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婚姻咨询和辅导至今仍在宗教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许多基督教、天主教教会都有婚姻家庭培训方面的课程,在教堂结婚的新人,都需要先参加这样的活动,就连天主教的教宗,也提倡教徒们认真参加这样的婚前辅导。教会的婚前辅导一般以宗教教义为中心,强调对信仰的忠诚度,在一个教会网站的婚前辅导介绍上,有如下内容:
辅导课程要使参加者——
1.把婚姻植根在神的话内,婚后生活有明确的使命和方向。
2.更深的彼此认识,共同建立神是一家之主的婚姻关系。
3.掌握一些技巧来改善彼此间的婚姻关系。
1.焦虑/沉着(抗压性)
2.忧郁/乐观(快乐程度)
3.活泼/安静(社交能力)
4.开朗/羞怯(情绪表达能力)
5.同情/冷漠(对别人情绪的感知)
6.主观/客观(在情绪影响下思考和反应是否具有逻辑)
7.统御/顺从(是否自信、是否具有领导能力)
8.敌意/容忍(对自己和他人的宽容度)
9.自律/冲动(对自己的控制能力)
原本以为讨论性格和婚姻中的相处方式会很空泛玄虚,没想到一进咨询师的办公室里,她就交给我们一大堆表格——原来是根据测试结果产生的数据分析。除了两个人自己的测试结果之外,双方的数据还会被放到一起进行对比,两个人的性格异同一目了然。比如我们的其他数据都差不多,只有最后“自律/冲动”一项大相径庭,他的数据是95%,即他比95%的人都更加按部就班,而我的数据是15%,即我比85%的人都更加随心所欲,而这种大相径庭的结果,就会受到咨询师的格外注意。咨询师询问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感觉到这种明显的差异?这就从面谈之前的测试过渡到了面谈的环节。中国人一般在表达上较为内敛,尤其是不习惯于“抱怨”,于是在刚开始的面谈中我们都显得非常拘束,但是在训练有素的咨询师非常有技巧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两个人就变得侃侃而谈了起来。
当然,婚前咨询的内容不仅限于性格测试。咨询师还会询问两个人对婚姻的期待、原生家庭的情况和对未来重大决策的意见,以此来判断这对情侣是否可能会在未来出现重大的分歧。首先,人们从婚姻中想要获得的东西很不同——有的人喜欢安全稳定,而有的人偏爱新鲜刺激,有的人需要热闹,而有的人则渴望宁静,如果对婚姻生活的追求有本质的区别,就为日后的感情破裂买下了隐患;其次,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师之母”维琴尼亚·萨提尔早在多年就提出,原生家庭的关系和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对人一生的影响最为深远,父母的感情状况、相处模式等都可能影响子女的婚姻生活,因此结婚之前最好了解对方原生家庭更多情况;最后,许多情侣在决定结婚之前,可能还没有严肃地共同考虑过未来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件,比如生儿育女、职业规划等等,简单地举例,比如一个人很想要孩子,但一个人根本就不想要孩子,那就比较推荐在协商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之后再结婚。这些对婚姻稳定幸福来说至关重要的话题,但许多谈婚论嫁的情侣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讨论过,因此婚前咨询是一个很好的增进彼此了解的机会。
幸运的是,在和我们仔细聊过之后,咨询师判断我们口中的那些“矛盾冲突”都属于“鸡毛蒜皮”级别的,因此很愉快地祝福了我们。就我个人而言,这番辅导的意义很大,绝不像我从前想象的那样,只是走一个过场而已。时至今日,我还会找出这几张表格,看看上面起起伏伏的折线,想一想咨询师当时所作出的分析和自己所做的有什么欠缺。
根据我自己和许多身边人的经验,完成婚前辅导确实会让我们的生活幸福度更高。这种在西方已经十分普遍的社会活动,虽然植根于宗教文化中,但如今已经完全成为了一门可以信赖的科学。美国《今日心理学》等许多媒体都曾发布调查研究显示,参加过婚前咨询和辅导的夫妻,在婚后的离婚率更低,甚至有报道称婚前咨询可以将离婚率降低50%,但也有不同的声音表示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某些夫妻婚姻的稳定一定和参与过婚前咨询有关。显然,婚前咨询也不是万能的,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测试结果不满意,这婚结还是不结?很多人认为婚前咨询意义不大,原因就在于无论测试的结果多么不理想,咨询师也不会建议前来咨询的人不要结婚,而只是提出一些建议而已,这种质疑显示出婚前咨询在帮助婚姻决策、减少婚姻矛盾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从总体而言,婚前咨询作为一种可以减少婚姻争执的有效手段,它所传达出的保持沟通交流的习惯和寻求相互理解的态度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