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单身的你被安排“相亲局”了吗?
随着春节临近,诸如“30岁女子被母亲介绍几十个相亲对象”“相亲界果然不会让人失望”“相亲成功背后的故事能有多有趣”等脱单话题再度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
《2023年Q4单身人群调研报告》显示,超六成单身青年表示有相亲经历,其中3.9%的人表示每周至少相亲约会一次;9.67%的人每月至少一次;9.94%的人只要节假日都会有相亲约会的安排。
陌生人社交APP、邮轮晚宴、高质量单身群、美食沙龙、情感走心派对、盲盒饭局……年轻人频繁走进各种带着“社交”“不确定性”“未知”等属性的相亲场背后,是整个互联网婚恋交友业态的深度变迁——从将各类“数据男女”进行粗暴的恋爱配对,变成帮助年轻人组建“新型社交关系”,但这两者可能走进的依然是同一个轮回。
每逢春节相亲季,加倍警惕“甜蜜陷阱”
当然,单身男女“年关难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杨悦也只是接到年底“催婚令”的其中一员。甚至曾有婚介公司对外透露,春节前一个月正是一年中咨询量最多的时候,大约要比平时提升30%左右。
但随着“单身大军们”不断接触各大相亲平台,婚恋交友电信网络诈骗也进入了短暂的“案发小高峰期”。
相亲交友进入了短暂的“案发小高峰期”
根据株洲市天元区政法委近期发布的真实诈骗警情信息,一位家住嵩山路街道韶溪社区的王女士,因着急家中已达适婚年龄的女儿刘某,便通过某网络相亲APP,为其物色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的相亲对象,但该相亲对象却与刘某在接触过程中,以指导刘某通过购买期货来赚钱的名义诱导刘某进行投资,而在刘某先后投入60435元后才发现自己的平台账户余额无法提现,意识到被骗后方才报了警。
如果说上述案例仍未脱离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杀猪盘”范畴,那么伴随短视频兴起的相亲直播间等新业态则衍生出了更多“氪金”新套路。
《半月谈》2024年第2期内容提及,一些“红娘主播”成为网络热议的相亲新模式的同时,还存在如少数主播串通个别嘉宾一唱一和,以“相亲交友”的名义不断欺骗其他嘉宾刷礼物;不少诈骗分子瞄准直播相亲嘉宾这一群体,通过伪造个人信息的方式实施精准诈骗;由于此类“带货主播”并未涉及直接的财产纠纷,因此很难认定此类女嘉宾存在法律过错等问题。
不难发现,尽管“甜蜜陷阱”屡见报端,却往往总能在“变身”后引诱到其他新人下场,这无疑是在加倍提醒那些想赶在年前*相亲潮找到对象的人,面对陌生人的诱惑一定要提高警惕。
不做“数据男女”,年轻人只想寻觅“精神伴侣”
作为技术革新下的产物,互联网婚恋市场在这十几年间的培育与发展进程中,种种乱象的长期存在是行业难以避免的重要议题。
一切都要从互联网相亲的基本盘说起。
但关键是,当个人数据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即使是再精准的数据配对通常也很难达成用户想要的结果。
一方面,互联网婚恋平台(包括直播间)在对用户信息进行审核把关和真实保障时,仍存在不少难点: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平台或主播有审核参与相亲的男女嘉宾信息真实性的义务,而即使是要进行审核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除了身份信息可以实名外,用户的其他信息都存在着造假的可能,平台和主播往往难以判断其真实性。
据新华网此前的报道,有业内人士表示,婚恋APP中不少条件优异的用户其实是虚假账号。这些虚假账号是由“中介”通过支付报酬拉拢人注册的账号(如有“中介”会发布账户注册任务,并为每完成一笔订单提供20至80元不等的佣金)。虽然有的APP似乎审核较严,需要注册者上传照片、视频等信息,但事实上,账号注册后使用者并非注册者本人,而是由客服统一运营管理。还有“中介”表示,一些交友APP为付费VIP用户提供智能匹配功能,而这些精准账号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但内容大多是假的。
另一方面,在“男女都被物化”的相亲模式下,每个用户的个性和特质都淹没在一堆数据里,比起从年龄到学历、从年薪到房产进行粗暴的数据配对,年轻人作为当下婚恋场的“主力军”更加注重精神社交。正如近年来流行在年轻人之间的一种“新型社交关系”,因为共同兴趣爱好或者共同需求结合而成的如饭搭子、下午茶搭子、旅游搭子等社交关系,主打的就是先在某个固定领域的精准浅层次进行陪伴,再在某个契机撮合下走在一起,而非将彼此视为带有强烈脱单意愿的相亲对象。
人民日报微博发起的投票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种“新型社交关系”涌入年轻人们的视野,那些玩法更新颖、受众更垂直的陌生人婚恋社交APP,也有了和老牌互联网相亲平台争夺话语权的底气。
“00后”的精神社交,能否逃离线上“套路”?
随着“00后”逐渐步入婚恋场,以年轻人为目标客群而推出的各种婚恋社交方式越发新颖且丰富。
可以看到,瞄准年轻人的社交APP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各种新型社交玩法也随之迅速扩展开来:主打视频速配、听歌交友、互动游戏、同城群聊等多种玩法的他趣APP;拥有多人群聊派对、兴趣群组,以及Soul狼人、爆弹喵等游戏互动场景的Soul;专注用户游戏开黑需求及各种角色扮演“Pia戏”功能的TT语音;推出了“同生缘”及“脱单盲盒”功能的爱聊(原陌声交友);青藤之恋APP还专门为2024年春节年轻人《如何应对花式催婚》的话题策划了一场主题为“不催熟的爱情”恋爱市集活动。
老牌婚恋交友平台也在试图讨好年轻人:如珍爱网就推出了截至2024年1月31日的“携所爱·赴山海”光影跨年交友派对,为用户搭建“电影搭子圈”;百合佳缘此前也引入了组局、活动等线下交友方式,通过兴趣小组和多对多的交友方式和环境对话年轻人。
此外,还有伴随短视频行业一同兴起的相亲直播间,因直播本身就是当下年轻人最常用的社交方式之一,不管是“1V1快速配对”,还是“多人连麦竞争‘上岗’”,抑或是“九宫格‘群面式’相亲”,以红娘主播为桥梁的社交新方式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选项。
从套用个人数据推演“爱情公式”转为迎合年轻人的精神社交需求,这些平台或机构实际做的还是“爱情生意”。尽管转变产品形态可以吸引到新的流量,但这些婚恋社交方式实际却很难摆脱固有的行业弊病。
可惜直至今日,业内人士的期许和行业共同的希望仍然未能真正落地。在这个大前提下,不论是传统婚恋网站还是新社交概念平台,纵使万般变化,走进的却是同一个轮回。