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节目之所以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一方面迎合了人们的养生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可观。
尽管今年广电总局频频对养生节目亮剑,但目前来看作用有限。被叫停的节目重新包装后复播的情况很常见。
法治周末记者戴蕾蕾
每天晚上5时24分,56岁的刘慧(化名)都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北京卫视的《养生堂》节目,面前还放着一本专门用来记录养生知识的笔记本。
笔记本已经用了几十页,视力有些退化的刘慧会用大大的字写下“饭后半小时不宜吃水果”等各类养生知识。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全国90%以上的电视台都有中医养生类节目,保守估计,每年这方面的收入超过3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在各卫视一周播放的109档养生节目中,除去多家卫视播出的相同节目如《名医说健康》《健康新天地》《现代保健》等之外,各卫视共有55档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养生节目,如《健康就好》《枫叶正红》《泡脚养生》《骨头喝汤骨病消》《糖友养生》《苗医健康汇》等,涉及范围从基础养生到肾病、骨科、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多种病症的治疗。
陈少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些养生节目当中有很多是由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目前电视台和节目公司有两种常用的合作方式,一种是承包商整体买断某档节目,支付给电视台一笔费用;一种是双方合作按收益比例分成。许多节目公司制作的电视养生节目,表面上讲授“健康知识”,背后念的却是促销产品的“生意经”。
每天下午4时30分,河南卫视播出《健康就好》节目。主讲人王涛博士在节目中称,糖尿病根本上是肝脏有问题,可以通过摄取营养素来调理治疗。
法治周末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这档节目自2012年11月开播以来,已在江西、青海、吉林等多家卫视播出过。
节目对主讲人王涛博士的介绍中称,王涛是营养医学的创始人,从医20多年,是西医本科、硕士,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到日本东京大学进行医学研究两年。医学专业知识功底深厚,在临床各科、男性学、病理学和肿瘤学等多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对人体营养与健康的关系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该节目中不时播出提示:报名可以接受王涛博士远程调理,栏目热线“4001899899”。
“但我发现他们所有的疾病都是推荐用这种药品,当我询问能否治愈疾病时,客服就告诉我这是保健品,不能治愈疾病。如果效果不好,要求退款,他们就告诉我是疗程没有服够,需要再购买几个疗程。”该名消费者说。
法治周末记者发现,在多家卫视播放的《枫叶正红》《朝花夕拾》《苗医健康汇》等养生节目中,前半段都有“专家”在讲授诸如“米汤好比人参汤、梨子皮比梨子肉更有营养、白萝卜皮能治很多病还可以消毒杀菌”等养生偏方。
一类是邀请明星参与、偏医疗竞技真人秀的节目,一般放在22点档播出,受众年轻一些,如浙江卫视的《健康007》,话题点多,节奏也比较轻松,但有时一些病理性的剖析过于专业,目前有影响力的不多;
收益可观
前述地方电视台负责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由于养生节目能带来收益,播放养生节目的除了“上星”的各省级卫视外,地面频道和广播电台也都会播放养生节目。
据电视人刘翔宇透露,2012年108家上市制药企业在电视节目中共投入68.76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投给了养生节目。
2013年该节目冠名标底1960万元,特约播映标底1610万元、奖品提供标底398万元,互动时刻+精彩回顾标底398万元,一年共计4376万元,而且实际应收还远比这高许多,溢价率高达160%。
有业内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节目当中推销保健品、药品、营养品、医疗器械或者宣传医院的节目,实际上是购买了电视台的栏目时段播放。
价格表显示,一线卫视诸如湖南卫视白天分钟价格在2.6万元,二线卫视诸如天津卫视、河南卫视、黑龙江卫视、辽宁卫视白天栏目时段价格在7500元至1万元每分钟,三线卫视诸如陕西卫视、贵州卫视白天栏目时段收费为5000元至6000元每分钟。
制作成本低廉
事实上,一档养生节目的制作成本并不高。
陈少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养生节目的制作成本是所有节目形式里面最低的。因为它并不需要像娱乐节目一样给明星付高额的出场费。
某二线卫视制作人称,养生节目绝对是电视台经典必备款:投资小,利润大,能充时长,收视基数还高,相比其他大型综艺节目,绝对是旱涝保收的最佳选择。
该制作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像《养生堂》这样高端的大品牌养生节目,一期的制作费用在5万元左右。
有业内制作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一档养生节目制作费用主要分为:录影棚费+摄像+编导+主持人+嘉宾费+后期制作费。
“一般的节目有一个主编导两个副编导,主编导2000元,副编导1500元,3台摄像3000元左右,录影棚1万元,主持人2000元至1万元不等,养生嘉宾500元至2000元不等,再加上嘉宾的食宿一天不超过500元。养生类节目的灯光、舞美、道具都很简单,后期制作也不需要加特效。如果节目是在电视台里制作,用台里的录影棚、编导、主持,费用则更低。像那些粗制滥造的养生节目,几千元钱就够了。碰上想出名的嘉宾,嘉宾还要给电视台付费。”该制作人士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向法治周末记者指出:“某些养生类的节目破坏了中国传统的中医文化,把科学知识变得庸俗化和低俗化。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所使用的描述性语言十分不恰当。”
“由于目前只有不到1/3的省级电视台处于盈利状态,多数电视台为了创收不得已只能选择播放这些伪养生节目。”乔新生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改革电视台的方法已经走偏了,未来应该让更多的电视台进入市场,让更多的企业来办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