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一个新国家意味着要学习如何做很多不同的事情:讲一门语言、饮食、购物、出行。几个月后,我惊讶地发现我已经开始习惯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我的数字生活中。我将我所有的应用替换成本土应用,一方面原因是出自我对科技产业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则是我能一定程度上“入乡随俗”。从那时起,我也同样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
有一天,为了好玩,我开始在我的笔记本创建了个列表记录这里的应用和那些我在美国已用惯的应用之间的不同之处。当我完成时,我惊讶地发现那个列表已经长到可以写一篇博文了。
这里的人们使用各种方式输入汉字:拼音、手写、部首和九宫格。偏好哪种方式似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龄和地域,然而最受欢迎的还是拼音输入法。但是在这里网站或App并不需要以上的输入方式,他们更乐于使用拉丁字母作为搜索内容,并且也能得到中文结果——独立于操作系统之外。有的搜索功能甚至还使用了智能纠错和模糊音。当你习惯了这些,就会感觉没有这些功能的操作系统或App很难用。
当然,当这些应用都不遗余力去处理各种中文输入时,他们也就无暇做好英文输入的模糊匹配了。(比如:stemming算法,soundex算法,优雅地处理变音符号,标点符号和大写符号)
美国的App标准化了几种方式来组织他们未归类的项目(如设置和帮助)。它们往往在最右边(三个点的省略号图标)的“更多”选项卡或者在汉堡包菜单里,在Facebook的案例中,则出现在一个汉堡包图标表示的“更多”选项卡中。中国的App有时也这样使用“更多”。但更多的时候往往不是这样,他们是在底部第二或第三的标签,上面写着“发现”。“发现”提供了不一样的乐趣,虽然不那么重要却增强了应用的核心功能。“发现”的图标通常是罗盘。
由于与中国国内银行合作的复杂性导致在线支付在中国的起步并不容易,在这里并不是简单地填写完信用卡号码就好了,会要求用户在有30多家银行的列表中选择,之后绑定自己的账户。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特点,网站想要支持所有的银行就变得很复杂了。所以很快财付通和支付宝之类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很快就被网站广泛接受采用。
现在许多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与你的银行账户和其他应用进行绑定,来免去使用多个应用时繁琐的操作过程。我在美国有这样的一次体会,也是我唯一一次使用Venmo预定支付酒店。当时我被困在机场,Venmo内有这么一个选项可以让我直接完成预定,而不是再通过其他应用程序进行预订,重新输入我的信用卡信息。但是在这里,这个功能自然不用多说。关键的区别在于用户不必下载单独下载一些奇怪的钱包/支付类应用程序来内置到他们已有的应用程序中完成支付。
围绕支付这项功能的界面通常被称为”钱包“,此外界面中还有其他功能:1.当你在其他应用内消费时自然而然就会去想到”钱包“(如需要消费程序内购时)2.在现实生活中消费,通过扫描二维码来完成支付。同样,你也可以在手机上生成一个二维码来让他人扫描完成支付(这种方式挺方便的)。3.给朋友发红包(红包,在中国传统中用于赠送礼金)4.为服务买单。比如大多数应用程序会提供购买机票、彩票、电影票,类似Uber的出租车服务(比如嘀嘀打车)。还可以为手机充值和支付你的水电费。腾讯的应用还能够在京东(腾讯电子商务合作伙伴)上购买Q币进行消费。大多数应用程序在设计钱包时都会采取类似的三栏式网格布局和五颜六色的图标来对功能进行集合。即使我的银行类App也是类似的界面,让界面保持平衡。
任何接触到钱的应用程序都要让用户相信自己交易的安全性,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安全中心“的页面,它的图标采用了一个巨大的盾牌图标。当然,美国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做了同样的事情,直到2000年初(还记得”HackerSafe“吗?),到了今天,这样的承诺似乎有点让人无法安心。也有一些受欢迎的应用程序以某种方式提高你手机的运行速度和释放内存,让他更安全,他们让人想起了WindowsXP中那些恶意软件。当然,这类应用程序在手机上基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但是正如你所看到的,这是真正的交易————因为他有块巨大的盾牌。
应用程序从来都不羞于询问你是否允许定位你当前的位置,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让你使用它,无论是界面中出现的会自动填充“选择你的城市”下拉菜单中还是天气功能。许多应用也会将你与附近的陌生人联系起来,其实这并没有那么可怕。许多应用会将你附近的陌生人显示出来,这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在美国有Highlight和Skout这类应用,但他们从未成功地像在这里一样成为主流受到广泛接受。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文化或者人口密度以及都市化程度造成的,但是它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可以广泛的推行。
陌陌,这个程序很明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这一需求,每个月有超过6000万的活跃用户,并且现在它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它可以满足你寻找附近的陌生人通过聊天、互动来认识对方。类似的应有还有微聚、比邻等等。
乍一看,感觉就像是谁匆匆山寨了facebook的新动态,又糊上了Picassa的图标。但使用之后,我才惊奇地发现其独创性和颠覆性。实际上,它和Facebook的新动态不同。
1.没有筛选-每个朋友的每条帖子都会出现,没有过滤和重排,如果你讨厌谁,你可以屏蔽他,没有折中选项。
5.没有滤镜-虽然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种,但设计理念是以照片为主。朋友圈没有提供Instagram里的那种滤镜,目的是为了让消息的发布更加快速、即兴、原汁原味。
我见过大概有一半的iphone用户都开启了ASSISTIVETOUCH功能。这是一个一直悬浮在屏幕上方的按钮。这种按钮虽然有点烦人,但它模仿了硬件“Home”键,还提供了多指操作手势,方便了那些由于肢体损伤而无法正常使用触屏的人。没有人能准确告诉我,为什么一个双手完好运动神经健全的人要开启这样一个奇怪的设置。有人说是为了保护手机实体键不被用坏,也有人说只是为了无聊的时候有东西摆弄。
我见到过很多夸张的卡通形象,经常在加载和出错时出现。
一些应用附带了本地污染状况的查询功能。
好多应用都推出了多款主题/皮肤,换肤功能在中国甚为流行。而在美国我几乎想不到有那款IOS应用有这功能的。
在一个Google被禁用的地方,人们只能从Nexus设备中获得“被净化”的、从而也是打折的Google体验,而原生操作系统的占有率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惨不忍睹。为了填补这片空白,一些安卓系统的替代品出现了,包括小米的米ui,阿里巴巴的YunOS,和锤子。它们都是精心设计的,包含了独特的设计理念,但我还没来得及用我的安卓设备一一测评(也许这就是我下一篇帖子的主题)。我真心推荐观看锤子的发布会(英文字幕版),哪怕就当娱乐一下也行。
鸣谢感谢Ray,Andrew,AlexfromAppSocial.ly,ZachXiong,和AndrewBadr为此文的修订工作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