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变声”届一姐papi酱成为观察类综艺常驻嘉宾;后有“隔空喊话”李雪琴成为脱口秀黑马。UGC视频捧人的功力,可谓是有目共睹。
过去,只有影坛、乐坛才能够诞生明星。如今,素人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力量成为红人。
中短视频创作领域强大的力量,让越来越多人投身于其中,有人是为了爱好,也有人是为了走红和赚钱。
不久前,抖音在创作者大会上公布了,过去一年内,已有2200万人在抖音获得了共计417亿的收入,并放言未来一年将让创作者赚到800亿。
受“我在抖音从0到百万的过程”、“手把手教你在快手月入百万“等一系列“励志成功学”的影响,大量人群一股脑扎进这所谓的“蓄金池”,试图从中获得财富。若以抖音的“2200万”创作者为基础,那么加上快手、B站、优爱腾等平台,保守估计全网能够被称为视频创作者的用户,至少有5000万人。
但这中间真正能赚大钱有多少?能仅靠视频创作维系温饱的人又有多少?
过去几年内,常有MCN机构投资百万却血本无归的新闻出现。但与此同时,视频平台也在不断加码,提供更广阔的生长空间和更多元的变现渠道,吸引创作者入驻。一边是巨额流量,一边是艰难变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仍有大量的新人在不断涌入。
《商业数据派》采访了三位新锐创作者,他们分别是知识内容风口下所诞生的新品类财经创作者,试图从大品类内容中脱颖而出的萌宠创作者,以及利用圈层流量自由生长的娱乐类创作者。视频创作者究竟饱和了吗?新人到底还有机会吗?从他们的故事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厉害财经
领域:知识财经
靠视频来养活自己,风险还是挺大的。
我们是做财经类的,知识付费是比较合适的变现渠道。B站、西瓜视频,都有开设一些付费专栏,平台抽成大概是50%。如果每条专栏有一万个人愿意付10块钱,这个收益才可以期望。但事实上是,普通创作者拥有的付费用户,可能连十个都不到。
我以前做过公众号,但当时已经错过了公众号红利期,再加上公众号的回馈比较慢,所以没有坚持下来。后来也发现B站、西瓜等视频平台都在挖掘新的内容品类。财经在一年前是比较稀缺的品类,也算是迎来了小风口。
当然困境也是有的,比如有的内容自己觉得很满意,朋友也说不错。但是用户反馈一般,或者平台算法没有推荐。据我的观察,B站的热点事件如果能在24小时内发布,平台的推荐算法会自动加权。有些和热点无关的,推荐力度就会被削弱。
匿名
领域:萌宠
宠物在短视频领域虽然是一个非常大的品类,我也经常听到“萌宠短视频这么多,这个领域是不是已经饱和了”这样的声音,但我觉得我还是有机会的。我之前看到过亚宠展发布的《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内容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的宠物猫、宠物狗都比2018年涨幅了8%以上,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和2018年比有18.5%的增幅。
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赛道是随着用户池的扩增而扩增的,就好比消费者越多,新品开发的也越快。尤其宠物又有纯天然的优势,每只宠物都不一样,只要能把它们特点记录和呈现出来,就一定有人看。
一开始我家里只有一只猫,我也不懂拍摄手法、视频语言之类的,就随便录个像,质量也比较粗糙。那时候是没什么人看的,因为我拍的太普通了,抖音、快手这些平台都没有推荐,有时候还会被限流。通过dou+做过几次推广,一次投个一二百块钱,但也就最多一二百个赞。
dou+也只是给你的视频推荐到一个小池子里,如果没有达到数据标准的话,就不会继续推了。我意识到我的视频质量和其他人是有差距的,所以就在网上看视频,自学了一些拍摄和剪辑的课程。
正巧我当时我自学的短视频后期也有了一点成效,做的视频和以前相比戏剧性更强了,当然整体还是简单的,保持日更是没有问题的。也许就是因为视频质量有一点提高,加上两只宠物擦出的火花很有趣,大概从今年2月份开始,我的视频播放量和点赞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我拍短视频的收入要是可以比上班的工资还高的话,那我做梦都得乐。
Kaka就是嗑
领域:娱乐
不要把赚钱看的那么重,那样你会很失望的。
我的视频基本都是以娱乐IP为创作素材的,所以我做视频的初衷就是为了娱乐,为了“嗨”。
我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的,本职工作是视频后期。做中短视频这件事儿,对我来说没有太大难度。考验我的不是技术,而是灵感。如果我一开始就奔着赚钱的目标去做视频,那可能会坚持不下去。在有灵感有素材的情况下,我可以做到每周一更。
最开始接触这类视频创作是在2015年,当时是给自己喜欢的两个歌手做了几条安利视频,在小圈子里的人气还蛮高的,觉得找到了新的人生乐趣,这件事就逐渐成了习惯。不过前几年都是零零散散的剪辑,今年才开始系统的在B站做账号,目前也发布了许多系列性的视频,像栏目一样。
去年追《陈情令》的时候,我用剧中的画像素材,搭配自己新写的文案配音,做了一系列关于饭圈话题的搞笑视频,第一期在B站的播放量就超过了40万。
我觉得我的优势还蛮明显的,除了会做视频剪辑和包装之外,我还很擅长配音。可以模仿萝莉、大叔,以及经典卡通人物等各种声音,一个人就能做一台群像。每当我遇到感兴趣的娱乐IP或娱乐话题,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视频就是我的输出渠道。
这也是我说为了不要太在乎变现的原因。当然如果你是专业的MCN或官方机构另说,大多数普通的个人创作者,基本上都是先有兴趣才会有创作视频的动力。如果目的性太强,可能会适得其反。
视频创作的风口已经吹了好几年。
从过去的美食、萌宠、帅哥美女等常规领域,到现在的剧情、测评、知识等五花八门的题材,中短视频的内容赛道正在大范围的扩充。
这除了归功于互联网时代下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标准之外,新源源不断的入局,更是促成视频品类与质量成熟化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站在行业角度而言,新人创作者的创新价值并不亚于头部创作者的流量价值。这也是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加大新人扶持力度的原因。
平台虽然也在持续推出激励政策,或开发完善商业版块,来解决新人的困境。但面对数千万的创作者,竞争还是日趋激烈。考验新人的,不仅是创作灵感,还有包装、策划、商务的能力。
好在,用户市场给出了恰当的反馈。据艾媒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短视频用户对PGC内容表现出更高的偏好,对于PGC和UGC结合的视频偏好率由37.4%上升至43.6%。短视频用户付费意愿大幅度增加,从31.3%增长至54.8%,过半用户更愿意为喜爱的视频付费。
也就是说,保持优质内容的稳定产出,令其达到变现效果继而维系温饱,还是有希望。但5000万人中,还能走出多少个李雪琴,这个几率可能不大于成为一个明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