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曹楚琦/文冯璐/影
“30多岁了不结婚,一个人在外地,让人担心。”“只要聊得来,有没有房和车都不重要。”“过年过节亲戚朋友问,不结婚压力大。”……近日,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结婚率达到37年来的最低水平。婚恋焦虑似乎一直困扰着这届家长和年轻人,周末邯郸的相亲角持续“火爆”。
8月5日一早,记者从东门进入丛台公园,在东门北侧两排树的树影下,看到熙熙攘攘站着正在交谈的市民,这里正是丛台公园的“相亲角”。
一缕红绳延续“媒妁之言”
王大爷是老年群体相亲的“牵头人”,也是丛台公园相亲角变迁的见证人。他说:“丛台公园相亲角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最开始是来公园晨练、游玩的人相互交流信息、闲谈,后来人越聚越多,现在发展成了每周六上午‘家长聚会’来解决儿女婚恋问题的角落。”
王大爷说:“这么多年来,相亲角里来了一拨又一拨家长,我见证了好多家长为孩子找到了对象。有一次在公园里碰到他们带着小孙女来逛街,真是含饴弄孙、家庭美满呀!”
角落里,某婚介公司的红娘何姐拿出一摞A4粉纸,粉纸上登记着征婚人的姓名、年龄、身高、学历、职业等信息。何姐把红绳系在树上,用夹子夹住粉纸,这一缕红绳使得古老的“媒妁之言”得以延续。征婚信息挂在树上,引来家长围观。
树上挂着五花八门的简介。
“1997年,身高1.65米,本科学历,在编老师,独生女,父母在事业单位上班。性格温柔体贴,恭顺懂事,长相清秀,皮肤白皙,喜欢追剧。找年龄相近,身高1.7米以上,有工作的男孩。”
……
何姐说:“现在的年轻人找对象不像以前,以前条件合适的就一起过,现在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挺重要,双方要聊得来,否则是谈不下去的。”
老爸老妈盼子女“脱单”
王大爷还介绍了相亲角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现在的年轻人到外地工作的不少,好多孩子学历高,读了硕士毕业快30岁了,找到工作,在社会上立足就30多岁了,这时再找对象难免年龄偏大,再加上在外地工作就更难找了,家长能不急嘛。以前,年轻人20多岁的居多,邯郸本地的居多,相对好找。”
记者仔细看,许多相亲者的简历十分抢眼。“京户京房,体制内工作”“在编教师”“长相漂亮”“年收入数十万”……在丛台公园相亲角,到场的大多是为孩子来求姻缘的家长。父母怎么给孩子找到“有缘人”?来听听家长怎么说。
孔先生一早从峰峰矿区赶来丛台公园,自带一张征婚信息表,他的经验是:不找婚介公司,直接和家长“碰面”。
在孔先生带来的征婚表里,红色字迹详细地介绍了儿子的基本信息,包括身高、体重、学历、居住地址、工作单位、年收入、兴趣爱好等,还附上了儿子的生活照片。照片上,孔先生的儿子阳光帅气,很精神。
孔先生直言,儿子学理科,硕士毕业,很优秀,但儿子在天津工作,工作中接触的异性少,平常工作忙,没有合适的机会相亲。孔先生想着为儿子创造条件,于是,来和相亲角的家长们“会面”。
王女士在征婚信息前驻足,这儿看看,那儿瞧瞧,比较淡定。王女士告诉记者:“女儿是00后,私立医院医生。听说这里有个相亲角,就悄悄来看看,想着为女儿早做打算。”
00后也加入到相亲队伍中来,记者在征婚信息中也看到了00后的征婚信息:“00年,公务员,名下有房,找年龄相当,有上进心的男孩”……
创造条件,拒绝婚恋焦虑
何姐坦言:“女孩子到了30多岁,难免有生育焦虑,担心错过最佳生育年龄,因此女孩子在婚介报名的比例大。”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相亲角里也有年轻的面孔。1992年出生的小孙显得较为严肃,他时不时被一群父母围住问这问那。今年,他从北京返回家乡邯郸工作,想着找到对象了很快就会结婚。
小孙告诉记者:“虽然在北京工作多年,但工作圈子小,线上的婚介平台感觉不靠谱,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对象。过年回家,朋友、亲戚会催问,实在是有些焦虑。”
“什么年龄段就干什么事,我觉得结婚是人生的必选项,现在迫切地想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小孙说。
做了七八年公益相亲的胡姐说:“有缘人,不好碰。”胡姐建了个群,让有意向的家长加入,里面可以发征婚信息,为有需求的征婚者创造了条件。
孩子在外地工作的家长宋先生说,与其坐着,不如周末到相亲角交流一下,不认识外地的其他人,孩子找个同乡的伴侣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还能一起回来过年”。
王大爷有个建议:“这么多年,市民形成了这个交流习惯,相亲角成为了一种社交空间,很有必要存在。我观察发现,把绳子系在树上对树不友好,要是能想出办法设置专门用来展示征婚信息的区域就更好了。”
不仅在丛台公园有相亲角,龙湖公园周日上午也有相亲角。尽管城市公共空间变换、婚恋观念变迁,但不变的是家长线下交流的热情,相亲角一直是古城邯郸一道别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