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高尔顿采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习题1)。
1890年,卡特尔首次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习题2)。
在宾西法尼亚大学,韦特默开办了儿童行为矫正诊所,属于咨询心理学产生前的开创性工作(习题3)
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比奈一西蒙在1904年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了智力测量(习题4)。
在咨询心理学形成之前,为咨询心理学准备了前提学术条件,做了开创性工作的是(习题95):①高尔顿;②卡特尔;③比奈一西蒙。
大卫于1907年,开展了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的工作,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习题5)。
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1908年,帕森斯促进了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习题6)。
二、心理咨询产生的社会需求背景
作为心理咨询的直接起源,1896年在美国诞生了的历史上第一本《临床心理学》(习题7)。
属于韦特默对咨询心理学的贡献的是(★习题96):①第一次提出“临床心理学”的概念;②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③1907年创办了专业刊物。
通常认为咨询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韦特默。
作为最初临床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条件和促进因素,起了极其重要作用的是(习题98):①心理测验的研究;②个体差异的研究。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老师培养标准(习题8)。
1954年,2O余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习题9)。
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分会发表了“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其主要内容为提出咨询心理学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贡献,而且三者不可偏废。
属于APA咨询心理学分会定义委员会最初确定的咨询心理学的三个贡献的是(★习题97):①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②帮助个人与环境的协调;③加深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属于APA咨询心理学分会定义委员会所规定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工作目标的是(★习题99):①帮助那些连最基本、最低适应状态都已丧失的心理不适应者;②促进特定社会集团的每一个人,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
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2001年8月,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习题10)。
心理咨询师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具体内涵指的是(★习题101):①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②帮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指的是心理问题;③帮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指的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使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手段属于广义的心理咨询概念(习题11)。
属于狭义的心理咨询概念的是(习题102):①采纳各种非标准化的临床干预措施;②采用非标准化干预手段或方法。
在2005年版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不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守则。
2005年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守则:
(1)尊重求助者的意愿。
(2)促进求助者的身心健康。
(3)对求助者的个人隐私及所提供的资料保密。
(4)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咨询关系,不得产生和建立除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
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是罗杰斯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核心内容(习题130711-57)
受过专门训练的A一咨询师,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一求助者提供援助的过程,是威尔森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主要内容(习题14)。
中国临床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心理咨询应明确的三个问题(习题104):①求助者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②咨询师的技术和手段;③治疗所要达到的目标。
陈仲庚教授认为心理咨询要解决的问题不包括心理咨询的社会背景。
教材中推荐的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第三单元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一、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思维方式四个观点:唯物主义;普遍联系;限制性;三统一发展观。一个态度:中立性。
实用主义的观点不是咨询师应该持有的正确观点与态度(习题15)。
(一)唯物主义观点
不符合心理咨询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是(习题107):①善于利用个人经验去推理;②善于把握整体观念。符合心理咨询唯物主义观点的是“遵循科学的法则处理问题”和“依据事实做出判断”。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
三个观点:心身一体;三因素交互作用;整体性
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循如下普遍联系的观点(习题108):①具有整体观念;②透过关系把握本质。
唯物主义的观点不属于心理咨询中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含义(习题16)。
1.心身一体的观点
属于咨询师需要遵循的心身一体的观点的是(习题109):①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②心理和生理互为因果;③求助者常有心理问题躯体化倾向;④生理欠佳体验为心理不适。
2.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
心理问题可以一果多因,也可以一因多果的说法,属于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观点的主要内容(习题17)。
3.整体性观点
知、情、意、行不是永远相联系的不属于整体性观点的内容(习题18)。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行为永远是互相联系的。
(三)限制性观点
咨询师的费用限制不属于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循的限制观点的内容(★习题19)。
1.咨询师的职责限制
咨询师职责限制的内涵涉及如下内容(习题110):①职业责任不是无限的;②任务限于心理问题本身。
3.感情限制
彼此沟通限制在工作范围属于咨询师感情限制的内涵(习题21)。
4.咨询目标限制
属于咨询师咨询目标限制的内涵的是(习题111):①咨询目标的确定不是任意的;②咨询目标应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四)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属于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循的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内容的是(习题112):①考察个人史原因;②个人史与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③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求助者;④对于求助者要用发展的眼光做动态考察。
(五)中立性态度
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循的中立性态度,指的是(★习题113):①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②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
在心理咨询中,如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在认知、情绪方面有分歧,心理咨询师应持中立态度。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用“理解”一词表达中立性态度的意义在于(习题114):①说明个体产生某种反应是合乎逻辑的结果;②“理解”既不代表赞同,也不代表反对;③“理解”一词是中立态度最恰当的表达词。
咨询中保持中立性态度的意义不在于有助于咨询师保持自身尊严(习题22)。
二、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心理素质(五项心理素质要求)(0911-37)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属于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主要心理素质(习题23)。
(一)品格
用一句话表达,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就是对咨询师“品格”素质要求(习题24)。
(二)自我平衡能力
对心理咨询师“自我修复和觉察能力”的素质要求,其内涵包括(习题116):①咨询师有意愿并且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②咨询师能够通过个人修养或专业的自我体验,解决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冲突;③咨询师能及时地觉察对来访者产生的移情,并调整状态,不因自身问题而影响咨询工作。
(三)善于容纳他人
咨询师“善于容纳他人”的素质要求的意义不在于体现咨询师的高水平、高境界(习题26)。
(四)有强烈的责任心
符合心理咨询师“有强烈的责任心”的素质要求的做法是(习题115):①对求助者负责;②特殊情况可以考虑转诊。
(五)“自知之明”
如果咨询师清楚自身能否满足社会道义的要求,并不可以说心理咨询师就具备自知之明(习题25)。
第四单元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一、我国心理咨询的简史
中国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的贡献在于(习题117):①翻译出版了《青年期心理学》;②采用综合快速疗法治疗神经症和心身疾病。
关于综合快速疗法,正确的说法是(习题118):①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②参与者有丁瓒、伍正谊、李心天等。
二、我国心理咨询业的现状
属于目前中国心理咨询业具备的特点有(习题119):①咨询已经开始职业化;②心理咨询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得到社会认可;③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咨询力量存在差距。
1986年,我国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出现在北京市朝阳医院(习题27)。
是否有足够高水平的咨询师不是心理咨询达到职业化阶段的可操作性指标(★习题28)。
三、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展望
职业化将使得专业人员因为咨询行业缺乏神圣意义而不满属于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未来发展不大可能具备的特点(习题29)。
评估心理咨询职业社会价值的指标应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评价(★习题120):①支撑该职业行为的学科理论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②该职业的管理、服务体系是否达到标准化水平;③操业人员的能力是否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