咨询师课程唯一指定的培训机构。记者以求学者身份咨询该机构的一名“秦老师”。他称,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的发证方为联合国培训研究所下面的亚太中心。记者询问该证书是否受到业界认可?对方的说法是,虽然不是从业必备证书,但“含金量不低”,“很权威”,比中科院心理所开展的基础培训课程更加专业,是对能力的认定。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对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加强管理的通知》(劳社部发[1998]18号)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以技能为主的国外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审核和注册。未经审核和注册的国外职业资格证书机构不得开展此类活动,其证书不能作为上岗和就业的依据。记者在人社部注册国外职业资格证书成绩合格人员查询功能中,并未查到吴女士的信息。显然,GPST认证的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并不属于人社部认可的国外职业资格证书。
面对质疑,发证机构搬出的理由是,其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书是“职业能力认证”,而非“职业资格认证”,因此“不需要政府的备案和承认,也不需要专业的行业组织的备案和承认”。那么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培训中心”,GPST颁发的证书上为何写得不是培训合格等级证书,而是接近于职业资格概念的“咨询师”头衔呢?
专家:本质上就是在卖证
在美国,成为一名执业的心理咨询师,需满足数百小时的个案体验、督导训练、伦理规范、临床训练等经历才有资格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难度非常大。
陶新华认为,像ACI这样的证书,其背后由一家非正式的、非专业的培训公司操作,考核方式粗浅,无法保证培训质量,因此没有资格鉴定学员的专业能力和等级,本质上就是一种商业驱动的卖证行为。若有浑水摸鱼者利用此类证书,试图评估、解决心理疾病,无疑是在将患者推入深渊。不仅在误导大众,也在败坏行业的声誉。
然而,这些毫无含金量的证书之所以横行市场,侧面也印证了国内对心理师的需求。陶新华称,目前我国注册中国心理学会系统的心理师仅1646人,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而言,这样的人才输出量远远不够。这个现状也催生了市场上利用信息不对称而出现国际心理咨询师的认证生意,同时抓住了部分消费者崇洋媚外的心理。
2017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取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后,我国已没有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现阶段各机构发的证书只能是培训合格证书。
“只要是国外的职业资格,在我国进行考试发证就必须经过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核和注册。上述两个机构是否经过审核和注册,是大家参加其考试和培训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要求其出示有关证明文件。”他建议消费者,谨慎对待市场上提供的培训数天就能获得国际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机构,这些证书无法得到业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